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導語:

維繫國與國之間良好友誼的紐帶是共同利益,離開了共同利益的驅使,兩國之間的聯盟會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不難理解,盟友本身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倘若不能以好處作為依靠的話,就算髮展到兵戈相向的局面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故而,歷史上的眾多聯盟在各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因素下,只能做到錦上添花,而無法做到選中送談、共度難關。將目光回溯到紛亂的戰國時期,當時,周氏王朝勢弱,眾諸侯國明面上以周天子為尊,實則各自稱王為政且都有著稱霸統一的心思。一片土地驟然間出現了幾個不同的政權各自為營,為了積攢更大的實力快速發展,各諸侯國陷入了相互征討的循環中樂此不疲。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在這其中,戰勝國獲得了更多的人口與土地實力猛增成為強國,而戰敗國實力大損為了保證在亂世生存只好選擇與實力本身就不強的國家結盟。征討與結盟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對外政策的常態化處理方式,有了這個先決條件作為基礎,因此在戰國後期秦以超絕姿態準備一掃天下時,諸侯六國才能在蘇秦的遊說下采取合縱策略結為盟友共同抵禦秦。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按說六國均是強國,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在經濟水平上都是相差不大的,這樣的六個大國強強聯合在一起,即便秦真的不弱也斷然沒有強到能同時以一敵六的能力。那在這樣的優勢面前六國聯盟又是怎樣敗於秦之手的呢?

六國聯盟無法同進同退

在戰國末期,秦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儘管沒有以一敵六的能力,但是對上六國中的任意一國也依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基於這個情況,各國都不敢單獨對上秦,考慮到潛在的巨大威脅性六國被迫結盟。簡而言之,此次結盟的根本目的只是為了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構建一個相對安穩的緩衝期,六國可以乘機發展積蓄力量,加之地理位置的影響,國土與秦鄰近的魏、韓、趙三國猶如猛虎在側憂患意識最重,所以這三國在聯盟中出財出力最多。而燕、齊兩國離秦較遠,即便秦真有徵伐天下之心也必然在短時間內不會波及到兩國,沒有了憂患意識事物干擾燕、齊兩國雖然也同屬六國聯盟的一員,但是對於聯盟的命令也不會太過於放在心上。反而更在乎自身的發展,不耗時也不費力用最少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只要能夠儘快擴增實力,一旦有國家與秦直接對上,打殘以後收拾殘局,這是藏在聯盟六國心裡的共同想法。

可惜六國沒有想到,在誰都想當黃雀的思維引導下,聯盟的向心力無限削弱甚至變成了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這恰恰給了秦機會。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六國結盟沒有明確的制度,成員國行為不受約束

秦設立軍功制是增強其軍隊戰鬥力的根本原因,軍功制規定了士兵們只要在戰場上立功便能直接獲得地位與待遇的提升,即便是不幸戰死沙場福利也會被家人繼承,由此可見,秦取勝的好處惠及到了每個士兵的切身利益,因此,秦士卒一旦上了戰場完全不會怯戰,別國士兵在他們眼裡與一個個活著的軍功無異。受到利潤的誘使,秦士兵的戰鬥力與戰鬥慾望很強烈,其他諸侯國碰上這麼一群捨生忘死的敵人根本不是一合之敵。

反觀其他諸侯國,就算打贏了戰鬥獲益最大的永遠是統軍的貴族,小兵們能夠從戰場上活著便是最大的幸事,至於提官升爵這和他們沒有關係,無法將國家與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這導致聯盟六諸侯國士氣低迷,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六國企圖聯合兵力採取人海戰術,純純用人多耗死秦。可是在六國與秦對峙其間,不斷有強國不甘於現狀,仗著弱國對強國的依賴性以圖干涉弱國內政進而控制弱國。面對這種無理的舉動,弱國貴族自然不能白白看著自身利益受損,於是他們紛紛奮起抵抗,

