[攀枝花建市55週年專題連載]歷史上的今天:3月30日

1966年3月30日 開始金沙江航道考查

1966年3月30日,國家計委、交通部“金沙江航道考查組”一行44人,開始沿宜賓至攀枝花進行河道考查。考查組察看了沿途灘口、礁石、水勢,對航道整治及施工辦法作了深入研究。


知識多看點

早在50年代,國家為了整治金沙江航道。先後派出18個勘察隊(組),對金沙江進行考察。參加考察的285人次,歷時776天,行程6960公里,共提出建議、設想、治理方案及水文地質資料32項,為整治金沙江航道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1964年國家確定開發攀枝花後,四川省交通廳又組織人員對金沙江的摩梭河、巧家、永善、西落坡、燕子巖621公里河段進行勘察,提出開發金沙江航道的方案。同年,中央調查工作組在攀枝花進行調查時,交通小組提出並確定在金沙江馬上至拉拉100公里河段進行整治試點。是年9月,四川省成立了金沙江航道工程處(次年改為四川省交通廳內河局第一航道工程處,1973年改為渡口航道工程處)。


一、規劃

1965年1月,交通部專門召開了金沙江勘測規劃會議。2月,由交通部和川、滇兩省交通局等10多個單位組成了交通部431工程工作組,集中了上千名技術人員和工人,對金沙江虎跳峽以下至宜賓1300公里河道進行了勘測、規劃,特別是對金沙江下段雲南中江街至四川宜賓1000公里河段進行了全面的勘測、科研、規劃、設計工作。


[攀枝花建市55週年專題連載]歷史上的今天:3月30日

金沙江虎跳峽

規劃提出:整治的原則是先通後暢,逐步擴大。整治的方法是炸礁、理灘、導引、絞灘、綜合整治。整治的目標,要求“六五”期間先打通航道,實現全年全線通航。整治的標準,要求航道水深不小於2米,彎曲半徑小於300米,航道寬度不小於40米。整治的工程量為炸礁357處,總工程量726萬立方米,其中水上炸礁210萬立方米、水下炸礁190萬立方米、檢灘257萬立方米、疏浚60萬立方米、築壩9萬立方米,力爭3個枯水季節完成。整治後在新市鎮、龍街、渡口設置50個裝卸點、2個專業碼頭(鋼材、木材),港口吞吐量為:新市鎮11萬噸、龍街9.7萬噸、渡口103.2萬噸、格里坪70萬噸。船舶設計,拖輪由480~800馬力發展到2000馬力,駁船由200~300噸發展到750~1000噸,整治總投資1.1億元,這個規劃擬定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及其它原因,未能實現。

二、整治

在整個金沙江整治河段中,從雲南金江街至四川龍街276公里河段是由渡口負責整治的,也是整個金沙江航道開發中試點河段之一。這部分河段枯水總落差259.34米,平均比降為0.9‰,枯洪水位相差12—20米,江流湍急,灘險浪惡,漩深泡大,全線共有大小灘152個,需要整治的108個。

1964年10月至1966年底,四川省交通廳第一航道工程處首先對馬上至拉拉銅礦段航道進行整治。1967年開始,由交通部第一航務局第四工程處和四川省交通廳第一航道工程處分別對中江街至挹泡江112公里航段和挹泡江至馬上95公里航段進行整治。1967年7月交通部決定縮小整治範圍。1971年河道打通,歷時6年半的整治,共完成工程量125.53萬立方米,其中水上炸礁43.71萬立方米、水下炸礁52.38萬立方米、檢灘27.51萬立方米、築壩1.72萬立方米、疏浚0.21萬立方米,共用投資2533.18萬元。

經過整治,金江街至龍街276公里河段,在枯水期,雅礱江河口至金江街可通航240匹馬力拖輪,上水載貨10噸,下水載貨30噸;雅礱江河口至龍街一段,可通航480匹馬力拖輪,下水載貨200噸,上水載貨80—100噸。在整治的河段中尚有24個險灘未達到標準。1972年以來開始實行航運養護,1973年省裡停止撥款,1975年被迫停航,以後航道又發生了新的淤塞。

1978年4月,四川省根據攀鋼需要大量富礦的情況,撥出300萬元專款,對龍川江口至魯車渡78公里航道的22個大小險灘進行整治,以利四川會東、雲南祿勸等地富鐵礦石經水路運至大灣子或拉鮓上岸,轉由鐵路運抵攀鋼。同年10月,渡口市航道工程處開赴現場施工。到1979年底,國家調整計劃,停止整治。施工一年多,完成工程量28153立方米,其中水上炸礁8545立方米,水下炸礁7236立方米、檢灘12372立方米,共用投資199.27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