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被父母打一顿还是愿意忍受不停的唠叨?哪种会让你记恨?

农在天涯


从心理上讲,长时间的唠叨比打一顿给孩子的精神压力更大,所以,宁可打一顿也不要长时间的唠叨。

父母唠叨其实是变相不相信孩子,因为反复的唠叨,甚至有些伤人的话,父母总是挂在嘴边,这对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威力强劲的炸弹,甚至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敌意。非常不利于亲子关系,只会激化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得不偿失。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影响。说的越多,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要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第一步,不如就试着不再唠叨吧!

所以,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宽松、宽厚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画脚。好父母会尊重孩子,变“说”为“听”,只是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以及逃无可逃的处境,他们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这样,家长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当然,打孩子也不是可取的方法。如果一个家庭从一开始拒绝使用暴力对待孩子,他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懂事、乖巧,这已经是被无数教育学家所证实的结论。那么暴力教育家庭的孩子没有救了吗?有的,只不过父母需要坚持丢弃暴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耐心,不过这过程中的煎熬,没有几个父母能坚持得了,对于那些一贯习惯暴力的父母尤其如此。







麦田海洋


个人感想:都不愿意,哈哈。小时候被打会记恨,长大了也就不会了。

以前小的时候,不知为何,被父亲打了好几次,而且用很粗的棍子打的,我那时候真的很恨我的父亲,甚至写日记咒骂他。长大了,他也不打我了,甚至对我有点好。我出来社会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在家时,他总会买我最爱吃的烧鹅,家里那时还烧柴煲水冲凉,我不善于烧柴,他主动帮我烧水给我冲凉,看着他日渐发白的头发,认真烧柴的样子,我很感动,记忆中小时候他对我的不好,早已飞灰湮灭,早已不恨他了。

棍棒教育,其实有好也有不好,我是女孩子,我印象中,我小时候并不叛逆,也不知道为什么父亲打我,也没有教育我做错什么。男孩子调皮捣蛋,说很多次都不听不改,棍棒教育是好的,但是也要有度,不要动不动就打,事后还要给予道歉和教育。

至于唠叨,只是讨厌,不会记恨。因为很多时候的唠叨其实是他们关心我们,只不过用错了方法,唠叨过度了,让我们反感。这时我们需要跟她们坦诚相待,告诉她们我们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以后自己会怎么做,希望她们不用担心。像我妈唠叨我快点嫁人,唠叨了几年,后来我也嫁了,不在家,她也唠叨不了我了,哈哈😄


你的知音者



青春的影子109755456


感谢提问,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还是太年轻,如果因为被父母打或者唠叨就记父母的仇,那普天之下你的仇人就太多了。

来说说我的经历,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农行小镇上的初中老师。从小我父亲对我非常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吃饭不能看电视,不能说话,坐要坐的端正,走路要快等等一些很小的细节他都会要求你,这还不是最惨的,我上高中的时候是寄宿学校的,其实学校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周末回到家,还要受他挑剔苛责的目光,那时候的我是崩溃的,好多次都捂着被子在哭,在我大学毕业之前,我很少看到父亲对我笑,就这样我读过了漫长的学生生涯,上了大学之后,父亲对我放开了,渐渐的让我参与家里的一些决策,我自己的问题他都让我直接处理。有一次过年去我外婆家拜年,晚上我们都没有回家,我和父亲睡在我二舅家的意见卧室里,我就问他为什么之前那么对我,父亲笑着回答我当了几十年的老师习惯性把我像对待他的学生一样对待了,我现在30了,回头来看,曾经的那些父母的抱怨烟消云散了,他们是你坚实的后盾,对此你在社会上收到的挫折,他们的打骂和唠叨是那么的亲切。

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的夫妻的偶尔的打骂和唠叨是为我们好,我们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是有那么几年的光景不理解甚至记恨,当你走出校门,挨了社会的毒打以后,你就明白真正无私的对你好只有你的父母。

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有时看着他们长出来的白发听心酸的。他们穷其一生抚养我们长大,30岁的大老爷们在他们眼里还是个孩子一样,在外漂泊时间长了,父母的唠叨是那么的亲切和遥不可及。



秦洋步履


只要是正常的一个人,谁都不喜欢被唠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如果家长唠叨多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能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

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哪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参见《当你遇到喜爱炫耀自己孩子的父母》。

