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压鹊寨山兼谈碑刻

总想去寨山,但时时留下遗憾。今天,秋高气爽,初晴的阳光让人倍感温暖,去寨山游,这下我夙愿可尝了。

寨山(当地人的叫法),位于台儿庄西南十余里的苏鲁交界处,山不甚高,海拔仅221.3米。《峄县志》云:“寨山,县东南六十里,形圆如釜而覆,有壁垒,井臼遗址,亦昔人避兵处也。”

游压鹊寨山兼谈碑刻

远看寨山,是一座独孤的山,几棵松树傲立在岩缝之中。登高远眺,山下田块如织,碎石路径蜿蜒,附近村庄的草房、瓦房如一束棋子分布在山野各处。

回首俯瞰山涧间,秋草蓬蓬,几团白云似的羊群飘逸在上面,山雀自由鸣飞于石楼上空,肥大的蝗虫在草丛中栖晒。秋,给无名的山草染上了一层苍劲的色彩,春天时的碧绿变成赫红色,带着深沉浑厚,准备着越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游压鹊寨山兼谈碑刻


寨山并不出名,它是沉默的。其实,山阳处的碧霞宫、前后中楼古建筑却让人向往,摩崖地震石刻更使探古者纷至沓来。有的拍照留影,有的睁大两目去识读石刻文字,嬉戏于自然,总要留下或带走一点什么。我游寨山,目的是体会昔日的胜景,拾遗散乱的先民文化。

碧霞宫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前面建有山门,分前后两进院落,山门及前楼已无任何痕迹,中间是两层石楼,全用巨石砌成,现尚存一层,为拱洞式过廊,上嵌“碧霞宫”三个阴刻线字门额,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仲秋。中楼前尚存三块碑石,其中两块刻迹不能识认,一块字迹清晰。

我还是极有兴致地墨拓一纸并抄文。“重修前后中楼并灵宫殿记”。碑高172厘米,宽75厘米,厚20厘米,碑上首书“大清”阴文楷书,立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上浣,首事张培三、王德源等10人,主持青松、监工人张纷、石工张兆富、王兆清,还有捐资166人的名字。此碑没有记载重修的具体内容,却给后人提供了寨山建有前后中楼、灵宫殿的史料。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中楼、后楼,至于灵官殿在何位置,已不得而知。

游压鹊寨山兼谈碑刻


山门内平放着一块碑石,大部分刻字模糊不清。碑高135厘米,宽60厘米,厚80厘米。碑首阴刻“大清”二字,碑由朱执信撰文,立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二月十五(寨山庙会时间)。可识读字如下:“山东□州,大清国□□直隶淮口府邳州吴家相居住。□香火,勒千载之碑石,□志不朽,伏愿风调雨顺,室家康宁,千仓万箱,子孙绳□是□民□□福也(以下不能识读)。”碑左下刻首任、住持僧及徒弟姓名等。此碑内容大意是附近乡民,经常来奶奶行宫进香、许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福康。

另一碑石立于廊门东侧,受风雨的剥蚀,刻字的浮浅等因素影响,碑阳一字难识。


游压鹊寨山兼谈碑刻


进入碧霞宫内,见乱石满地,在墙角处有一长方形石,翻过来细看,十几行阴刻楷书,清晰映目,忙展纸上石墨拓。此碑高40厘米,宽80厘米,厚12厘米,右上角残,字迹完整。碑原文:“梁武帝压鹊寨山卧碑记,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创造奶奶行宫,修后洞与前山门,期年而成。范庄会首张朝宾、朱德路等十六家。”以下均为各村庄名称及人名。碑左刻:“创开山石匠方兰州、刘万良,里府石匠韩从德新建,万历岁次乙巳季春立。”此碑文,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史料。

首先是此山山名,我们常说的寨山,全名应为压鹊寨山。至于为什么叫压鹊寨?抑或是鸦鹊寨之讹,当年山上树木葱茏,鸦鹊云集,故云。其次纠正了山寨始建于明代的传说,应定为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时间上溯了一千余年。《南史.梁武帝记》:“梁高祖武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于齐同承淮阴,”如果现在的梁王城村是当时梁武帝之驻城与历史相符,梁武帝箫衍建压鹊寨就无可争议了。三是碑记云:“后楼洞为奶奶行宫”,而拱门上方镶嵌的石牌额是碧霞宫,这两个名称应该以碧霞宫为主,奶奶行宫是乡民的通俗称呼,宫内供奉的应该是,东岳大帝之长女碧霞元君。

后楼应为僧侣居室,因年久失修,顶石无存,青苔漫涣,墙体怪石张牙裂口,一片凄凉。

后院西侧,山林陡峭,壁上有阴刻地震碑记,因石体有水,很难上纸,草拓一幅,文字辩识如下:“山间明月。雷亨坤题。康熙八年秋。辛丑年雷训重摹。戊申季夏,山东同时地震,房屋倒塌,压死人民不可胜数。较之嘉靖压死王槐野、韩苑洛、马伯循之变更甚焉。大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戌时地震。丙午举人雷亨坤书,本山主持道士栗教成勒石。”石刻的右下方,后人又增部分内容:“万里飞航放眼界,□□□□□□□,空仙屋□□李□。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日,凤阳山人,中秋望□,邹廷谨、壬怀勒石。”

过眼望去碧霞宫乱石堆积,当年香烟缭绕,钟声嗡鸣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那深凹的水井已填满碎石,苍枯的石屋、静立的碑碣,经受着风吹雨打的洗礼,展示着历史的沧桑。这真是“压鹊寨中风雨急,碧霞宫上明月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