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宜都市野生宜昌橙分佈與保護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成熟的宜昌橙果實

宜昌橙,拉丁名為CitrusichangensisSwingle,1907年,由英國植物學家E.H.Wilson在湖北宜昌興山縣發現,1913年,美國植物學家W.T.Swingle將其定名為宜昌橙,是芸香科的一種植物,也是柑橘屬植物中最耐寒和最原始的種類。宜昌橙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保護級別為Ⅱ級(預備名錄)。對豐富柑桔種類種質資源和提供柑桔屬植物嫁接砧木等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宜都市地處長江三峽出口南岸,柑桔栽培歷史悠久,據1990年版《宜都縣誌》載:“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橫磧柑園》詩中寫有:‘春日清江岸,千柑二頃園……’的詩句。直至民國時期,‘橫磧建柑’、‘洋河堖泡柑’暢銷省內外。”柑桔屬類品種如建柑、泡柑、柚子、香櫞等在域內廣泛分佈。1960年代該市引進溫州蜜柑,發展成為現在柑桔的主栽品種,到2018年止全市柑桔面積達到32萬畝,產量63萬噸,是農業的兩大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全國寬皮類柑桔生產的重點縣市。

為摸清宜都市野生宜昌橙的分佈情況,在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宜都市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普查,基本掌握了宜昌橙在該市的分佈、生長情況,為其保護觀察和開發利用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普查經過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1983年習桂芳攝於張家澗的宜昌橙植株

1983年間,宜都縣畜牧特產局根據湖北省農業廳關於開展清江流域柑桔資源普查的要求,由時任副局長、高級農藝師、柑桔專家習桂芳(1936~)同志負責,組織全縣各公社(即現在的鄉鎮)特產技術幹部對所屬區域柑桔資源進行了一次較為詳細的考察,在當時的潘灣公社張家澗大隊四小隊的觀音巖下磨芋槽和黎坪公社雲臺觀大隊二小隊樂家坡關門山分別發現了掛果野生宜昌橙群落。習先生在1983年9月18日發現張家澗的宜昌橙後非常興奮,夜宿農家,作《登觀音巖》打油詩一首:“觀音磨芋槽,秋色分外嬌,拔地六百米,深谷懸崖峭,三君攀爬滾,血汗取下寶,奇識宜昌橙,喜獲果與苗。”記錄了習桂芳與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陳選敬(1946~)、柑桔技術員易昌友于下午4時爬到海拔500多米的觀音巖下磨芋槽找到了2株宜昌橙成年樹,採摘18個果實,並發現了幾株小苗的經過。

21世紀初,各級農業部門將宜昌橙的保護納入了重要的工作範圍,宜都市又啟動了更加詳細的野外調查。市農業環境保護站於2005年後又對雲臺觀和張家澗兩處宜昌橙重新進行了調查。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劉勝祥教授(右二)在落騾洞天坑考察宜昌橙

2016年春節期間宜都市農業局的曹緒勇同志在老家聶家河鎮白家淌村聽說過去有人到落騾洞天坑裡採摘過野柑桔,2月17日他約農環站的彭從元等三位專業人員,在當地村民引導下考察了該天坑,發現在口面直徑約70米,深30米的天坑底部有5株大的宜昌橙植株,周邊還有不少的幼苗。次年4月19日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和資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植物學湖北省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劉勝祥一行四人,在宜都市農業局的相關人員陪同下又對該天坑進行了詳細的考察,除宜昌橙外,還發現有“八角蓮”、“闊葉十大功勞”和“細辛”等國保植物以及名貴中藥材植物。劉教授認為天坑中最大的一株宜昌橙單株“樹齡估計有100年以上,在全國也極少見,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2017年4月30日曹緒勇到白家淌村三組季家泉,在當地張姓村民陪同下,在海拔450多米的懸崖峽槽裡又發現了2株宜昌橙植株,其中一株當時還開有一朵白花。

二、分佈情況

宜都市目前已經發現的野生宜昌橙群落分佈共有四處,每個點有2至11株成年植株和數量不等的小苗。其生長地均在海拔450至650米之間,坐落在山谷的陰坡即朝北方向,陽光照射時間短,植株多被高大喬木樹冠覆蓋。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雲臺觀最大的一株

雲臺觀群落:位於現枝城鎮水井坪村一組的樂家坡關門山半坡地帶,該地懸崖峭壁,東北朝向,植株生長在同一懸崖高度土壤極少的碎石縫中。1983年發現,2019年9月26日廖貴新等調查時發現共有成年植株7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有2個主枝,基部直徑分別為10和12釐米,上有6個分枝,樹高2.5米,樹幅2.5*3米,採摘到成熟初期果實3個;最小的一株樹高1.5米,主杆20釐米處直徑4釐米。另有幾株小苗生長在崖下峭壁間。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2017年曹緒勇攝於張家澗宜昌橙

