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巴厘島,這座位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的熱帶海島以景色秀美、文化瑰麗、物產豐饒而著稱,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每年接待遊客數量多達300萬人次。不過,當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光客在巴厘島的海灘上觀賞旖旎風光之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在70多年前的太平洋戰爭初期,在巴厘島東南面的巴塘海峽曾經發生過一場規模不大卻十分激烈的海戰,4艘擔負護航任務的日軍驅逐艦在夜間以積極主動的攻勢兩度挫敗了數量和火力均佔優勢的盟軍艦隊,創造了世界海戰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而本文的主角”朝潮“號就是此戰中表現最突出的日軍驅逐艦。

新式大驅

1934年,日本帝國已經公開表示在海軍軍備條約到期後,將不再續簽相關條約。由此導致了條約體系實際上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這也使得即將設計建造的“白露”級後續艦在排水量方面不會再受到條約的過度掣肘。於是,艦政本部第四部很順利地拿出了一級標準排水量達到2000噸級別的新設計,這就是日本海軍新一代驅逐艦的開山之作——“朝潮”級。雖然是“白露”級的後續級別,但排水量明顯放大的本級艦實際上與此前已經大型化的特型有著更多的相似點,除了裝備同樣強力的火炮及魚雷兵器外,本級艦充分吸取了“第四艦隊事件”經驗教訓的設計人員明顯加強了本級艦的艦體強度,排水量較特型則增加了300噸。大量使用了新技術的本級艦可以說是具備了相對完善的性能,成為了後續日系驅逐艦的樣板之作。“朝潮”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2000噸,全長118米,全寬10.39米,吃水3.72米,最高航速34.85節,續航力4000海里/18節,裝備有127毫米艦炮6門,四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描繪”朝潮”號的藝術畫,畫中為戰前狀態,可以看到艦體中部的假名——“朝潮”

“朝潮”號作為“朝潮”級驅逐艦的首艦於1935年9月7日於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工,1936年12月16日下水,1937年8月31日竣工。竣工後的“朝潮”號先是被編入佐世保鎮守府警備戰隊,期間還擔任過戰隊旗艦。隨後又於10月31日被編入第25驅逐隊並於同年11至12月間被派往中國戰場,參與了侵華戰爭。12月29日返回日本後,即捲入了當時著名的“臨機調事件”。1938至1939年11月間一直在日本本土附近海域活動,直到11月15日被編入第二水雷戰隊,隨後第二次開赴中國戰場參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朝潮”號隸屬於第8驅逐隊第一小隊,其作為南方部隊本隊的一員參與了日軍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戰鬥,在1942年2月爆發的巴厘島夜戰中,該艦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戰鼓聲催

1942年1月23日,日本陸海軍在菲律賓馬尼拉簽署了關於巴厘島作戰的陸海軍協定,確定此次作戰的目標為佔領巴厘島作為進攻爪哇的前進航空基地。2月18日凌晨1時(日本時間,本文統一使用日本時間),在阿部俊雄海軍大佐的指揮下,第8驅逐隊(欠“荒潮”號)護衛著“笹子丸”和“相模丸”號離開錨地,踏上征程,途中與先行離港進行反潛警戒的“荒潮”號會合,組成護衛隊形向西南航進,於2月18日晝間橫渡望加錫海峽,並在當天下午15時30分於甘尼安群島附近轉向正南,航向直指巴厘島東側的龍目海峽。由於在航渡途中日軍派出了飛機掩護,船隊沒有遭到空襲。

實際上,就在2月18日,於望加錫海峽巡邏警戒的英軍“懶惰”號潛艇就發現了駛向巴厘島的日軍攻略隊,並實施了不成功的攻擊。盟軍司令部判明日軍的目標為巴厘島,赫爾弗裡希中將向多爾曼少將下達了出擊命令,可是後者卻發現自己難以將兵力集結起來。為了不失去戰機,多爾曼決定將手下的戰艦組成三個戰術群,各自出擊,準備對巴厘島附近的日軍登陸船隊實施多波次攻擊。對於多爾曼的計劃,艦隊中的美軍指揮官並不贊同,但在當前的局勢下他們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只能遵令執行。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巴厘島海戰中的盟軍方面指揮官——荷蘭海軍少將多爾曼

