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坚守、尊重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素材

一、坚守

坚守,是一种古拙的执拗,即使备受非议,仍旧选择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正是因为平凡生命中的这一点坚守,人们才能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创造非凡的成就和奇迹。

坚守,是一股不屈的力量,即使深陷泥潭,依然会努力地仰望星空。正是因为喧嚣尘世间的这一点坚守,人们才能在世俗的浮躁中不致迷失,识得生命的真谛,找到前进的方向。

《人间世》中那些惊心动魄的“起死回生”,离不开医生们对责任的坚守;《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巧夺天工,离不开修复师对文化的坚守;《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些引人垂涎的饕餮盛宴,离不开厨师们对味道的坚守。

耐得住寂寞,才能雕刻不朽传奇;品得了清苦,才能织就锦绣灿烂。人生不是因为有希望而坚守,而是坚守才有希望。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其一》

【出处】语出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

【释义】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美好天性,它们不需要依托美人的折取寻求世人的欣赏。这里的“草木”可比喻君子,他们坚守高洁的品格是源于初心,而并不是想借此寻求他人的称赞。

【素材运用】

俯瞰这繁华世间,芸芸众生无一不在红尘嚣嚣之中起落浮沉。灯红酒绿,扑朔了多少人的面孔;纸醉金迷,又迷离了多少人的双眸。

如今这个社会,无论官场,抑或商场,曲意逢迎之人比比皆是。此辈甘愿在权贵面前俯身屈就、低眉顺眼,将自己囚禁在利欲的牢笼里,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也不愿昂首挺胸、浩然正色,抛却一切尘俗杂念,享受两袖清风的悠然。他们无法平息对功名利禄的渴望,渐渐迷失本心,跌向万丈深渊。

人生之路何其漫长,须忍受几多寂寞,才能坚守住内心的清真。纵然要遭受“寂寞沙洲冷”的境遇,我们仍要操持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须坚信,历经山重水复,终能见得云拨月明。正如古人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翻过这座山,越过这道坎,便是坦荡前途。

奔走于三千世界,但愿你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得一日看尽长安花。

▣点评

作者先描写“人们易因名利诱惑失去初心”的现状,再论述“如何坚守自我”,既反映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又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但作者似乎对素材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引用素材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与前后文有明显的割裂,建议改为:

……纵然要遭受“寂寞沙洲冷”的境遇,我们仍要操持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纵然没有鲜花和勋章,我们仍要坚守最初的信念和精神。正如古人所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历经山重水复,我们要追寻的不是世俗所定义的成功,而是心间的云拨月明。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三国演义》

【出处】语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

【释义】玉可以被摔碎,但也无法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也无法毁掉它的骨节。

【素材运用】

张抗抗说:“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玉宁可碎去也要倔强地守护着自身的纯洁,竹宁可任烈火灼身也不愿弯下躯干。无需旁人干预,它们自有气节。

花鸟有“魂”,人亦有“魂”。可是人呐,自诩着“灵长”的人,你稍低头看看,问问自己,魂仍在否?

我想,苏武的“魂”仍是在的。面对匈奴的逼迫,他不屈傲骨,手中拿着的旄节,与他一起,立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十九年再回首,他悔吗?不!即使飞沙漫道、狼烟弥漫,胸中,仍然是中原大汉;即使吞毡饮雪牧羊十余载,膝盖,永远不会弯曲;即使知道归去遥遥无期,手上,依旧持汉家旄节……苏武的气节,不必言说,自震慑人心,让人心生崇敬。清风尤在,他无悔;不负家国,他无悔;不愧于己,他无悔!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浩瀚的历史星空里,叔夜仰着头、发着光,太白携着酒、大笑着,子瞻竹杖芒鞋,轻笑着发问“谁怕?”

可是偏偏有的人,在灯红酒绿中迷了眼,想是受了无限膨胀的欲望的刺激,他们变得奴颜婢膝,令人作呕。忘了自己也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忘了自己也曾“仰天大笑出门去”。偶尔回首,他们轻叹一声,怪时代、怪环境、怪体制……到底,还应是怪自己,失了一副傲骨……

“人可以迷失一切,但唯独不能迷失自我。”漫漫长路,与君共勉。

▣点评

整篇文章围绕“坚守气节”这一核心立意进行论述,语言细腻动人,一气呵成。作者先写“草木”,由物及人,再引用苏武、叔夜、李白、苏轼等人的事例,反衬那些被物欲奴役、失去自我的人。

全文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论述有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若是最后一段能结合现实,进一步谈一下“如何不迷失自我”,会使文章更加饱满。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季业

