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馬丁·斯科塞斯用8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收穫12億票房,很多人二刷甚至三刷卻依然看不懂電影真正想說什麼。這部由美國著名小說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禁閉島》,劇情的燒腦程度堪比《盜夢空間》。

今天,筱米就將從電影的三重反轉劇情、影片的拍攝手法以及發人深省的電影背後的故事,這三個方面來和你聊一聊《禁閉島》這部電影。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懸念四起的三重劇情,暗含的是一場人性的自我救贖

電影播放到結尾的時候,看到評論區的彈幕裡,還有很多人在討論為什麼主角一下子就清醒了、主角不是清醒了麼?怎麼又糊塗了?其實,這些看不懂的內容,恰恰是因為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三重故事架構。這三重架構層層遞進,卻又反轉得出乎意料。但細細品味,卻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第一重故事架構中,萊昂納多化身為警察泰迪,和自己的助手查克乘船來到了位於禁閉島的監獄。這座監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地理位置以及關押的囚犯。

禁閉島監獄四面環海,唯一和外界聯繫的地方只有一個小碼頭。而在島的背面,被懸崖峭壁所包圍,想要自由進出難於登天。

同時,監獄所關押的犯人,全部是有著高度危險係數的精神病殺人犯。

獄警們求助於泰迪,找到那個殺了自己三個孩子的女犯人瑞秋。

第二重故事架構中,泰迪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謎團。比如,瑞秋消失的房間裡,那張寫著67號犯人的紙條;明明每天都有人值班,但瑞秋就是這麼消失不見了……而伴隨著他的深入調查,他也向助手查克坦露了自己調查的真正目的。

原來,泰迪主動請纓前往禁閉島調查,並非為了失蹤的女犯人,而是為了尋找殺害自己妻子的兇手萊迪斯。正當泰迪打算前往監獄看管最為嚴格的C區域一探究竟時,獄警卻告訴泰迪,瑞秋找到了。

瑞秋的事情算告一段落,但對於泰迪來說,他的真實任務才剛剛開始。但在第二重故事結構中,獄警和泰迪的身份開始發生變化。泰迪覺得自己無論到哪裡,獄警都會找到他,他覺得自己身處於監視之中。獄警和泰迪的身份從第一重中的互幫互助,開始進入到第二重中的互相敵對。

第三重故事架構中,泰迪在C區域找到了關鍵線索,帶著助手準備前往神秘的燈塔實驗室尋找萊迪斯。半道上,助手卻突然失蹤,生死不明。泰迪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那個實驗室,他獨自前往實驗室解救助手。

然而到了實驗室,整個劇情再次反轉。泰迪苦苦尋找的萊迪斯正是他自己。泰迪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物,真正的萊迪斯在兩年前殺了自己的妻子後,就來到了禁閉島監獄。而“泰迪”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禁閉島的醫生為了治療他的精神病所設計出來的故事。“助手查克”也不是別人,正是萊迪斯的主治醫生肖恩。

那些始終出現在萊迪斯周圍的獄警,其實都是為了保護他完成整個治療的“守護者”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獲獎無數的導演,讓人燒腦的故事講述手法

說完了電影大概的故事架構,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本片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相信不少電影迷一定聽過他的大名。從他拍攝第三部電影開始,幾乎是每部電影都能獲獎。他的代表作包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出租車司機》、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的《好傢伙》、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無間行者》等等。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這部《禁閉島》在內,奧斯卡影帝萊昂納多和馬丁一共合作了6部電影。這些電影分別是:《白城魔鬼》(上映時間未定)、《華爾街之狼》、《無間行者》、《飛行者》以及《紐約黑幫》。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拍攝手法,這就像是每位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留簽名的方式一樣。熟悉他們的人,只需要看一下,就能大體猜出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馬丁·斯科塞斯曾經這樣描述過他的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在劇情電影中用影像進行表達。導演在視聽風格上的選擇並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為了有效地向銀幕前的觀眾傳遞一種情感體驗,講好一個故事。

整部電影採用的是第一人稱鏡像視角下的敘述方式,也正因為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才讓整個故事中不斷加入的“閃回”畫面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當泰迪開始進入到禁閉島之後,因為停藥的關係,他開始不斷做夢。那些夢境的閃回片段,包括他死掉的妻子以及參軍時的納粹集中營。然而這些閃回的畫面,看似獨立,實際上互相之間有所關聯。