就在多爾曼調兵遣將之際,日軍攻略隊經過一晝夜的航行順利抵達巴厘島東南水域,駛入巴厘島和珀尼達島之間的巴塘海峽,於2月18日夜間23時進入巴厘島東南海岸的薩努爾錨地,“笹子丸”和“相模丸”號在近岸處拋錨,開始登陸作業。日軍登陸部隊上岸後,兵不血刃地於19日中午完成了對巴厘島的佔領。但是,相比登陸部隊的順風順水,停留在錨地的艦船在2月19日日出之後就遇到了麻煩。美軍先後出動20架飛機,以小機群多批次實施襲擾空襲,“相模丸”號被炸彈命中,輪機艙受損,經過搶修後僅能依靠左舷推進軸航行,“笹子丸”號也被近失彈所傷。隨後,美軍“海狼”號潛艇又於當日下午潛入泊地對日軍船隊進行了襲擾。

雖然美軍潛艇襲擾未果,但接連遭遇空襲和潛艇襲擊,使得日本人倍感不安,於是在19日下午16時決定讓受傷的“相模丸”號停止卸載物資,不久後又讓“笹子丸”號也暫停卸載,在驅逐艦的伴隨下離開錨地,向龍目海峽北側撤退,以躲避空襲和潛艇襲擊,待夜幕降臨後重返錨地,完成後續物資的卸載。此時,阿部大佐和他的部下並不知道,兩支強有力的盟軍艦隊正晝夜兼程,向巴厘島奔襲而來。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盟軍主力艦隊奔襲巴厘島泊地路線圖

海峽暗影

當日22時30分,盟軍第1戰術群進入巴塘海峽南口,各艦保持27節航速向北搜索。當天月影稀疏,夜色暗淡,視界距離約8000米。23時50分,盟軍艦隊響起警報,在巴厘島海岸附近有3艘艦船的模糊輪廓,判斷為登陸艦、驅逐艦和運輸船各一艘,盟軍進入戰鬥準備。3分鐘後,“朝潮”號的瞭望哨也發現了盟軍艦隊並立即判斷為2艘荷蘭海軍的爪哇級輕巡洋艦,戰前的嚴酷訓練使日軍水兵具備了驚人的夜間觀察能力,並在這一刻展現出價值。儘管敵強己弱,但滿腦子“近迫猛擊”思想的“朝潮”號艦長吉井五郎海軍中佐還是立即下達戰鬥命令,“朝潮”號向東轉向,準備切入荷蘭巡洋艦的航線,在近距離展開炮戰和魚雷戰。

“朝潮”號與荷蘭輕巡洋艦的距離迅速縮短,實際上雙方都已經處於彼此的武器射程內,但在夜暗條件下為了確保命中率,兩軍戰艦都沒有急於開火。2月20日0時整,當距離相距僅2000米時,“德·魯伊特爾”號和“爪哇”號打開探照燈併發射照明彈,兩艦主炮開始向逼近的“朝潮”號展開射擊,炮口的火焰和照明彈的鎂光、探照燈的光柱一起點亮了昏暗的海面,讓所有人感到目眩。吉井中佐不甘示弱,也下令打開探照燈照射目標,同時開火還擊,與荷蘭巡洋艦展開同航炮戰。“朝潮”號的主機啟動未久,尚不能全速航行,而荷蘭巡洋艦一直保持高速,因此很快就超越了“朝潮”號,使得後者失去了有利的魚雷發射陣位。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與日軍驅逐艦交戰的盟軍巡洋艦,左為”爪哇“號,右為“德·魯伊特爾”號

在炮戰持續僅幾分鐘後,2艘輕巡洋艦就消失在錨地北面的夜幕中,“朝潮”號在失去目標後停止射擊。在巴厘島海戰的首輪交火中,“德·魯伊特爾”和“爪哇”號各進行了約9輪齊射,兩艦均宣稱命中目標,但實際上“朝潮”號僅有探照燈被彈片擊傷,並未中彈。日艦的炮火也沒找到準頭,僅擊中“爪哇”號一彈,沒有造成明顯損傷,得力於出色的損管控制,“爪哇”號既沒有起火,航速也沒有降低。多爾曼判斷目標已遭重創,於是帶隊繼續北進,同時電令驅逐艦跟進。令人不解的是,兩艘荷蘭巡洋艦就此退出戰鬥,再也沒有返回戰場。另一方面,吉井中佐錯誤地判斷敵艦會轉向南面規避攻擊,於是下令轉向,向南搜索目標,同時報告說:“我艦與敵爪哇級輕巡洋艦2艘交戰於龍目海峽。”

