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近日我與師弟久別重逢,他去年博士畢業,目前在北京某211高校當老師,師弟還是老樣子,只是感覺有些“佛系”,缺乏年輕人該有的激情。


細問得知,他目前未被安排教學和科研任務,只參加新教師入職及教學培訓等基本活動,且論文、基金等已滿足學校對新人的考核要求,所以現在較清閒,不工作的時候,他會一覺睡到中午,下午再到處溜達溜達。


師弟似乎很享受眼下的這份閒暇,我卻不免有些為他擔憂,“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狀態,真的好嗎?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李涉《題鶴林寺僧舍》

1

古人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尋一方淨土,洗塵世鉛華,這是很多人的夢想,但這樣的閒情,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它需要一個人的高度自律,是自律背後情感的凝練與表達。


一個自律的人,他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在思考今天要幹些什麼,這樣的人,看起來身體很輕鬆,但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相反一個不自律的人,空有天下之志,而無行動之力,這樣的人,或許“鹹魚”才是他們的姿態,這類人群在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很常見,或許就是你我之中一員。


從本質上看,閒其實是一種原罪,既辜負了一些人的才能和追求,放縱了另外一些人的划水與墮落,是對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早在1954年麥克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就做過一個“感覺剝奪”的實驗,如果一個人無法與外界保持接觸,很有可能產生幻覺、遲鈍、渙散、焦慮和恐懼等心理問題,嚴重者會喪失思考能力。由於大腦發育是建立在與外界廣泛接觸之上的,所以與忙碌相比,清閒顯得更為可怕。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2

忙碌也非萬能方案,只要能收穫蜂蜜,荊棘叢中也會有蜜蜂忙碌的身影,但萬物皆有兩面性,如果這種忙碌是機械性的重複勞動,無創造性或累積性的加成,人生就會逐漸形成一個閉路循環。


例如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你天天忙於查文獻、寫論文,你的忙碌會換來著作等身、碩果累累;但如果讓你天天忙著貼發票、財務報銷、總結報告等,你的科研未來將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水。


一個醫務工作者,如果你天天忙於研製試劑、臨床手術、帶人科研,你的忙碌會換來高超醫術、懸壺濟世;但如果讓你天天巡視病房、舉辦會議等,看似工作充實,實則碌碌無為。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再比如,當下流行的“自由職業者”,不用朝九晚五,不用看領導臉色,沒有規則約束,有自由的工作空間和時間,有錢又有閒。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清閒的工作方式。《哈佛商業評論》一篇文章提到,做自由職業者必須善於自我約束,只有自律、高效、敬業,客戶才會選擇你。

只有懂得自律的人,才是內心最閒適的人。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

3

曾幾何時,因為忙碌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繁重的社會及家庭責任,我們總是羨慕那些無事可幹、經常摸魚的同事。然而,此次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忽然發現,自己對工作竟如此渴望,空閒的內心亟待工作的排解,家庭氛圍、親子關係,任意一件也不比工作簡單,此時“工作使我快樂”,應該已成為不少人內心的吶喊。


空閒是種原罪,忙碌才有未來。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選擇一條繁忙的道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遇見一個可以觸摸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