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力,增强中国经济“免疫力”

开栏的话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的同时,我们关注全年保目标稳增长的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同时聚焦中国经济的“筋骨”。从本期起开设“保目标、稳增长,我们怎么办”专栏,陆续报道第一季度里坚持与努力的多个产业。

我国具备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无论纺织、汽车等传统产业,还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记者将探访它们的挑战与机遇,问一声“面对疫情冲击,你们还好吗”。

中国产业面对疫情的活力与韧性,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发展的信心,其畅通运转关乎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更影响着未来全球产业链布局。此时,了解中国产业的状况,也是为了知晓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格局中,中国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的大国贡献。

展现第一季度中国的产业发展,我们的目光并不仅停留于这个特殊时段,将更加关注“未来怎么办”。我们关心受到冲击较大或暂时被抑制的产业如何尽快出现补偿性增长,疫情期间快速增长的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如何进一步壮大,各个产业数字化改造如何向纵深发展……我们也将同读者一道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产业这个重要窗口观察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 王晓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市场对新兴产业近期发展态势的判断。一个多月前,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忧虑本土的供应链断裂,乃至担心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被他人取代,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现在,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海外的供应链保障和终端市场稳定又开始让人焦虑不安。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介绍2020年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高技术产品增势良好,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19.7%、45.1%、31.4%和8.5%。

显然,即便受到了疫情暴发的影响,新兴产业的表现也不乏亮点。那么,为了实现保目标、稳增长,新兴产业又该如何积极调整,变被动为主动,消除疫情的不利影响,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呢?

月在峰峦缺处明

疫情之下,新兴产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除招工难、供应链运转不畅外,最让企业闹心的就是电子元器件大幅涨价。深圳市凯利华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数码视听产品生产的高科技现代化企业,在3月10日召开的“‘智造’助力复工复产线上座谈会”上,总经理黄峰直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子元器件大幅度涨价,导致开工不足。”他举例说,电容0402比春节前涨了218%,0603涨幅达到了500%多,06105涨幅达到了600%。“这样的涨幅,导致中国电子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影响,现在企业出货全部都是亏损的,不按时出货又会导致企业信誉受损,这种情况日益严峻。”

压力不止电子元器件价格上涨,有机构预测,全球消费电子终端市场不增反降,可谓雪上加霜。TrendForce集邦咨询半导体研究中心表示,在全球经济表现急剧转疲的预期下,终端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需求将直接面临冲击,对于智能手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转向保守,换机周期将延长;同时由于预期收入减少,单机的平均消费金额将下降。为此,集邦咨询预测今年智能手机的产量将为12.96亿部,较去年减少7.5%,并且根据疫情有可能将预测值进一步下调至12.48亿部,较去年减少10.9%。

当然,并非所有的都是坏消息。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比如,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机器人堪称抗疫的“铁甲战士”:从科沃斯商用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到坎德拉科技的医疗配送机器人;从哈奇智能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到钛米机器人的消毒机器人,在抗疫的各个战场,既能减少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专业服务机器人备受人们的青睐。

同时,云计算和AI(人工智能)为科技抗疫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援能力。例如,百度、阿里、腾讯三大公司作为互联网巨头,主动开放提供算力和算法,积极利用先进的AI技术和强大算力,从基因检测到疫苗和新药研发,鼎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旷视科技、荷福等企业,发挥自身研发优势,开发出了AI测温系统、AI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先进解决方案,为科技战“疫”提供了强大的后台保障。

新基建向潮头立

尽管疫情给企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同时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机遇。深圳市青虹激光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彦君认为,疫情将加速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网络化转型。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亦持相近的观点,即“大危机孕育大机遇,疫情‘压力测试’提速工业互联”。她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以“线上”和“工业互联”为特征的“场景式”变革,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势必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强化我国经济韧性。

徐晓兰表示,5G、云计算、大数据、AI形成合力,“线上+”场景全面爆发。生活方面,此次疫情倒逼全民线上业务集中体验,较为突出的包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生鲜零售等。而真正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线上服务,将趁势实现用户习惯的固化与泛化。生产方面,工业互联网融合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需对接、物资统计、产能提升、云排产、云检测等场景上体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深挖工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作用,可以推动制造业企业生产模式升级,助力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事实上,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IT领域内的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新基建是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即“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既是新基建,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新型信息消费的市场,同时也是其他领域新基建的通用支撑技术,还是传统产业数字化的新引擎,赋能传统基建领域提质增效。”

宝剑锋从磨砺出

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信息服务业的生产指数则增长了3.8%。其中,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3.3%和41.4%,分别高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13.2和11.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

同时,新兴产业的活力也直接体现在了投资上。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日前介绍,今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而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7.9%,降幅小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16.5%,降幅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小15.0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下降20.8%,降幅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小2.2个百分点。部分与抗击疫情相关行业投资保持增长,其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2.0%,高技术服务业中的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26.1%。

无独有偶,3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这次应对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潜力。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方面资金,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