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燕政权为什么不在十六国之中?

此生不悔入中华


要说为什么西燕没有被计入十六国当中,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后世的史学家认为其不具备正统,不能够被算作是独立的国家,只能说是地方割据政权。

(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地图)

五胡乱华时期,其实并不止十六个政权存在,可为什么会有十六国这个统称呢?原因在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编著的《十六国春秋》这本纪传体史书。在这本书中,记载了从公元304年开始,到公元439年结束这将近135年中,包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蜀(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这十六个国家的历史。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

当时由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国家,都以燕为国号。后人为了区分它们,按建立的时间及控制区域所处的方位大致上分为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以及西燕。

(慕容氏部分世系图)

按上图所示,红色的是前燕世系,黄色的是后燕世系,紫色的是南燕世系(部分),灰色的是北燕世系(部分),蓝色和绿色的则是西燕世系(部分)。

从图中我们能够知道,后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和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是亲兄弟,而他们的父兄则是前燕的皇帝,从法统上来说,他俩都可以继承前燕的正统(PS:慕容德是迫于北魏的压力才建立南燕的,当时慕容垂已经病逝,是他的儿子慕容宝在位,所以并不存在慕容垂与慕容德的法统争论。)

(慕容泓与慕容垂的艺术画像)

而西燕的建立者慕容泓,是前燕末代皇帝慕容暐的弟弟,同时也是慕容垂和慕容德的亲侄子,本来按血缘关系来说,他才是最高顺位的法统继承者,可惜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被部下借口德行不足杀害。其弟慕容冲被立为西燕之主,这时候按血统来说,西燕比起后燕还是有优势的,但是很快这个优势就被葬送掉了。386年,慕容冲被部下借口不肯东归杀害,之后短短一年时间内,西燕先后存在了4位君主,直到慕容永上位之后,局势在暂时稳定下来。而慕容永,按血统来说,只是慕容氏的旁系,此时的西燕,在法统上已经远远不如同时期存在的后燕了。

起初西燕和后燕都还相安无事,毕竟慕容弘和慕容冲是自己的亲侄子,慕容垂并没有想着去兼并掉西燕的土地,很多时候还主动帮助西燕稳定境内局面。等慕容永上位之后,时局有了很大的变数,他本身出自慕容氏的旁系,很是忌惮那些在西燕境内的慕容氏嫡系力量。很快,他迈出了毁灭自己的一步。先是拒绝对慕容垂称臣,之后又大肆杀害西燕境内慕容暐和慕容垂的子孙,彻底激怒了慕容垂,最终慕容垂西征,攻入西燕都城长子,杀死慕容永,吞并了西燕领土。

从慕容泓建国到慕容永作妖灭亡,西燕只存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先后有7个君主,统治区域最大时也只拥有山西八郡。不论是从存在时间上,统治疆域上,在当时那个乱世当中,都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地方势力,加上后期统治者在法统上的失利,以及西燕亡于后燕之手,种种因素影响下,后世的史学家自然是不会讲其列入正统的十六国当中。


小川读历史


导读:其实我们从十六国当中可以看到慕容诸燕的传承脉络,前燕、后燕、南燕、北燕都是十六国成员。当然这些前后南北等词语都是史书添加的,当时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对外的国号都是燕。按照先后顺序是这样的:前燕被前秦灭亡后,慕容垂趁前秦淝水战败之机会恢复燕国版图史称后燕。后燕被北魏击败后一分为二,北方的后燕被篡位后称北燕;南方慕容德建立的政权称南燕。也就是说从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虽然北燕和南燕重合了3年。也就是说按照顺序一个灭亡了,下一个鲜卑慕容氏燕国复国后的称谓。但是西燕的存在明显不是这样,他是和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争夺慕容燕国的法统失败后被并入后燕。所以西燕虽然短暂存在,但是不再十六国当中。


其实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都是燕国,这些前后南北都是史学家为了区分添加的定语。所以同一时代只有一个鲜卑慕容氏的燕国作为正统,所以除了西燕以外各燕国都存在存亡续绝的传承关系。南燕的情况有些特殊:它虽然距离后燕较远,隔着他国无法获得后燕的直接领导;况且如果没有统一政权很快部族会被吞噬,所以慕容德建立南燕称帝。但是慕容泓建立的西燕显然与南燕不同,他以正统自居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争夺鲜卑慕容氏的法统失败后被并入后燕。所以西燕与前燕不存在存亡续绝的关系,因为这个重任由慕容垂的后燕来担任。


十六国范围内虽然有四个燕国(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但是基本上四个政权存在明显的存亡续绝的传承关系

公元352年从辽东南下的鲜卑慕容儁建立燕国,史称前燕。鼎盛时期前燕覆盖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面积大约79万平方公里。前燕建立18年后被氐人建立的前秦灭亡,随着前秦淝水战败慕容垂宣布燕国复国史称后燕。慕容垂不愧为战神,退东晋、败前秦、灭西燕,版图达到80万平方公里。

