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巧珍:愛人先愛己,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愛情

《人生》是路遙創作的第一部經典長篇小說,也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史的地位,同時也入選“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說”。《人生》的大背景是在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在當時城市和鄉村差別嚴重,似乎一切都處於城市的控制下,甚至鄉下人認為天生就應該在城裡人面前低人一等。這種強烈的等級觀念在小說中也被強化。這部作品,不僅描寫了當時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波三折的命運,更是通過描述愛情的悲劇來引發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思索。劉巧珍和高加林的愛情悲劇,揭示出當時時代背景下,人們受愚昧思想影響,女性鮮少能接受教育,並且作為男性附屬品一般的存在。一字不識的劉巧珍和有文化的高加林註定會因為思想觀念的不匹配而最終走向悲劇的結尾。


《人生》巧珍:愛人先愛己,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愛情

01愚昧的老舊落後思想,壓制著女性追求新思想、追求真我的思想意識

劉巧珍是村裡“二能人”劉立本的二女子,是“川道里的頭梢子”,相貌出眾,而又心地善良,家裡又是村裡的有錢人,但是因為父親的老思想舊觀念,她沒有能去上學,以致一字不識。她愛慕有文化的高加林,但因為兩人之間的文化差距,讓她不敢表白。直到高加林被大隊書記的兒子頂替了教書的位置,成為農民回到村裡務農。這時候劉巧珍意識到大家都是農民了,她那被壓抑的愛慕之心又開始熊熊燃燒。她大膽的袒露心扉,追尋自己的愛情。她不畏懼世俗的眼光,和高加林出雙入對。她遵循愛人的要求,開始刷牙。


村裡人對於劉巧珍的改變是不屑的、看不起的,村裡少數思想古舊、不習慣現代文明的人,在山裡,在路上,在家裡,紛紛議論他們村新出現的這個“西洋景”。他們認為大字不識的劉巧珍,開始刷牙就是”好好個娃娃,怎突然學成了這個樣子?”“斗大的字不識一升,倒學起文明來了!”“衛生衛生,老母豬不講衛生,一肚子下十幾個價胖豬娃哩!”。

思想的落後愚昧,也讓他們對現在生活麻木,不接受進步的文明,也很難接受不識字的人去追趕文明。尤其是對於女子,他們認為沒有資格學起文明。

治水事件又再一次印證了愚昧的思想不能接受進步的文明。


《人生》巧珍:愛人先愛己,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愛情

劉巧珍和高加林修葺髒的像爛泥塘一樣的水井,在裡面撒上了漂白粉,他們的初衷是好的,大家都吃這不衛生的水容易生病。但是村裡人憤怒了“所有的人都用粗話咒罵:高玉德的嫩老子不要這一村人的命了!”幾個跟著治理的年輕人,不顧村裡人怎麼罵,挑了水回家,但都被家裡的老人倒在了地上,大家鬧哄哄的惱火著,直到大隊書記高明樓出現,“高明樓來到井邊,眾人立刻平靜下來;他們看村裡這個強硬的領導人怎辦呀”,高明樓自己喝了一口水,像大家表示沒有問題,眾人這才笑嘻嘻的擔了水回去。

現代文明的風終究是沒有吹進這愚昧、老舊思想的鄉村。文明和科學,最終還沒有權利管用,在這種情況下,村裡人認為巧珍和高加林是不般配的,他們覺得是巧珍妄想和文明人加林在一起,這樣也不會有好結果。劉巧珍也因無法縮小的差距,愛的忘我而卑微。


02一味的在愛情裡卑微求全,感動對方換來的愛情不一定長久

高加林在劉巧珍心裡以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直到他也成了農民他才鼓起勇氣去追求愛情。她什麼都為他著想:知道加林嫌丟臉,一天饃都沒賣出去。她接過來,送去給親戚家,為了照顧加林的自尊,還裝作是賣完了。她知道加林的喜好,早早買好一條煙,給他備著。她看到加林不要命似的勞作,心疼的忘記了自己被冷落的難過,準備好藥水和吃食帶給他。她支持加林做的決定,刷牙、治水惹來嘲笑和反對都不放在心上。這種盲目的一味的付出,在內加林拋棄的時候達到極致,她沒有指責加林的負心,反而覺得是自己配不上她,並且在全村人指責加林的時候,她把痛苦扛在自己肩頭,並且很快嫁給了不愛的馬栓來減輕加林的愧疚。即使是後來加林丟了工作重新回到村裡後,她阻止了姐姐他們想要羞辱加林的舉動,並且去求高明樓讓加林重新去讀書。


《人生》巧珍:愛人先愛己,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愛情

傻姑娘巧珍不知道一味的委曲求全,退讓,換來的不是真愛。因為愧疚、感動在一起的感情,在有更好的選擇後,總是會被輕易拋棄。

03愚昧落後的思想是造成悲劇結果的原因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女主人,也是因為丈夫張忠良的背叛而產生2人價值利益相矛盾崩塌悲劇人物,這種成分也是當時社會環境遺留下來的感嘆號,也與個人愚昧思想有關。巧珍美麗善良,愛情真誠。但她的卑微求全,把自己置於高加林的附屬地位,在理想之光幻滅後,她以無愛的婚姻表示對命運的抗爭,恰恰重陷傳統道德觀念的桎梏。

04結語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人生》的理解是不同的,帶來的思考截然不同。企業家馬雲曾經評價《人生》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對於我來說,作者不只是帶領我們觀察當時陝北農村的現實生活,同時也引導我們去體驗隱藏在商量的普通民眾身上的偉大情感以及他們給到我們的啟示。文中的

劉巧珍代表了當時女性的反抗意識,雖然最終失敗了,卻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必然。同時也進一步告訴我們,只有懂得愛自己,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能夠與愛人並肩時,才能有能力和資格去愛別人,也才會收穫同等的愛,更不會因為愛而傷害丟失了那個最美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