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區面積最大,殿堂之宏偉,現存最古老,湖北武漢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武漢市唯一的皇家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列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1992年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南地區面積最大,殿堂之宏偉,現存最古老,湖北武漢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公元420-479年),距今已有1580餘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歷史最為久遠的古剎之一。在歷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護持,是最具典範的皇家寺院。初名為東山寺,唐貞觀年間殿宇擴建,又名彌陀寺。後因從隨州大洪山移來慈忍大師的“佛足”供奉於寺,故奏請朝廷賜名為“崇寧萬壽神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寺廟幾經興廢,又幾次重修增修。現存禪寺是在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的建築基礎上,在加上近年來對全寺殿堂、佛像進行了大規模的復原維修,使其恢復了原有面貌,規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

中南地區面積最大,殿堂之宏偉,現存最古老,湖北武漢寶通禪寺


寶通禪寺,佔地11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就勢地建築在洪山的南麓,沿中軸線自下而上層層疊起。進山門,過聖僧橋,橋下有放生池,經鐘鼓樓,登彌勒殿,進般若門至大雄寶殿,入玉佛殿、藏經樓,東側有齋堂、香積廚,西側有伽藍殿、客堂、方丈室;登後山仰見萬佛樓、法界宮,東側有華嚴亭、華嚴石洞。樓宇建築斗拱飛簷,彩繪雕鑿,莊嚴古樸,氣勢宏偉,掩映於蒼松翠竹之間,讓人留連忘返。文物古蹟有宋朝古鐘、明朝石獅、宋朝壽雲石刻摩崖、古石刻須彌座、清朝藏經等佛教文物珍品。

中南地區面積最大,殿堂之宏偉,現存最古老,湖北武漢寶通禪寺


摩崖石刻;在寺院的後山上有"洪山八景"的摩崖石刻"棲霞"、"雲扃"等、岳飛手植松等古蹟。

施洋墓;在洪山南麓,還有施洋墓。施洋曾先後擔任武漢工團聯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法律顧問,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被捕就義後,原葬洪山西麓,1953年遷此。墓前就山勢築成磴道,層臺中間立有高約20米的石碑,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像下石座正面鐫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詩篇。

興福寺塔;在洪山西南麓,建有興福寺塔,又名無影塔。此塔為石徹仿木結構,四層八角,重簷樓閣式,高11.25米,底部為須彌座,直徑4.25米。四面砌假門,其上浮雕佛祖、菩薩、羅漢、力士、供養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隱現,變化多端,姿態瀟酒,極為生動。

中南地區面積最大,殿堂之宏偉,現存最古老,湖北武漢寶通禪寺


庚子烈士墓;在洪山北麓,還有庚子烈士墓。這是埋葬反對慈禧專政而被殺的自立軍著領唐才常、傅慈祥等7人的墳墓。1900年只是草葬,1929年在此建陵園,1935年予以整修。墓建在長方形平臺之上,內用磚砌,外以水泥澆灌。墓前建有四柱三門的牌坊,橫額上書"庚子革命先烈墓道"8字。墓與牌坊之間建有小亭,亭內立有敘述庚子革命史實的碑記。在洪山東段南麓,建有北伐軍官兵公墓。這裡是1926年北伐軍攻武昌城犧牲的191位烈士的埋骨處。墓為長方形,磚石砌成。墓前正中嵌有當年所立墓碑,碑額鐫"精神不死"四個大字,中刻"國民革命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多條口號。墓四周環以垣牆,牆內松柏成林,象徵烈士浩氣長存。

洪山塔位於武昌洪山南坡、寶通禪寺東北面。始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是為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又名靈濟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隨寺改名為寶通塔。因坐落洪山,後人又稱洪山寶塔。該塔七層八面,為磚石仿木結構,通高44.1米,基寬37.3米,頂寬4.3米,沿塔基圓門內石階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有"數峰天外塔上塔"之譽。登塔遠眺,兩山對峙,二水分流,三鎮英姿盡收眼底。現寶塔已為管理部門修繕一新,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