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時輕鬆讀完沉重,是怎樣一種閱讀體驗

讀時輕鬆讀完沉重,是怎樣一種閱讀體驗

丨畢亮

陳歆耕的文化隨筆很好讀,讀的時候不累,讀完卻有沉重之感。這也許就是他文章的魅力,促使著我每見必讀,常常還是放其他書而先讀。

他的新著《美人如玉劍如虹》是由“文壇囈語”“枕邊書語”“浮光碎語”等專輯構成的文化隨筆集,內容很雜。作者也深知這一點,便喻之為其故鄉的土菜“雜燴”:“拙著與家鄉菜也有共同點,就是‘雜’”,然而也因為雜而“風味獨特”。

讀時輕鬆讀完沉重,是怎樣一種閱讀體驗

和陳先生的許多文章一樣,這本書我看得很快,並如前所說,看得快而不累,可是放下後卻又沉重得很,只好再拿起來重翻一遍,以期這份沉重能在紙頁間散去——我肯定是失望了。陳歆耕的文章,愛憎分明、褒貶分明,有些是愛之深恨之切,因為滿懷期望而失望;有些是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情懷在文字中潤物無聲,如草原上的涓涓細流。這是我看《美人如玉劍如虹》後的感覺。面對現實的沉重,面對“少見有銳氣、血性、風骨的‘野花’批評家,多的是‘家花’評論家”的現實,作者也深知筆下的文字是“如何乏力”,但他明知乏力卻一篇接一篇地寫,只是為了樹立批評的公信力,他一直在朝這方面努力。

讀時輕鬆讀完沉重,是怎樣一種閱讀體驗

因為知道當前文藝批評的癥結,作者寫起隨筆來就有的放矢,文章也多了幾分銳氣、血性、風骨,這在《人格“攻擊”與人格“批評”》《吾喜“野花”勝“家花”》《詩人們,別再鬧騰了》等篇章中可窺見一二。作文時,貶起來,陳歆耕筆下毫不留情;同樣,褒起來,也不吝讚美之詞,《挺立津門的批評旗幟》等文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對文藝批評“橫挑眉毛豎挑眼”之外的陳歆耕。這是作者文章的情懷。這份情懷,在文章之外,更多地體現在《文學報·新批評》的創辦和維護上。

“新批評”當時一出來,便攪動了整個批評界。在作者及“新批評”同仁看來,文藝批評有“胡吹亂捧”“抽象否定、具體肯定”“毫無章法,只從個人好惡、缺少專業分析”等癥結;“新批評”是為了給真正敢講真話的批評家提供了一個平臺。這些都被作者寫在《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寫在〈文學報·新批評〉創刊三週年之際》中。

對於龔自珍,作者專有一本《劍魂簫韻:龔自珍傳》。在此之外,此書還收了《在龔自珍和魯迅之間“扯扯淡”》《龔自珍的兒子是不是“賣國賊”》兩篇文章,前一篇將龔自珍和魯迅作比較,這一課題可寫成一本或數本專著,陳歆耕在幾千字的篇幅中從思維方式、思想關注點、精神思想資源等方面對他們作了簡單而有識見的比較。另一篇就龔自珍的長子龔橙是不是賣國賊來作專門的辨析,這也是書中最長的一篇文章,篇幅佔了全書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萬言長文,在陳歆耕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由此也可看出他對潑在龔橙身上的汙水何其憤怒。

在我看來,隨筆之隨,在隨意、在隨心。隨意、隨心,不是隨便,心意之隨,在精心雕琢。陳歆耕的這些隨筆,當然並不都是精心雕琢之作,但正如陳歆耕所言,人生如踩西瓜皮,滑向哪裡都未可定,能得二三有筋骨的文章也說不定。

讀時輕鬆讀完沉重,是怎樣一種閱讀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