納粹集中營的畫面裡,那些凍死在關押區的屍體,讓泰迪自責沒有早點去拯救他們。而夢境中擁抱的妻子要麼變成灰燼消失在懷抱中,要麼被浸泡在血液中,這些也讓泰迪深深自責,自責自己身為警察居然沒來得及救妻子。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影片中男主角閃回的畫面片段

利用插敘、倒敘等方法加入的閃回畫面,有點像是蒙太奇的剪輯手法。粗看上去打亂了完整的故事,但實際上,通過各種信息打碎重組後,能讓觀眾在這些散落在角落的鏡像中,去找尋串聯起整個故事的信息。

除了馬丁導演最擅長的閃回畫面外,他還

利用了電影的空間藝術,將整個劇情的節奏變得更加驚悚

在《電影、空間和藝術》一書中曾經有這樣的描述“只要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空間似乎就成了它總的感染形式,這正是電影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常見的不管是懸疑類電影還是驚悚類電影,甚至是鬼片,無一例外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

致命ID這部影片之中,整個影片故事發生在一個偏遠、破爛的汽車旅館內。而在《禁閉島》這部電影中,由於暴風雨的原因,船隻無法停靠,加上苛刻的地理環境,整座島就是一個只進不出的孤島。

密閉、隔絕的空間可以給空間增加神秘感,同時加強緊張和刺激的節奏。這樣具有強烈藝術渲染的拍攝手法,往往會給觀眾帶來更具影響力的視覺效果。

除了畫面和拍攝取景之外,《禁閉島》的劇情設計,也堪稱鬼才

。如果重新回放那些“穿幫鏡頭”,會讓人想到毛孔都豎起來。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泰迪剛剛開始調查瑞秋失蹤時,被審訊的卡恩斯太太問助手查克要一杯水。仔細看那個喝水的畫面,卡恩斯太太的右手裡是沒有杯子的,而等她做完喝水的動作後,杯子出現在卡恩斯太太的左手邊,並且已經空了。

這樣的鏡頭,在影片中出現非常多,就像泰迪在夢到妻子的時候,明明在正面的鏡頭能看到妻子右手拿著一個酒瓶。然而等到鏡頭從側面拍攝的時候,妻子做著握酒瓶的動作,但手裡根本就沒有酒瓶……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這些所謂的“穿幫鏡頭”,其實都在向觀眾暗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泰迪想象出來的。不管是妻子還是審訊中的卡恩斯太太。導演刻意設下的伏筆,也就是所有的視覺都是幻境,只存在與泰德腦中。

而這樣的情景,只有在敘述者為第一人稱時,才可能實現。環環相扣的劇情,巧妙的拍攝處理,迴歸導演的奇思妙想,這些組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由這些小閉環組成的劇情,撐起了整部電影的故事。它們都是主人公虛構的想象,卻又代表著主人公內心對於找回自我,恢復清醒的渴望。

感性和理性之間的較量,人性與慾望的精神糾葛

影片發生的真實背景,在1945年。那些二戰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士兵,陸續卸下武器,回到家中。然而,經歷過戰場,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人生一定會就此發生改變。他們正常的人生軌跡,已然發生了偏移。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製片人Ben Gervais曾經說道:“在看完一段戰爭場面後的四十分鐘,那些人還在顫抖。”

即便是從上帝視角來看一段戰爭場面,都會讓人不寒而慄,對於那些親臨戰爭的人來說,這樣的記憶又怎能輕易抹去。

在戰場上,每個士兵的神經每分每秒都要高度緊張。即便是在上廁所的時候,也同樣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從某個角落衝出來一個人和你同歸於盡。上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戰友,可能下一秒就被炸得血肉橫飛。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身在安全地帶,卻依然會有拿槍的影子在控制著自己

尤其是看著一個無辜的平民在眼前死去的時候,內心的無力感和自責感可以瞬間壓垮一個正常人。當影片中的泰迪看著無辜平民屍橫遍野的時候,他感到自己的無力,他自責自己沒有及時救下他們;當繳槍投降的納粹士兵被槍殺的時候,泰迪又一次感到無力,他無力控制自己內心的報復情緒,即便這些人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能力。

