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的命運,就像他所寫的這首詩。

去年是農曆乙亥年,讀完龔自珍的《乙亥雜詩》,我準備去瞻仰一下離我十公里的龔自珍紀念館。到了位於居民樓裡的紀念館,發現正在裝修,等再次成行已是幾個月之後了。

位於杭州城站附近的龔自珍紀念館古色古香,典雅清幽,園中假山怪石,小橋流水,是一座清代風格的兩層樓房,原是龔自珍的故居。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詩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在文字、訓詁、經史百家等領域都深有造詣。尤其是他在180年前寫的《乙亥雜詩》,像是一把火,照亮了晚清的文化天空。梁啟超更是奉他為精神導師。梁啟超說:“舉國都沉醉於太平盛世,而龔自珍卻能規劃天下大計,實我輩導師。”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01幸福的童年

1792年龔自珍出生於乾隆時期,杭州西子湖畔的馬坡巷,祖父龔禔身、父親龔麗正當時都是京官,雖官位不算太高,卻也仕途順暢。他母親段訓號,當時的江南才女,亦有詩文傳世。其外祖父是戴震的大弟子,還仕返學,所著的《說文解字注》思大而精,足領一時風氣。

關於童年生活,他後來有段自述:

童時居湖上,有小樓在六橋幽窈之際。嘗於春夜梳雙丫髻,衣淡黃衫,倚闌吹笛,歌東坡《洞仙歌》詞,觀者豔之。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龔自珍的人生便贏在起跑線上。他出生之時,清朝正處於開國以來的巔峰盛世。在他母親這位啟蒙老師的引導下,從小研讀《經史》和《大學》,喜歡寫作,13歲的時候就寫了《知覺辨》,15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集。

這樣的年輕人,自然是承載了家族的希望,如果他循規蹈矩,以他的才華,他的人生順序是走入仕途,治理天下,飛黃騰達。但是才識俱佳的龔自珍,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的科考之路充滿了艱辛坎坷。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02曲折的科舉之路

1810年,19歲的龔自珍首次參加順天鄉試,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從此他踏上了科舉仕途這條崎嶇不平的道路。

1818年,龔自珍參加浙江舉辦的鄉試,中式第四名舉人,之後,從1819年開始,龔自珍開始了會試,以後的八年間,他參加了四次考試都落地了。龔自珍越來越感受到科舉這條路著實不好走。

1829年,已經38歲的龔自珍第6次參加會試,終於高中進士,人生的光明終於要來了,但在殿試時卻出了問題。

他在策對中效仿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撰寫了《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後的善後治理,洋洋灑灑千餘言,直陳政策利弊,言辭尺度很大。但是當時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將龔自珍置於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理由是“楷法不中程”,也就是說楷書寫得不好。

就這樣,因為字寫得不好,龔自珍不能進入培養高級官員的翰林院,自然是被擠出了權力的核心圈,大好前程止步於此。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他的理想是成為像王安石一樣的宰相,實行變法。乾嘉時期的清王朝,表面太平盛世,其實暗流洶湧,王朝已逐漸走向衰退。

現實中龔自珍一直做著一個禮部的小主事,他沒有放棄理想,屢屢針砭時弊,提出改革建議,但各朝廷大員卻把他當作一個不切實際的書生,不懂事的憤青加以排擠。所以也就得不到升遷,政治上難有作為。在大部分人都昏昏欲睡時,只有龔自珍是個清醒者。

清初實施文字獄,到乾隆時更是到達頂峰,文字獄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不僅禁錮思想,還造成政治上和學術上沉寂窒息的局面。所以龔自珍仍發出“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和“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嘆息。

龔自珍48歲時,因為諫言惹怒了上司,被扣了一年的薪俸。加上叔父做了他的上司,按規矩,他必須迴避。早就對官場失望的龔自珍趁機遞上一紙辭呈,踏上了南下回鄉之路,雖然已經對清王朝的幻想破滅了,但仍然不願放棄。他向統治者發出呼籲: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沒人願意聽他的建議。

“罡風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臥九閽。終是落花心緒好,平生默感玉皇恩。”離開時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存感激。