公元396年北魏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后燕被一分为二,注意北部的政权还叫后燕。但是回归祖地的后燕内乱不断,10年后被北燕所取代。而南迁的部分已经成为后燕的飞地,在没有空中运输的情况下很难在乱世中接受北方后燕的统治。为了部族的传承慕容德建立再次打出燕国的大旗,史称南燕。南燕的建立只是延续鲜卑慕容氏统治的无奈之举,并不存在与后燕争夺法统的意味。虽然北燕与之前的慕容氏关系不大,但是依然符合北魏史学家崔鸿“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的命名方式。所以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存在明显存亡续绝的传承关系。北魏史学家崔鸿的把南燕、北燕也划入了十六国的范围。


西燕与后燕同时担负着复兴燕国的重任,但是法统之争西燕战败并入后燕。所以西燕虽然是一个政权,但是无法列入十六国范围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西燕这个政权,西燕的建立初衷和慕容垂的后燕是一样的就是兴复慕容燕国。其实最先反后秦打算复国的事慕容垂,在慕容垂攻打邺城的时候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才在华阴起兵。如果说真正攻破长安灭掉前秦的还是西燕皇帝慕容冲(部下造法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帝),但是慕容垂建立后燕称帝的时间要比西燕要早一年多。

如果西燕的皇帝慕容泓、慕容冲来说,确实是前燕的嫡系正支,但是由于西燕皇室内乱导致地位落到宗室慕容永手里。慕容永可不是嫡系,后燕的慕容垂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五子。所以慕容永是前燕皇族的别支与慕容垂无法相比,所以要么臣服要么争夺遂产生法统之争。但是西燕地域狭小无法和后燕相比,而且慕容永的的军事才能怎么能和慕容垂相提并论。台璧一战西燕损兵折将,后燕攻入长子西燕灭亡。最后西燕以并入后燕的形式结束了法统之争。


小结:

西燕皇帝慕容永无论声望、能力还是身份都无法和慕容垂相比,最后并入后燕结束了法统之争。西燕立国的时间也比后燕晚所以西燕与前燕不构成存亡续绝的传承关系,因此也就无法列入十六国的范畴。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权。都长子(今山西长治)。不在十六国数之内。盛时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历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於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受到奴役希望东归。淝水之战﹐前秦南征失败後﹐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闻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乃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384年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有众十馀万﹐进逼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泓﹐立其弟慕容冲(太宗威皇帝)为主。冲率众进围长安﹐385年於阿房(今陕西西安西)称帝。及苻坚父子出奔﹐冲入据长安。386年二月﹐冲部将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杀段随﹐立慕容钑(一作觊)为燕王﹐率鲜卑男女三十馀万人离长安东去。继之﹐钑被杀﹐冲子瑶(或作望)被立为帝。瑶旋被杀﹐泓子忠被立为帝。六月﹐忠亦被杀﹐慕容永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部众继续东进。前秦苻丕派兵阻其东归﹐双方在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会战﹐苻丕军大败。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他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慕容垂在巩固了自己的後方之後﹐於393年冬向西燕大举进攻﹐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 冉魏和西燕立国都不弱,为什么没有资格列入十六国,我估计是时间太短,冉魏仅一代,两年多;西燕虽然走马灯似的换了很多皇帝,但建国还是不满十年。因为十六国中立国最短的南燕也有十多年(两代)。


星际襄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权。都长子(今山西长治)。不在十六国数之内。盛时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历七主﹐共十一年。

前秦主苻坚灭前燕﹐徙鲜卑四万多户於长安及近畿各地﹐鲜卑部众受到奴役希望东归。淝水之战﹐前秦南征失败後﹐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闻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乃集关内外诸马牧鲜卑﹐屯兵华阴。384年泓自称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以兴复燕国为号召﹐建元燕兴﹐有众十馀万﹐进逼长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鲜卑贵族杀泓﹐立其弟慕容冲(太宗威皇帝)为主。冲率众进围长安﹐385年於阿房(今陕西西安西)称帝。及苻坚父子出奔﹐冲入据长安。386年二月﹐冲部将利用鲜卑军民思归关东的情绪杀冲﹐拥立鲜卑贵族段随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杀段随﹐立慕容钑(一作觊)为燕王﹐率鲜卑男女三十馀万人离长安东去。继之﹐钑被杀﹐冲子瑶(或作望)被立为帝。瑶旋被杀﹐泓子忠被立为帝。六月﹐忠亦被杀﹐慕容永被推为大将军﹑大单于﹑河东王﹐率领部众继续东进。前秦苻丕派兵阻其东归﹐双方在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会战﹐苻丕军大败。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称皇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他与后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产生法统之争。慕容垂在巩固了自己的後方之後﹐於393年冬向西燕大举进攻﹐394年八月攻克长子﹐杀慕容永﹐灭西燕。 冉魏和西燕立国都不弱,为什么没有资格列入十六国,我估计是时间太短,冉魏仅一代,两年多;西燕虽然走马灯似的换了很多皇帝,但建国还是不满十年。因为十六国中立国最短的南燕也有十多年(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