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沉浮15年,守住初心與錯失機遇,到底該如何兼容?

不知不覺,那個傳言中一直在"被關站"的豆瓣已經15歲了,中文互聯網也已是滄海桑田。同時代的社區平臺均日漸式微甚至不復存在,豆瓣經久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豆瓣沉浮15年,守住初心與錯失機遇,到底該如何兼容?


豆瓣沉浮15年,守住初心與錯失機遇,到底該如何兼容?


起於WEB2.0時代

豆瓣2005年3月上線時,強調UGC模式的WEB 2.0方興未艾。豆瓣起家於書影音評分系統,小組的成功讓其逐步成長為不限於書影音的興趣社區。在Copy 2 China模式盛行時,豆瓣是為數不多的具有中國原創特性的產品。在豆瓣的"關於豆瓣"頁面上,有一句話15年都沒有變過:"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即豆瓣不只是書影音點評工具,而是一個圍繞興趣的"社區網站"。

豆瓣沉浮15年,守住初心與錯失機遇,到底該如何兼容?

一直被視作是"慢公司"代表的豆瓣的發展有些波瀾不驚,不過憑藉獨特的定位依然獲得眾多用戶。據數據表示2012年豆瓣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超過1億,日均PV1.6億,2013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均達2億,同比增長一倍。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對於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定位決定這企業的戰略規劃的發展走向,比如創成匯,我們的定位就是為政府、企業、創投機構等提供創新創業服務的線上平臺,因此平臺不遺餘力地聯動政企投三方以打造創服生態鏈。


波折的轉型之路

2012年是互聯網從PC全面轉向移動的一年,豆瓣移動轉型先是推出豆瓣FM、豆瓣閱讀、豆瓣筆記、豆瓣電影、豆瓣小組、豆瓣同城、線上活動等10多款App,雖然每個頻道做單獨App的做法有利於垂直場景下的體驗提升,然而卻與用戶習慣於在一個超級App完成任務的趨勢不符合。

2014年8月8日,匯聚豆瓣主要功能的豆瓣App上線,阿北在豆瓣日誌中說:"豆瓣"App不只是豆瓣在手機上的延續,它是一個新的開始。經過多輪改版,豆瓣App將書影音評價工具、文化內容消費平臺與興趣社區融匯在一起,逐步成長為豆瓣移動端旗艦應用,牢牢佔據最大精神文化興趣社區的位置。


穩步的商業探索

早在2011年,阿北就宣佈豆瓣已基本實現盈利,那年9月豆瓣在完成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後,開始更主動的商業嘗試,在傳統的品牌廣告營收、圖書/電影票導流模式外,豆瓣在以"豆瓣東西"探索導購模式後,重點佈局自營電商平臺豆瓣市集,2017年推出付費內容產品"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破百萬。這一年豆瓣關閉一些長期沒有起色的產品和業務,包括一拍一、豆瓣東西、同城票務交易和一刻。2018年豆瓣6.0上線,在強化書影音這一起家業務的同時,首頁有了動態與推薦,負責"恰飯"的市集也擁有了一級入口,這表明豆瓣商業化在加速。豆瓣多年來不再融資,卻能繼續運轉,證明這家公司已經具備健康的商業化能力。

豆瓣沉浮15年,守住初心與錯失機遇,到底該如何兼容?

不可否認,15年來豆瓣錯失了不少機會:電影票務市場貓眼後來居上,網易雲音樂個性化推薦理念借鑑豆瓣FM、憑藉版權資源投入強勢崛起,小紅書今天做的事情豆瓣東西做得更早……正是因為未曾抓住一些重要的機會點,豆瓣的發展一直給人感覺不瘟不火,自得其樂。

在過去的15年裡,關於豆瓣要關停、豆瓣已沒落的說法不絕於耳,然而豆瓣卻一直活得很好。雖然未曾像一些明星獨角獸公司大紅大紫,卻自得其樂,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音樂、電影和圖書等垂直領域迎來不少挑戰者,雖然歷經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信息流、短視頻等諸多技術週期的更迭,但豆瓣在文化精神社區特別是電影等垂直領域的地位依然未被撼動,豆瓣公佈數據不多,能檢索到的最新數據是: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註冊用戶1.96億,豆瓣電影月活用戶在1億左右。

跟豆瓣同期的社區,包括人人網這樣的曾如日中天的明星平臺,已走向沒落甚至消失。互聯網上一個流行的段子是:"社交產品始於約炮、興於炫耀、衰於雞湯、亡於廣告",即便是QQ這樣的超級社交平臺都難逃厄運,豆瓣則是到今天為數不多充滿活力的社區平臺。那麼豆瓣究竟做對了什麼?


豆瓣15年來堅持的一件事

特立獨行的豆瓣擁有許多標籤:慢公司、本土原創、小清新和文藝青年社區等等,關於豆瓣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大多數分析會說:創始人阿北的情懷,與時俱進抓住移動、信息流等新趨勢……不過細究下來可能不是這麼回事:有情懷的創始人很多,與時俱進的公司很多,然而能夠在15年後依然充滿活力的互聯網公司卻很少。我認為豆瓣15年來堅持得最對、也是堅持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可能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這一點是豆瓣能夠走到今天的關鍵。

豆瓣未曾公佈過企業價值觀,價值觀不是看企業怎麼說,而是看其怎麼做,特別是在一些艱難抉擇前。從一些做法來看,用戶價值優先應該是豆瓣價值觀的底座,是其真正的價值天條。

豆瓣十五歲了,經過了中國互聯網的起起伏伏,最後活成了這塊陸地上小有名氣的精神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