兩國的敵對狀態無形間破壞了聯盟的和諧,也大大降低了各諸侯國間的信任度,從而影響到聯軍的實力進一步下滑。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聯盟內強國不地道的做法,徹底打破了諸侯六國一團祥和的局面,各國在表面上承認利益一體,私下裡相互敵視、勾心鬥角。敵人從原先的秦變成了相互提防,錯綜複雜的關係加速了聯盟內部的瓦解,各國均以自身安危為重,誰都不願主動出兵。戰局從主動抗秦轉變為被動抗秦,使得秦在軍事壓力上大大減小,給予了秦分開對付各國的機會。此外,六國聯盟內部的離心離德,迫使長平之戰後備受聯盟排擠的燕國主動尋找秦結盟,秦有了燕國這個可以牽制齊國的盟友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付其他國家上。到這裡,六國聯盟已經產生了無法修補的間隙加之沒有明確的制度約束內部成員國的行為,這才導致了將本該親密無間的戰友徹底推向了對立面為抗秦大業增添了難度。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數百年的仇視,無法將六國真正聯繫在一起

燕國與趙國是土地接壤的鄰國,兩國數百年的鄰土為伴非但沒有結下深厚的友誼,反而在各自爭霸心理的作祟下對中山各國所屬關係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基於此,幾百年來燕趙關係十分緊張,時不時就派遣軍隊企圖通過武力決一高下,數年的敵對狀態根深蒂固。這使得即便兩國成為盟友,在對秦戰場上兩國士兵也不可能心甘情願的彼此配合。

此外,在結盟時期聯盟六國其實也並沒有停止相互作戰,當時,崇尚武力的魏國建國不久,儘管在發展速度上不遜色於其他諸侯國,但是免不了會受到別人輕視,其中以趙國為最。趙國仗著自己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一向看不起缺乏底蘊的魏國,脾氣暴躁的魏國正巧也對趙國的強勢作風看不順眼。敵視情緒誕生後,魏國想要給趙國一個教訓卻又怕自身實力受損,故而,魏國找來了與趙國有著世仇的燕國共同對付趙國。二者在思想上不謀而合,很快便敲定了基調出兵對付趙國,借用了燕國的力量魏國沒費多少力氣就完成了自己的目的,同時又為自身的發展爭取到了空間。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這樣的例子在六國聯盟中不是少數,原本就有著很大仇恨的各國在大聯盟體制下又建立了很多小聯盟,小聯盟的對立激起了各國仇視情緒,有了盟友的助力有仇的兩國從先前的對立到之後的大打出手逐步分化了六國的整體實力。相比較而言,一個野心勃勃強大的秦雖有統一的想法但也是一個還未待定的事情,既然各國與秦沒有過大而直接的利益衝突,那麼解決摩擦不斷地世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各諸侯國在錯誤的思想引導下,忽視了秦存在的威脅性,變相性給秦的做大增添了一份力量。其次,聯盟的建立從根本上來講就是錯誤,只盲目地以增強抗秦力量為目的,不顧六國間客觀存在的矛盾,造成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聯盟不僅沒能幫助六國完成抗秦的願望,反而給各國提供了一個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舞臺,各諸侯國在相互攻伐下不斷削弱國力,這對於聯盟本身無異於是自斷一臂的做法。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不加權衡利弊,私自枉顧地尋求合作伙伴擺明了就是在自尋死路,早知如此,當初六國還不如挑選兩三個國力相差不大且自身沒有矛盾的國家聯合,這樣既能起到對抗秦的目的,也能在相互制約中共同發展。可是歷史沒有如果,秦一統天下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其中雖然離不開秦自身的勵精圖治求強發展,當然也同樣有六國的弄巧成拙有關。無論是內因也好,外因也罷,哪一個朝代的統一不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正因為六國間矛盾不斷,這才讓秦找到了對付六國聯盟的切入點,從而分化了敵人逐一擊破。

相互結盟實則貌合神離,這六個國家強強聯合,沒能改變消亡的命運

結語:

不靠譜的隊友遠比強大的敵人更為可怕,六國中的任何一國單獨拿出來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可是當他們合併到一塊發揮的作用反倒不如各自為戰。故而,在挑選合作伙伴時,強強聯合的思路雖然沒有錯,但是也不能忽視個體之間的契合度。合適的夥伴往往能在合作過程中給雙方帶來共贏的局面,而只顧強大依附於別人的合作關係,從本質上就不對等,所以在利益失衡時反目為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