1841年,龔自珍開始在江蘇的丹陽雲陽書院教書,對他而言,傳道授業亦是實現自己理想的一種方式。當時鴉片戰爭已經爆發,同年夏天,龔自珍打算辭職去上海參加反抗外國侵略的戰鬥,沒想到9月26日,龔自珍突然暴病去世,年僅50虛歲。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03、盛年陷入緋聞

龔自珍盛年突然去世,引起各方對死因的猜測。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他與貝勒爺奕繪的遺孀顧太清之間的緋聞所引起的。

奕繪是乾隆皇帝第五子永琪的孫子,年輕時是一個風流倜儻的貴族公子。在某次宴會上,奕繪結識了一位清麗俊美的年輕姑娘,還能吟詩作詞,讓他不由地心動,這個姑娘就是顧太清。成婚後夫妻二人與京城裡許多文人墨客多有結交,龔自珍也是其中的座上賓。

顧太清與丈夫共同生活9年後,奕繪就病逝了。就在她守寡的第二年,因為題詩的事得罪了文人陳文述,不成想卻因為這件事埋下了禍端。

龔自珍在《己亥雜詩》的詩後註釋中提到了宣武門太平湖中的丁香花,正巧奕繪的府邸與太平湖之間就有一片丁香花叢。陳文述看到這首詩後,就起了壞心思,他以詩中“丁香花”為由頭,把詩中“縞衣人”說成顧太清,而顧太清又名“春”。

陳文述這樣生拉硬扯,將憶丁香花詩和記夢的詞妙巧地聯繫起來,再稍加註釋,就製成了龔自珍與顧太清緋聞的實錘。陳文述四處傳播這一消息,炮製出一場無中生有的“丁香花公案”,最後成了當時京城最火爆的八卦新聞。

這其中的真相讓人無法琢磨。龔自珍的離京返鄉,使傳聞成為既成事實。兩年後離世,據說是被奕繪與前妻所生兒子毒死。

古人不像現代人通訊這麼發達,一部手機可以搞定一切。倆人如果真有私情,必定繞不開傭人丫環的環節,貝勒府人多嘴雜,事情早就大白於天下。當代的文化學者馬未都先生曾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相比於正常死亡,人們更喜歡聽到一些風流韻事,來調節無聊的生活。

龔自珍——學富五車的官三代,仕途卻是異常坎坷


04、思想及成果

因為害怕文字獄,不少學者精於訓詁考據,但對社會現實關注不夠,所以造成學術脫離實際的情況。龔自珍獨樹一幟,不但提倡經世致用,"治天地東西南北之學"。還身體力行,研究領域涉及算學、地理學、兵學、經學、農學等。但他最有價值的卻是政論

他批判拘泥祖宗之法的中庸之臣,倡議改革;他還曾提出移民西北屯墾,並要在新疆設省;“ 古今雄偉非常之端,往往創於書生憂患之所得”。龔自珍提議將西域置行省於道光朝,而卒大設施於今日。在他離世後數十年,這一設想最終被清政府採納,可見他的先見之明。

為學術和政治相互統一,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而提出“通經致用”的思想;他對當時的封建統治進行諷刺,揭露其弊端,並滿含希望地提出相應意見試圖挽救;

他提倡改革,在政治上建議皇上應該合理調節君臣關係,在國家安全上建議鞏固西北及東南邊防,並且堅決抵制鴉片貿易及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在經濟上建議改革白銀納稅的方法,以實現國家的穩定向前發展。

他還非常關心清朝現實社會中巨大的社會問題,指出要根據現實情況來發揮傳統經史的作用,並建議皇上要穩固邊防,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保衛國家安寧,雖然其改革的主要目標並不明確,但他是主張改革腐朽封建主義、近代改良主義的啟蒙思想家。


結語:

龔自珍一生愛國,他與魏源是至交,與林則徐是志同道合之人,但是,命運總是很喜歡捉弄人,窮其一生,他未能如願做到高官,更談不上實現自己的救國救民的理想。

但是龔自珍的變法、革新思路,影響了晚清幾代人。直到光緒年間接受新學的思想家、改革家,基本都崇拜過龔自珍。

這為國報效的精神,是龔自珍身上最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