擊沉”皮特·海因“號

由於盟軍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相距較遠,實際上2艘日軍驅逐艦橫穿盟軍艦隊的航線,將其隊形從中間割裂了。在巡洋艦與日軍驅逐艦交火後不久,跟進的“皮特·海因”號開始做Z字機動,用艦炮向某個目標開火,併發射了一枚魚雷,但該艦攻擊的是誰則不甚明瞭。其後的2艘美國驅逐艦也在靠近錨地後,向“笹子丸”號展開炮擊併發射了魚雷,並報告稱命中多發炮彈及至少一枚魚雷,但“笹子丸”號實際上並未被魚雷擊中。不過,盟軍驅逐艦對日軍運輸船的進攻並未持續多久,因為與巡洋艦脫離接觸的“朝潮”號已經向南衝到眼前。大約在0時5分,“朝潮”號在1500米距離上對最近的“皮特·海因”號展開炮擊,後者也向右轉向,以全部舷側火力給予還擊。雙方持續交火至0時11分,“朝潮”號的2枚127毫米炮彈擊中了“皮特·海因”號的後桅及鍋爐艙,給目標造成重創,這艘荷蘭驅逐艦的探照燈平臺被毀,蒸汽管線破裂,航速銳減,上層建築遭到日艦機關炮的掃射,多處起火,甲板上一片狼藉。當“朝潮”號逼近至900米處時,吉井中佐下令發射魚雷,該艦裝備的是一直被日本海軍視為絕密武器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射程高達40000米,最高航速達50節,在如此近距離發射,日軍魚雷不到半分鐘就殺到眼前,“皮特·海因”號避無可避,被一枚魚雷擊中,頓時癱瘓,殘軀在水火中飽受煎熬。吉井中佐斷定目標必死無疑,於是在0時16分報告“擊沉敵艦”,實際上“皮特·海因”號並未立即沉沒,仍在海面上漂浮著。從美軍資料看,“朝潮”與“皮特·海因”號的交戰時間並不長,後者在交火後大約三分鐘內即遭到重創。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九三式魚雷在戰爭中首次命中目標。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朝潮”號在本次海戰中的擊沉戰果——荷蘭海軍驅逐艦“皮特·海因”號,屬於“海軍上將”級

在解決了“皮特·海因”號後,“朝潮”號將火力轉移到2艘美軍驅逐艦身上。目睹荷蘭盟友的厄運,“福特”和“波普”號知道遇到了勁敵,兩艦迅速右轉並釋放煙霧,然後向左急轉。在煙幕掩護下,美軍驅逐艦轉了一個大圈,然後嘗試向北航行,以追趕遠去的巡洋艦。不過此時幸運女神明顯沒站在美軍一邊,很快,“福特”和“波普”號再次與“朝潮”號及“大潮”號遭遇,雙方激烈對射長達6分鐘,美艦隻是憑藉著煙幕和陸地陰影才得以從日軍的炮口下逃出。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從日軍的炮口下逃出的美國驅逐艦“福特”號,屬於“克萊姆森”級

0時42分,“朝潮”和“大潮”號重新會合,組成單縱隊繼續向北搜索目標,三分鐘後,瞭望哨報告在左前方又發現2艘驅逐艦,兩艦立即以全部艦炮實施集火射擊。戰至0時47分,日軍觀察到“敵艦一艘起火沉沒,另一艘正在燃燒”,於是停止射擊。實際上“朝潮”和“大潮”號此輪攻擊的是先前被重創的“皮特·海因”號,這艘頑強的荷蘭驅逐艦以最後的武器進行了微弱的反擊,最終被密集的炮彈轟沉到海底。此後,“朝潮”和“大潮”號又在海峽內忽南忽北,來回搜索,再未發現敵蹤,於1時10分確認敵艦已經逃離戰場,於是兩艦返回錨地繼續警戒。至此,巴厘島海戰的第一次交戰落幕,2艘日軍驅逐艦成功擊退了盟軍第1戰術群的進攻,同時,”朝潮“號取得了擊沉1艘驅逐艦的戰績,自身幾乎毫髮未損。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巴厘島海戰第一階段雙方態勢圖

