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童乃寿

童乃寿(1941-2014),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合肥市书画院专职画家,安徽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全国政协徽派画院名誉院长,文化部中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常务理事,广州市岭南国画研究院导师,广州岭南书画院名誉院长,广州岭南印社顾问。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 文/冯远

徽州古地,风景秀美,人杰地灵。自然山川与徽州文化的灵航深厚,孕育出徽州众多的文化艺术大家。明清之际的“新安画派”所参与者即多是徽州人士。他们运用自家笔墨,壮写家山,抒情寄意,表达着自然造物的灵妙与心灵的高标。而在徽州大地上,所谓天造地设的灵奇之冠,则不能不推黄山了。

黄山自古以奇峰云海,松涛飞瀑闻名宇内,而变幻神奇的自然景观也滋养着众多的以表现黄山风貌为主要题材的艺术家。童乃寿的作品,即是这万般灵秀淘染孕养出的代表。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翠微晓雾-2009年-纸本中国画(68×138cm)

在童乃寿的笔下,黄山不仅展现了它原有的姿态,那风云变幻,古树奇峰所呈现出来的造化之美,被他的一支画笔变化为绢素之上的一幅幅清虚幻境。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童乃寿所籍由表现的黄山的整体外在形貌与特色,乃是他深入生活,陶冶锤炼之后的心中景象。在他的画中,那些形态丰富的自然肌理植被特点,以及它们所生发出的风骨气象,都被画家的艺术之心所体悟感知。当人们流连于这一派妙境的时候,相信那些有过黄山游览经历的人都能由衷地在心中发一声赞叹:这不正是我当年在黄山之巅所感受到的自然奇观吗?而同时,或许我们又会生出另一个疑问,这画面却又为何比我所曾亲眼见到的黄山更为美妙神奇呢?这种审美心灵的被唤醒和不断追问,正是艺术创造所超越于自然景观的优势所在,也正是在这种优势当中,画家童乃寿笔下所呈现的黄山和他自己的艺术心灵也一道被赏画人的心灵所唤醒。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登炼丹台望炼丹峰-1980年-纸本中国画(48×89cm)

明释弘眉辑《黄山志》中,有《画苑序》云:“唯黄山高峰搜空,千万攒簇。飞流室壁,到处潭润,转布换形,顷刻百变,总图难,散图亦非易。”黄山的变化万端,是它最为引入胜的地方。历代画家,描摹黄山者众多,清初四僧的石涛、渐江,其他如梅清、戴本孝等,近世则有黄宾虹、刘海栗、赖少其等。而细细品味起来,以上各家笔下的黄山各有风致,如果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黄山作品陈列一处,那也足可以称得上是蔚为大观了。

就清世诸家比较看来,渐江的画面简洁而孤高,干笔勾研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主观意识代表着传统绘画当中因景造景的山水画创作的独有法门;石涛画黄山则潇洒浑脱,略无依傍,时而水墨淋漓,时而勾勒彼擦,点染间,充斥着石涛对画面图式的悉心经营与锤炼;梅清所作,奇思妙悟瑰伟多姿,他的画面是浪漫的,是热情而充满韵致的;戴本孝则苍老厚拙,浑朴不雕。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北海宾馆-1980年-纸本中国画(40×30cm)

当我们梳理起历代的黄山图画,心目中对童乃寿的黄山作品就愈发看得清晰和透彻了。他的作品,即不同于清季的奇肆古雅,而与近世名家相比,也不同于黄宾虹的层层深厚,堆积点染;亦不同于刘海栗的大笔泼洒,烟峰淋漓;更不同于赖少其那种焦墨重色,突爪奇崛。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猴子观海-1980年-纸本中国画(40×30cm)

童乃寿所作的黄山,更展现出一种与现实景致的关联与亲和,那是画家内心深处的一种潜在距离。作为自然景色的黄山风物,在童乃寿的画面上游离于自然与心灵的两极之间;而作为艺术作品的黄山画作,又游离于传统程式和近世名家的笔墨规范与画家自家心性审美的两极之间,恰恰正是这样的游离,使得童乃寿的黄山作品脱胎于自然造物与古典范畴,而成为源于心灵而又指向当代的黄山画作的代表。作为自然资源,黄山提供给人们无限的变幻莫测的自然之美,而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与象征,同时它也孕育滋养着那些对黄山之美情有独钟的艺术家。古人所谓得“江山之助”,童乃寿笔下的黄山即是最好的证明了。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耕云峰-1980年-纸本中国画(40×30cm)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非单美术家一类,在不同的领域内,有些问题也是同一的。画家的不同,他们在表现相同或近似的题材时,画出不同甚至全然相反的作品,这是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但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是,具体的一位画家,在表现相同或近似的题材时,也一样会创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品来。笔者一直以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即在于此——这种不断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当中。

[賞]002︱ 笔墨缘   黄山情——童乃寿山水画观感

人字瀑-1993年-纸本中国画(68×68cm)

这种探索不光只针对自然界或客观事物,同时也针对自身的主观世界,而创造,则体现着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周而复始,新陈代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如同童乃寿所创作的黄山日出,一幅幅一件件,有大笔如橡,山簇云涌的大景,有片纸尺素,逸兴草草的小幅。画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在这里交织成一曲笔墨与色彩的交响。我想,这即是画家进行创作的伟大之处,而将瞬息变幻的自然景象定格于画面之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之物而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美,这也更是造物主所赐予艺术家最神圣和崇高的使命了。

童乃寿生长于安徽这片土地,他尽得这片土地的灵秀之气。几十年间,他的足迹虽然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但他最钟情热爱的还是自家的黄山。他手书的石涛联语:“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几段黄山云。”这应是童乃寿与笔墨有缘,更与黄山有情的最好写照。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馆馆长。)


(编审:潘英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