張家澗群落:位於現聶家河鎮聶家河村二組瓠腦灣觀音巖下磨芋槽的一段山谷中。該槽東北朝向,植株生長在海拔480米至575米的峽谷峭壁中。2017年11月8日曹緒勇等第三次考察共發現有11株成年宜昌橙植株,幼苗若干。其中最大的一株生長在磨芋槽,位於該群落最高處,也是1983年習先生採摘18個果的同一株樹。該樹高3米有餘,樹冠幅度也在2米以上,一個主桿直徑15釐米,二個一級分枝、七個二級分枝。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落騾洞

落騾洞天坑群落:位於現聶家河鎮白家淌村五組的落騾洞天坑,在天坑底部長30米、寬8米的狹窄範圍內有5株大的宜昌橙植株,大樹周邊和相距20米高的坡壁上發現有10餘株大小不等的小樹和幼苗。該天坑坐落在兩山夾一衝的中間,加上天坑深達30餘米,底部冬天不能見到直射的陽光。經測量這個群落中最大的一株,樹高5.2米,樹幅5*6米,樹蔸基徑43釐米,上有5個分枝,直徑分別為11.5、9.8、7.8、7.4、7.0釐米,是宜都市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個單株。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季家泉的宜昌橙花

季家泉群落:位於現聶家河鎮白家淌村三組季家泉,在村民張家屋後山谷中,西北朝向,與張家澗群落隔漁洋河,直線距離約2.3公里。該群落原有大小宜昌橙8株,其中6株於2016年冬張姓兄弟分別移植到他屋旁農田邊,僅成活1株,現生長正常,另2株生長在峽谷的懸崖巖縫中,2017年4月30日曹緒勇觀察到一株開花一朵,另有一個待放的花蕾。

三、形態特徵

宜昌橙屬芸香科植物,是柑桔屬中抗寒性最強,耐瘠薄、耐陰、抗病力強的原始野生種類,主要分佈在我國的湖北、湖南、貴州等省。經觀察宜都市現存的四個野生宜昌橙群落均屬同一種植物,形態特徵基本一致,在宜都的生物學觀察特徵如下。

樹為小喬木或灌木,樹高1.5~5.2米。枝幹多長直銳刺,刺長1~4.5釐米,花枝上的刺多數退化。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曹緒勇(左起)、李緒品、蔡永喜、張卜芬在落騾洞天坑考察時留影

葉屬卵狀披針形,大小差異很大,大的長達12釐米,寬4.5釐米,小的長4~6釐米,寬1.5~2.5釐米,頂部漸狹尖,葉緣有細小的齒;翼葉比葉身略短小至稍長不等。

花單生於葉腋,花蕾闊橢圓形,花萼5片淺裂,花瓣淡白色,花開直徑約2.5釐米。

果扁圓形、圓球形或梨形均有,頂部短乳頭狀突起或圓渾,縱徑3~5釐米,橫徑4~6釐米;成熟後淡黃色,果面粗糙,油胞大,明顯凸起,果皮厚3~6毫米,果心實,瓢囊8~10瓣,果肉很少,黃白色,甚酸,兼有苦及麻舌味。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一果33粒種子

種子18~33粒,近圓形而稍長,或不規則的四面體,2或3面近於平坦,一面渾圓,長、寬均達15毫米,厚約12毫米。

開花期五一節左右,果實成熟期十一節後。

四、保護利用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和省廳要求,宜都市農業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了市域內野生宜昌橙的保護,達到了良好的保護效果。

宜都發現4個宜昌橙群落,是柑橘屬抗寒性最強的原始野生種類!

曹緒勇(右起)、陳元超、廖貴新、樂厚煥在雲臺觀保護點留影

一是於2014年8月組建了國家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在雲臺觀群落生長點,由農業部門投資新建了“湖北省宜都市水井坪村野生宜昌橙原生境保護點”,新建了佔地面積210平方米,建築面積19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添置了氣溫、降雨等氣象變化自動記錄和其它觀測儀器,對宜昌橙生長點建立了鐵絲網圍欄,樹立了警示標誌標牌,落實了一名專門人員長年觀察看護。

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對宜昌橙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在四個群落點分別召開了村民會議,發放了宣傳資料,使村民們對宜昌橙的保護意識得到了加強,做到了不砍伐、不移挖、不買賣,保護其自然生長。

三是開展了種苗繁育工作。2018年採果後,開始了人工播種繁育工作,積極探索宜昌橙的適應性和利用價值。(宜都市農業農村局:曹緒勇 彭從元 高波 廖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