【素材运用】

不知道什么时候,课堂上认真发言的同学被嘲笑;马路边扶老奶奶的好心人被欺辱;富人的善施被称为了自己的利益;明星的不拘小节被称为作秀。越来越多的人拿无知当个性,拿无能当洒脱,对社会没有贡献,对成功冷嘲热讽。这个社会真的需要吗?嫉妒使人露出了面目可憎的一面,于是在这个社会中,那些真正能欣赏他人成功并发自内心赞扬,努力超越的人便显得可贵起来。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有删改)

▣点评

作者先通过描写4种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现象,反映当下许多人以“小人之心”揣度他人美好言行的现状,极具讽刺意味。然后,作者剖析了这一现状的成因,并表达了对“能欣赏他人成功”之人的赞赏和向往。

从文段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现实生活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整个文段的行文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后半部分逻辑比较混乱,建议改为:

……越来越多的人拿无知当个性、拿无能当洒脱,明明对社会毫无贡献,却要对那些热情、勇气、真诚冷嘲热讽。嫉妒、不甘、怨怼,使他们面目可憎,为黑暗辩护,为自己的苟且得意洋洋。

然而,如果整个社会充斥着这样的人,我们的世界便不再具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当没有人为善良发声,当光明日渐凋零,我们的周围便只徒留惨淡的荒凉。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尊重、感动、支持,需要那些真正能欣赏他人成功并发自内心赞扬、努力超越的人。我们可以一贫如洗,但不能惩善扬恶;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樊锦诗: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樊锦诗

这位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敦煌守护者,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因长年案牍劳形,加上西北大漠风沙的磨砺,在樊锦诗的脸上、手上刻下了道道印痕。但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冯炼:“愚公精神”的当代传承人,在坚守中铭记历史

冯炼

冯炼是一名“90后”,今年27岁,与绝大部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不同的是,她成了一位红军守墓人。其实不仅是冯炼自己,她的家族四代人已为红军守墓长达86年。

冯炼自记事起,每逢中秋、春节,她都会跟着长辈带着贡品去祭拜刘连长。那时候她就知道,终有一天,她会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连长的守墓人。她带着这样的身份,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是同龄人中最早确定人生方向的那个。

有了具体的目标,就会坚定地进发,于冯炼而言,自小就建立起了守护红军烈士墓的信念,她也曾为流光溢彩的城市而眼花缭乱,可每当想起爸爸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清扫墓园的背影时,她知道,她放不下长坪山。心中有了信念,便怎么也割舍不下了。

从繁华的都市回到长坪山,冯炼的生活也变得单调冷清起来。天还没亮,冯炼就起床跟父亲一起拾掇落叶,把800多座墓碑挨个擦拭一遍,在同龄人醉心于抖音、网红、追剧的时代,冯炼研究了南部县的历史,尝试去理解刘连长的选择。在冯炼看守的墓园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找到了父亲的墓碑,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人搀扶着过来凭吊红军,激动得老泪纵横……看到这样的画面,冯炼确信,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尊重

交织条条丝线故而结网,连接座座孤岛方成大陆,每个人都是网中人、陆上客,唯有尊重才能驱寒逐冷,温情暖心。

尊重是春风遍地,不分贵贱高低;尊重是细雨润物,落在生活点滴。以尊重包容差异,以交好换取和谐;不以己所不欲施之于人,而以自知自重推己及人,既予他人玫瑰也遗自己余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过去,蔡邕倒履相迎,家中时时高朋满座;周公吐哺握发,尽得天下贤士;杨时程门立雪,一举而成千古美谈。如今,中国奋起腾飞不忘协和万邦,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在投桃报李中美美与共,以尊重换取尊重,“朋友圈”不断扩大。

尊重,是对他人个性的包容,是对他人劳动的承认,也是对他人善意的回礼。飞架尊重之桥,连接你我之心。

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更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曼德拉

【出处】语出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

【素材运用】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更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确,有很多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人的“枷锁”之上的。在晚上因为声音过大而扰民的广场舞大妈,那些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前穿日本军服摆拍的人,那些把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有自由,有选择自由的权利。斯米茨说过:“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的确,假如我们为了跳出自己的枷锁,却又在别人身上套上一层枷锁,我们又怎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古有商纣、夏桀欺压百姓,实行暴政,置人民与水火之中。今有美国,打着人权至上的旗号,实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困在欲望织成的笼子当中,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也剥夺了别人的自由。

人就像风筝,而规则就是风筝线,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由需要规则的制衡,离了风筝线的风筝,就算飞得再高,也必定会掉到地上,无人理会。只有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配拥有真正的自由。

(有删减)

▣ 点评

文段立论清晰,紧扣规则与自由的相反相成来写,能够分别从自我与他人这两个角度切入,谈自我的自由对他人的影响,揭示了滥于自由的危害。作者对于素材的运用也非常合理得当,既有时事热点、日常生活,又有古今对比、国家层面,论述十分有力。此外,作者能综合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深谙议论文的精髓。

