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信息,自媒體尋思想,沒主流媒體什麼事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宅在家裡不能外出,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朋友圈,瀏覽瀏覽這個號那個號,看看各種的數據,聽聽不同的聲音,在此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

沒見到這方面的數據調查,不過,估計像筆者這樣的,大有人在。

想起了N年前,當時門戶網站正火、各種論壇正熱,筆者寫了一篇《門戶看信息,論壇尋思想》,對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特點進行了若干分析。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筆者現在覺得,這兩句話可以改為:“朋友圈看信息,自媒體尋思想。”

曾幾何時,人們瞭解天下大事,主要依靠報紙、電視。報紙怎麼寫、電視怎麼說,人們就怎麼接受,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因此又被稱為主流媒體,唯我獨尊的壟斷地位養成了一貫的傲慢和霸氣,從來不把他們的衣食父母——讀者觀眾的信息需求放在眼裡。

後來,網絡出現了,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轉變。現在,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了事情,網上很快就會有報道,幾乎是同步進行,誰還會等到晚上看《新聞聯播》,第二天看報紙呢,到那時,早就是舊聞了。何況,這些所謂的主流媒體,這個不能報,那個不能播,除了鶯歌燕舞外,基本就沒別的玩意,誰還想看它?《方方日記》和《XX日報》可以說是這方面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朋友圈看信息,自媒體尋思想,沒主流媒體什麼事


除了傳播速度不同以外,傳播工具的不同,也使網絡傳播與傳統傳播方式有了本質的區別。大家都知道,網絡的物理性質決定了它的發散性、開放性、無邊界性,與傳統的大眾傳媒有本質的區別。傳統媒體的特點是單一的信息源,由此至彼的單向傳播途徑,被動的接受方式。與之相比,網絡則是多個信息源,雙向乃至多向的轉播途徑,互動反饋的接受方式。所以,網絡世界無中心,無核心、無權威。這種特質,決定了網絡幾乎成了普通民眾參與國家大事、關注民生、維護自身權益的唯一手段和途徑。

同樣,這種特質也決定了信息源的良莠不齊,傳播過程中的放大扭曲,使一般人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和立場,成了人云亦云的大多數,成了網絡暴民。

回顧一個個網絡熱點,都是從最初對問題本身的探究,最後發展成為一場口水戰,從探究事實真相演變成道德拷問、審判乃至情緒發洩,一頂頂大帽子飛來飛去,一扣扣大鐵鍋甩來甩去,一條條大棒子舞來舞去。其實,很多網民,對大部門網絡熱點問題,是沒能力沒條件去查清事實真相的,所謂支持和反對,只是一種感情傾向和主觀判斷。先主觀認定,之後從浩如煙海的信息裡選擇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再用這些信息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然後把摻雜了個人觀點的信息再傳播出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爭論越激烈,越遠離事實真相,網絡上只剩下唾沫星子在橫飛。

這一點,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最充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網絡時代,任何人都是信息源,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要有一個道德和法治的審查官。一味的情緒宣洩,固然大快人心,快意恩仇,可以博得喝彩和點擊,但對整個社會的民主、自由與法治卻於事無補。

有人認為,眼下的中國,最需要的是戰士的激情而不是學者的理性。但放眼歷史,激情的戰士所帶來的衝擊和破壞,遠比理性的學者要大得多,而後者,才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民主與自由的背後力量。

當我們在網絡上盛宴和狂歡的時候,我們應該意識並擔負起時代賦予每個網民的歷史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