回到家後的泰迪,不出意外的患上了創傷後遺症。他只能整日借酒消愁,依靠酒精來麻痺自己。要麼就是在外破案,整日不著家。他知道自己不能這樣,但過不去心理上的那道坎。也因為這道坎,導致妻子覺得泰迪對自己日漸冷漠,從而患上了精神疾病,親手殺了自己的三個孩子,然後再讓泰迪殺了自己,尋求解脫。

戰爭帶來的後果,發人深思。而影片中關於人性的拷問,也同樣讓人陷入沉思。

不同於其他監獄,禁閉島監獄裡醫生有著非常重要的話語權。監獄裡的犯人對於他們而言,並不是窮兇極惡的罪犯,而是失去了心智需要拯救的病人。

在二十世紀50年代,精神病醫生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分歧,一部分為“傳統生物學治療模式”的支持者,另一部分為“精神分析治療模式”的支持者。而影片中的考利醫生,就是“精神分析治療模式”的堅決擁護者。

每當泰迪稱呼監獄裡的人為“犯人”的時候,考利醫生總會嚴肅糾正說:“病人”。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考利醫生不想放棄每一個病人,所以在泰迪到了禁閉島監獄的兩年裡,他和肖恩醫生不斷努力,試圖通過更為人道的“精神分析”來幫助泰迪找回自己,恢復神智的清醒。

然而,這個治療方法卻被主流社會所詬病。首先是治療時效沒有保障,就像泰迪是在兩年之後,才恢復清醒的,但更多的人可能依然在渾渾噩噩中。另一個,是

投資成本巨大。為了治療泰迪的病,考利和肖恩兩位醫生加上整個監獄的獄警和看護,都在泰迪找回自我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就像考利醫生一開始提到的“瑞秋”一樣,他們如何對待這個幻想中的“瑞秋”,其實就是在如何在現實中對待泰迪。這樣耗時耗力的治療方式,被主流社會認為是在浪費資源。

主流社會更喜歡快速有效卻不怎麼人道的“生物學模式”——手術治療。對於輕度患者來說,通過一定的藥物治療,可以讓他們比較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對於重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起不到明顯作用時,他們會選擇精神外科手術。這種手術的做法,是用鋼針穿過人的眼睛,到達腦前額除,然後挑斷腦前額葉外皮的鏈接組織。這樣一來,病人就會減少發病,看上去很聽話。這種手術曾經在1930年到1950年被廣泛應用於精神疾病的治療。

然而,這樣的手術存在非常多的後遺症和風險。因為當時醫療設施有限,醫生往往是憑藉著感覺對病人大腦亂搗一氣。些病人直接死於手術或是因為手術後遺症而自殺;有些人出現了不同類型的殘疾。

最多的情況是,病人精神病症狀有所減輕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些病人變得像行屍走肉一般,孤僻,遲鈍,麻木,神情呆滯,任人擺佈,從此一生就生活在無盡的虛無之中。一個母親這樣描述她接受過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女兒:“我的女兒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她的身體還在我身邊但她的靈魂卻消失了。”

就連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親姐姐,也曾接受這一手術。手術的結果,是肯尼迪小姐成了一個“木頭人”,終身生活不能自理。

然而,在當時的美國人眼裡,這些失敗的個例並不算什麼。人們甚至開始追捧這項顛覆人性的技術。手術的發明者莫尼斯還因為這種手術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一直到1950年,在蘇聯精神病理學家瓦西里·加雅諾夫斯基的強烈建議下,蘇聯政府最先宣佈全面禁止前腦葉白質切除術。1970年的時候,這項手術才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豆瓣8.8《禁閉島》:燒腦的不是劇情,而是和“人性”的一場抗爭

最後:

影片的最後,《禁閉島》給出了一個半開放式的結局。恢復理智之後的萊迪斯,第二天似乎又回到了泰迪的身份裡。然而,當肖恩醫生在背後叫了一聲“泰迪”的時候,泰迪並沒有回頭。

當年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盛行的時候,也有些人藉著這個由頭,將親人送去做這個手術,只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人性在自私面前,變得那麼脆弱。但好在,這個社會在發展,在前進,那些被扭曲的人性也最終會被擺正。

離別之前,泰迪問了肖恩醫生一句話:“是像禽獸般混沌地活著,還是像人一樣清醒地死去?”劇情的最後,泰迪已經做出他想要的選擇。

相比較泰迪,我們是幸運的,至少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自己心底最想要的選擇。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我是舒筱米,成長不易,但至少我和你並肩同行。喜歡就關注 ,更多精彩內容,期待和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