当然,若能对文字语句多加锤炼,文章添些华彩会更上一层楼。作者原文在此之上仍有大段关于追求自由的重要性的论述,于立论无用,且显赘余,故删去。这也是很多小纸条在平时练笔时容易犯的错误,写作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主要论点,避免在旁支蔓节上多费笔墨。

人最大的毛病是,爱以自己的习好度量其他事物。——刘亮程

【出处】语出刘亮程的《逃跑的马》

【素材运用】

仅仅着眼于自身,固然能护一己周全,但独善其身难比融融和乐,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以尊重换取尊重,以真心还报真心。王维见月,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淌流着虚静禅意;李煜望月,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剪不断亡国离愁;张若虚看月,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满溢着生命感悟。一轮明月尚且能够繁生出截然不同的种种诗情,况人生百态,难有相似,又怎能以己之意度他人之心?

刘亮程说:“人最大的毛病是,爱以自己的习好度量其他事物。”不要用自己的准则去评价他人,而要充分理解、体谅他人的处境,晋惠帝不能换位思考,“何不食肉糜”这一无稽之问犹响耳边,昏君之名难洗。落红既可以是悲春伤秋之无用,也可以是护花春泥之大用,单一的音符难以奏出美妙的乐曲,要容允差异的存在,继而尊重差异,以开放心态塑造多元和谐。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三国志》

【出处】语出《三国志·夏侯玄传》

【释义】整盆汤具有鲜美的味道,因为把不同的调味品调配在了一起;良好的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素材运用】

墨子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的确,包容是任何事物都应拥有的美好品格,当你有了能容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得到芬芳盈袖的春色满园。 君子生非异也,善容物也。蔺相如容廉颇之恶言,终成千年将相和之佳话,西楚霸王项羽对自己求全责备,终落得个葬身乌江的下场。蜀国君主刘玄德,善用人才包容人才,终得天下。故曰:君子容己谅人怀天下。

君子和而不同。形形色色的齿轮若是只顾坚持自己的立场,任凭其制作精良,也不过废物一堆。人也是如此,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不足,人们在相处或合作中,如果不相协调,优点和长处也会被消减,甚至成为缺点。正如齿轮应当相互贴合与协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面对不同立场的人,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将偶尔的矛盾与冲突轻轻拂去。

包容并不意味着失去个性。但个性不是一味标榜自我,独立高标,如果执意如此,最后可能会会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从须弥到芥子的一切。包容其实才是个性的最好体现,请试想,若是斑斓的万物褪去颜色,天地穹庐茫茫一片,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单调。是以,包容与个性并无冲突,包容中的个性才是最好的个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四大文明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正因为它虽历经无数次朝代更迭,却能敞开博大而包容的胸怀纳入异源之江流,让其在自己的河床中中滋长繁盛。而她自己则衍生出了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等文化,成百家之美。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如此,她拥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魅力自然无与伦比。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包容之量,山高水长。

(有删改)

▣ 点评

文章先以举例及比喻论述包容的重要性,继而在阐述并解决包容与个性的冲突中突出包容的必要性,整篇文章立意中的,论据丰富,逻辑清晰,也有意以排比等修辞手法增添文采,写得相当不错。

但最后一段与文章整体结合得不够紧密,稍显突兀,建议改为: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中华文化能从四大文明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正因为它向外能敞开博大而包容的胸怀纳入异源之江流,让其在自己的河床中滋长繁盛;于内则能衍生出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等多样文化,成百家之美。正是多元包容的气度使中华文化拥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魅力自然无与伦比。

尊重艺术多样性,从包容人体写生开始

从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俯瞰流淌了数千年的艺术长河,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熠熠生辉的、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杰作都是通过塑造裸身人体之美来展现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西方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座座裸体塑像、博物馆中陈列的裸身油画,还是我国古代的石画像、敦煌壁画中全裸半裸的飞天,这些艺术作品无一不展示了艺术家们瑰丽的表现力与非凡的艺术造诣。

不可否认,与裸体相关的文艺作品因其特殊性无法像其他一些普适的艺术作品一样被所有人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取向,看待同一件事的态度与观念不一样本就无可厚非,喜欢与否自然也不能强求;而基于国情、传统或文化接受等原因,对人体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欣赏不来,也完全可以理解。总而言之,任何关于艺术本身的批判或讨论,只要是基于理性,都应该被尊重、被倾听。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及文化多样性时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人们在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的同时,也应该包容和尊重别人创造的美。确实如此,对于裸体艺术,我们并不强求欣赏,但请给予理性的尊重与包容。这一事件,或许诚如庞茂琨先生所言,审美教育确实任重而道远。但纸条君认为,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与对多元化的包容及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