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厂搞养殖 这些“能人”带动一方致富

开工厂搞养殖 这些“能人”带动一方致富

■中山市西区驻扬名村第一书记肖光永(左)到姬松茸种植基地查看情况。

开工厂搞养殖 这些“能人”带动一方致富

■大龙村建起的扶贫厘竹加工厂已经复工,贫困户收入有了保障。

开工厂搞养殖 这些“能人”带动一方致富

■看着第二批出菇,黄托基满脸是笑。

中山市西区帮扶肇庆怀集县扬名村、大龙村,激发贫困户脱贫信心

这个春节,肇庆市怀集县扬名种养合作社社长黄托基可体会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年前试种的15亩姬松茸,在春节前喜获丰收,只等春节时采摘入市。可疫情突袭,收购单位无法履约。黄社长急得“睡不着觉”,还自己踩着电动三轮车拉货到县城走街串巷去卖。

新快报接到中山市扶贫办驻肇庆市怀集县工作组的求助信息后,立即登报宣传,几天后,6万多斤的姬松茸销售一空。“现在还有人订货,订单还不小呐。”黄社长指着一垄垄稻草覆盖下的田野,笑得轻松舒朗。田里零星冒出的姬松茸预示着,稻草下面正热闹生长着呢。

“黄社长不仅是村干部、合作社社长,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中山市西区办事处联合帮扶工作组总队长林伟明对新快报记者说,贫困村(户)脱贫退出后扶贫干部将会完成历史使命,乡村振兴需要激活当地村民以及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充分发挥本土致富带头人的技术、经验和资金优势,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一直以来,中山市扶贫办驻肇庆市怀集县工作组和各驻村扶贫队都十分重视培养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支持他们创业,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让致富的“星星之火”,在脱贫攻坚的春风之下,在工作组帮扶的29条村燎燃成势。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能人回乡办起厘竹加工厂,再难也要复工

这些年,怀集厘竹出口量逐年增加,占到全国出口量的七成。怀城镇大龙村就位于厘竹林区周边,有发展厘竹深加工的天然优势。2018年,中山市西区驻大龙村帮扶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多地考察调研后,决定在大龙村建厘竹加工厂,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彼时,大龙村村民孔勇文在外地开有一个厘竹加工厂,技术成熟,并长期与广东省土特产进出口有限公司合作,销路广阔。驻村扶贫队来到大龙村后,大力开展各项扶贫产业,这让孔勇文看到了为家乡出力的好时机——在大龙村建一个分厂,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

2018年底,怀集县梁村镇长荣竹木制品专业合作社与大龙村扶贫工作队合作开办志杰厘竹加工厂。项目以大龙村有劳动能力的42户165名贫困人口为收益人,总投资102万元,采取“厘竹加工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承诺招聘贫困户为员工,确保每人每天工资60元,人均年增收21600元。2019年,这里为10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项目还有5年共10次的分红期,165个贫困户人均可再增收2400元。

3月12日上午,新快报记者在合作社见到了长荣竹木制品专业合作社孔勇文社长,厂里已经复工复产,三个贫困户在外面打磨厘竹竿。“疫情影响很大,去年这个时候已经走了几个货柜,现在一个都走不了。订单还不到去年的五分之一。”孔勇文神情严肃,“暂时还没有好的办法,不过为了工人(贫困户),也要开工。”

“孔勇文是村里的能人,又肯帮人。”中山市西区办事处联合帮扶工作组总队长林伟明这样评价他。“去年大龙村投资了健之源(怀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辣木和百香果种植,种植基地也是和孔勇文合作的。”

村支书辞职养猪,贫困户一年增收1700元

2008年,梁伟吉在怀城镇扬名村办起了养猪场。从300头到500头,花了三年,但从800头到2000头,只花了一年,因为中山市西区的扶贫工作队来了。

梁伟吉是养猪能手,也曾是扬名村的村支书。“2017年,肖书记他们扶贫队来到村里扶贫,一方面是符合政策要求,也为了带领贫困户脱贫,我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一心扑在养猪场上。”梁伟吉告诉新快报记者,扶贫工作队综合考虑后,给合作社投资了95.8万元,养猪场走上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道路。

如今,养猪场为4个贫困户提供了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此外,合作社与温氏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怀集)合作,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合作模式,实现贫困户分红增收,共24户75人受益。合作期6年分红7期,首期分红300元,此后每期分红约1700元。

中山市西区驻扬名村第一书记肖光永介绍,选择投资养猪场项目,一是扬名村的地理优势,二是这个项目和温氏合作,技术成熟,稳定安全,负责人也是多年的养猪能手。

事实证明,扶贫队的选择是对的。养猪场一直运转正常,效益良好,因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在2019年的猪瘟风波中也毫发未伤。“为了避免猪瘟,养猪人员不能吃猪肉,我也不能吃,我们还会不时到员工家里检查冰箱;除了到养猪场要换衣服和消毒,去养猪场之前我都要冲凉换衣服。”这些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梁伟吉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还要坚持下去。

美味姬松茸供不应求,香瓜和西瓜接着种

2019年11月,扬名村31户贫困户共84人全部通过核查,退出贫困户,脱贫率100%。村里的2个产业养猪场和肉鸡养殖,每年能为贫困户每人增收超过3000元。这些成绩没有让驻村第一书记肖光永停下来,去年国庆后,他又琢磨出了新项目——姬松茸种植项目。“每年秋收之后,村里人有烧稻秆的习惯,不太环保,之后田地还要荒废三个月,我们就想着,利用这段农闲时间,开展姬松茸种植,既环保又能增收。”一番讨论后,这个想法得到了扶贫队和扬名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托基的一致同意。

肖光永还有更大的盘算:“我们这个项目只是试点,目的是起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和贫困户都加入进来,利用现成的稻秆和农闲时段,发展姬松茸等菇类种植,增收致富。”去年11月,15亩姬松茸种植试点项目启动,驻村扶贫队自筹资金15万元投入扬名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与中山市广逸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实现保底包销,项目预估每亩最低产出3500-4000斤姬松茸。

黄托基是这个项目的带头人,从租地、收稻秆,到种菇、浇水、采收、销售,他全程参与。他挨家挨户说服村民租出农闲耕地,又开车带人到附近村收购稻秆,姬松茸种下后,每天守在基地上。1月28日,终于出了第一批菇。

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计划,包销公司无法履约,15亩6万斤的姬松茸如何销售出去?黄托基心急如焚,一边向扶贫队求助,一边戴着口罩踩着三轮电动车到县里去卖菇。2月3日,扶贫队紧急赶回村里,向中山市扶贫办驻怀集县工作组和各工作单位求助。驻县组第一时间将姬松茸消费扶贫倡议书发到微信朋友圈,当日即完成2000斤的销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快报的宣传发动,很快这批鲜美可口的姬松茸被销售一空,还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现在供不应求了,第二批菇还没出来,已经有人要预订。”黄托基笑着说,在姬松茸基地旁边不远处,三四个村民正在忙着整地,那里将要建香瓜种植基地;再远一些的山头,扬名西瓜种植基地也在建设中,“我们扬名村水土好,种出来的西瓜可是很出名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的扬名村,正在热火朝天地播种着希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