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

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

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

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

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

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李利伟7655770384525


你好,我叫志义,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说,愿父母打一顿,还是愿父母天天唠叨,我的回答很简单,孩子你不管年龄有多大,那怕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只要父母在,你永远是他的儿子,年纪大了天天唠叨也很正常,俗话说吗,人到上了年纪,就与三岁的孩子一样,老小孩老小孩吗,也许每一位都有老的那一天,假如你天天唠叨,下一代会对你怎样,不管怎么说咱给儿,孙们做出榜样,不知回答是否对你有帮助,谢谢。



农村志义


要是在小时候我愿意被打一顿,(唠叨的话我也听不懂)[呲牙] 上小学后我也愿意被打一顿,上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如果像你提的这个问题非要选一个的话我选择被唠叨。大部分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时不时的叮嘱你。小的时候到上小学结束父母对我们不管是打一顿,还是不停的唠叨,在当时肯定是会记恨的。 但是等你长大了以后你能记得住小时候父母打过你几次,骂过你几次,你想起来都会欣然一笑!也有可能会感概一句:唉,我小时候怎么这么不听话[大笑]


皮小木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够忍受得了父母的唠叨呢,他们宁愿让自己的父母打自己一顿处处气,也不愿意听父母唠叨啰嗦。

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的唠叨,叮咛就开始伴随着我们,有的时候情绪上来,被打一顿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年少的我们几乎都意识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唠叨,打骂其实是对自己的关爱,他们怕我们遇到危险,怕我们犯下什么大错误,怕我们走向歧途。

年少的我们只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打骂和唠叨是他们发泄心中怒火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怒火才对我们打骂唠叨。有几个父母愿意责罚自己的孩子呢,又有几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他们的良苦用心很难被我们理解。正是孩子们不理解,所以宁愿被打一顿,也不愿忍受父母无休止的唠叨。

殊不知,父母的唠叨其实蕴含着生活中的大道理。这些道理是父母们一路走来,历经艰辛,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才得出来的经验感悟,而我们只是把这些唠叨当做是耳旁风,一点也听不进去,而且对比很厌烦。

只有等我们到了中年时期,当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懂得当年父母对我们的唠叨对我们来说都是至理名言。但是等我们理解了这点的时候,父母也都老了,甚至有些父母已经不在了。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拥有的时候丝毫不在意,等你失去了却倍加珍惜。

门后空留训儿棍,再无塘前唤儿生!珍惜吧,各位,不要等一切都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黄豆甲方


首先一点,不记恨!

从小到大,就看着父母的不容易长大,那是用生命出苦力换来我们的成长,一口饭,一杯茶,都是来之不易的见证。

所以,小时候我不愿意被父母打,也不愿意被唠叨,因为那个时候的叛逆,只想着自己赶紧翅膀硬了飞出去,更不懂那就是浓浓的爱。

长大了,离开父母,偶尔会怀念母亲做的饭,父亲给的礼物。

后来,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才发现,连唠叨都是连着心的,生怕孩子长不好,那种操碎心的爱,对我们反倒是一种渴望。

如今,多想再让父母打一顿,但他们打不动了,或者他们已经不再唠叨了,因为见一面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这种难得,一定不会记恨的。

父母是我们存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墙没了,我们就该退出青春的舞台了。

所以,我想说,我渴望父母唠叨,因为只有他们唠叨,我们才记得,自己依旧是个孩子!

不是被生活所迫,谁不愿做个孩子呢?[大笑]





夜月奇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根本谈不上记恨自己的父母!如果因为父母打了一顿或爱唠叨就去记恨父母,那也是做子女的失败!

首先,爱打孩子的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急切表现,我小时候也被父亲打了一顿,是因为学习成绩直线下滑,那次父亲真的急了,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后来自己的学习态度虽然有了改变,但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做为父母,揍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多和孩子沟通,更多的是能给予学习或工作的方法和思路,让孩子自己真真正正地爱上学习或在工作中找到正确的生存之道!做为孩子,如果有这样的父母,其实也是一种幸福,那是因为你的父母太爱你了,只是父母性格和表达方式不太对的问题!

其次,爱唠叨的父母更是一种爱孩子的表现,大多数中国母亲都是这样,有时候唠叨的多了,孩子烦,父母更烦,但父母还是不辞辛苦地天天唠叨,永远不感觉累,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想逃避挨揍或爱唠叨,只能用成绩或业绩来平衡这种关系!

所以人和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感情距离,彼此之间留出思念的空间和时间,感情往往会越来越好,天天在一起感情有时候反而会疏远,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