戰端再開

2月20日凌晨3時左右,盟軍第2戰術群通過塔菲爾角進入巴塘海峽。3時06分,戰術群中的美軍驅逐艦依照指揮官賓福德中校的命令,對錨地方向實施了魚雷盲射攻擊,15枚倉促發射的魚雷沒有擊中任何目標,但它們的尾跡驚動了正在巡邏的日軍驅逐艦,“朝潮”和“大潮”號立即轉向南搜索目標,並在3時10分在右舷前方發現了美軍驅逐艦,日軍判斷對手為“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3時15分在3200米距離上,日軍向美軍驅逐艦發射了魚雷並展開炮擊。雖然雙方互射的魚雷均未命中,但在艦炮互毆中訓練有素的日軍顯然技高一籌,炮火猛烈而精準,連連對目標形成跨射,在炮戰開始三分鐘後首先得分,一枚炮彈擊中“斯圖爾特”號,殺死了一名水兵並重傷了作戰官,導致舵機艙進水。日軍迅猛的炮擊令美軍隊形混亂,賓福德命令向東北方規避。此時的日軍驅逐艦也暫時丟失了目標,只能繼續取東北航向搜索前進。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被日軍驅逐艦擊傷的美軍驅逐艦”斯圖爾特“號,屬於”克萊姆森“級

3時41分,在朗波甘島以北海域,目光敏銳的日軍水兵在左舷前方約3200米外發現了一個大傢伙,那是盟軍殿後的“特羅姆普”號輕巡洋艦,“大潮”和“朝潮”號在3000米距離上向其開炮併發射魚雷。盟艦的反應也很迅速,立即以探照燈鎖定日軍驅逐艦,並以主炮全力射擊,但是其探照燈也為日軍炮手提供了絕佳的瞄準點。隨著交火的持續,日軍再次展示出精準的炮術,至少擊中“特羅姆普”號11發127毫米炮彈,該艦指揮塔中彈,火控系統失靈,各炮塔只能自行瞄準射擊。直到開火五分鐘後,荷蘭巡洋艦的努力才得到回報,一枚炮彈於3時46分擊中了“大潮”號二號炮塔的備彈室,但這次中彈並未讓“大潮”號的旺盛火力有所減弱。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被日軍驅逐艦擊傷的荷蘭海軍巡洋艦“特羅姆普”號,屬於”特羅姆普“級

此後,又有“滿潮”號及“荒潮”號加入戰鬥,但“滿潮”號在隨後的戰鬥中被盟軍重創,為了救助“滿潮”號,同時保護尚在錨地內的“笹子丸”號,日軍驅逐艦沒有追擊,任由盟軍戰艦脫離戰場,巴厘島海戰第二階段的戰鬥宣告結束。第8驅逐隊毫無疑問地再次成為勝利者,日軍沒有被擊沉任何艦船,而盟軍方面則付出了“特羅姆普”號中等程度損傷,“斯圖爾特”號輕傷且攻擊錨地任務失敗的代價。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巴厘島海戰第二階段雙方態勢圖

結語——硝煙散盡

於1942年2月19日至20日夜間發生的巴厘島夜戰,盟軍方面投入3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8艘魚雷艇,分為三波實施攻擊,而日軍迎戰的兵力僅為4艘驅逐艦,而且在大部分戰鬥時間裡,盟軍艦隊面對的僅僅只是“朝潮”、“大潮”號兩艦而已,即便擁有如此明顯的兵力優勢,盟軍依然未能收穫勝果,反而被日軍擊沉驅逐艦1艘,擊傷輕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日軍方面以1艘驅逐艦遭重創,1艘驅逐艦遭輕創的代價,成功確保了運輸船的安全,保證了整體作戰行動的順利推進,毫無疑問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而取得了擊沉“皮特·海因”號且擊傷數艘盟軍艦船的戰果的”朝潮“號無疑是本次海戰中日方表現最突出的艦艇。

“暗夜第一槍”——“朝潮”號在巴厘島海域的死鬥

反映巴厘島夜戰的藝術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