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湟中县甘河滩镇页沟村。

页沟村的老社火包含着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很深的“寻根”情节。青海的原住民族本是古代以游牧民族吐蕃为主的少数民族,而汉族据史书记载,进入青海高原始于西汉,至明、清时代已成为青海的主要民族,其迁入形式有随军戍屯田留居、移民实边(指中国历史上由官方组织的一种人口迁移方式)迁徙和经商,工匠迁移定居等,页沟村的社火中就表现出了这段迁徙的历史,比如“滚灯”:“滚灯” 的原型实则是古代的“独轮车”,追忆的就是漫漫充军路的艰辛;而“骑马”诉说的又是征战沙场的历史;再比如“碗灯”,其原型实则是火把,夜晚迁徙的人们容易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所以队伍中会有人点起火把高高举起,给众人指引方向,如今演变成了装饰古朴的“碗灯”,玩法也是花样繁多。页沟村的老社火虽有些忆苦情结,但他们在社火中表现得更多的是喜乐、是愉悦、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舞龙)

2018年12月,页沟村的老社火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舞龙)

湟中页沟村老社火继承传统社火通过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吉祥如意,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历经千百年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地域风韵的社火文化。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页沟村老社火由白社火和黑社火组成,在白天有高跷、狮子、扇子舞、藏舞、威风锣鼓等节目,而晚上的夜社火则以灯火为主,有老秧歌、顶灯、滚灯、龙灯、牛、马、彩船等节目。随着时代的变化演员的道具也有了改变和进步,像滚灯顶灯等道具里面的灯火,以前村民是用收来的羊油或猪油做灯盏,如今都换成了安全明亮又不易熄灭的LED灯。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页沟村老社火中的角色非常丰富,演员扮演的形象共有300多个,历史人物形象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兼而有之,如高跷表演《赵匡胤千里路上送金娘》有13个人物,一个是赵匡胤,其他的是12个美女;马灯节目的演员则是扮演了两路兵马,其中有双方将帅、马夫、催夫等16个人物形象。老社火的演员多为30岁至60岁不等的当地村民参与。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顶灯)

页沟村老社火的特点是以唱为主,在每一个节目之前都要唱一段,唱的唱词每一段是一个典故,如搬船调、顶缸调等。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滚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老社火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当时有许多村民如李成杰、党占荣、朱成生、朱云程、李圣角、李万林等人传承老社火,特别是李成杰,他将传统社火进行整理,对其中的一些节目进行了增删,如取消了顶灯、马灯等节目,在高跷演出中将《赵匡胤千里送金娘》和《五鼠闹东京》组合成26个跷子。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顶灯)

老社火的演出具有自发性,部分节目是不固定的。以前的老社火在白天和晚上演出时有重复的节目,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使老社火的演出更有秩序,从2015年起,经过页沟村党永宗的整理,把老社火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过程,各有特色,节目也不再重复,还对一些节目有所增删。由于参与演员人数不足,也为安全性考虑,党永宗将高跷节目中《五鼠闹东京》的13个跷子去掉,仅保留《赵匡胤千里送金娘》的13个跷子;以前传统社火中扮演的牛只有一个,有牛王菩萨压煞的意思,现在党永宗增加了一个小牛角色,赋予了这个节目新的意义:宣传党的政策好,牛代表着牧业,牵牛人身着藏服代表牧民,新生的小牛寓意牧业发展好,牧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顶灯)

项目主要特征: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其历史悠久,是承袭前辈演技逐渐发展形成的。页沟老社火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说词唱词,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和表演程序自由。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老社火里有如:《渡十船》《放风筝》《十道黑》《庄家话》《十盏灯》等民间小调,还有“马灯”节目里所唱的《看酒》《送信》等。说词中,最有特点的要数“货郎”说词。舞蹈方面页沟老社火有顶灯、鸭子围蛋、黑驴打滚等形象幽默,令人捧腹的许多搞笑动作。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项目重要价值:

①社会文化功能:社火在展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和凝聚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②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由于河湟谷地是历史上多种民族生产生活的基地, 因而就必然留下了各民族的人文印记。河湟地区民间社火的多姿多彩是由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铺垫的, 如果没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就不会有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具有鲜明的高原地域特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但培育了高原民族豪放、粗犷、豁达的性格, 也使这里的各民族文化渗透着高原的地域色彩。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③文化价值:青海社火小调对当地的民族生活、人口迁徙、风俗习惯、婚姻嫁娶、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反映是真实的、也是多层面的,有着语言、民俗、宗教、音乐、地理、历史等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火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民间艺术形式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据当地老人传说,页沟村社火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没有文字记载。据党永宗的父亲回忆,150年前,党永宗的曾祖父党生祥是社火的行家,后传承给了党永宗的爷爷党发旺和他的父亲。父亲这一辈主要由党绩成、朱光辉、李仲孝、李仲发、李成岳、李成杰、朱国良等人继承。到上世纪末,李成杰、李仲华等人又将村里的社火予以大胆的改革创新,如把时间较长的“滚灯、马灯、碗灯”等几项节目取消了,重新加上了如:“十八罗汉、五鼠闹东京”等几项节目。2016年,党永宗担任村里的社火会头,他考虑到前面取消的几项节目具有其浓厚的传统意义,失传了挺可惜,他又张罗着把“滚灯、马灯、碗灯”几项节目通过重新编排加了进来,并在2017年元宵节演出,受到了观看民众的拍手叫好。

湟中非遗经典|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市级)

湟中县页沟村老社火

页沟村老社火虽然得到广大民众的一直拥护和肯定,但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一是几乎一半村民虽户口在页沟村,可平时居住大多在县城或省城,为村里社火的事不好强求。二是村里经济拮据,资金来源不足,仅凭几个社火招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人愿意把精力和资金奉献给村里社火。所以,要把页沟村的老社火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陈生龙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