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石宮寺,位於陝北子長縣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內外開放。絕對保護範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範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1980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鐘山石窟進行整修,現已初步建成公園式的古文化旅遊風景區。現在,鐘山石窟已被列為延安市重點旅遊產業開發項目,慕名而來的海內外遊客逐年增多。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鐘山石窟風景區

鐘山石窟始建於東晉太和年(公元366年)。歷經漢、唐、元、明、清的歷史沉舉。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萬餘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豐滿、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c排列緊湊、協調有致、場面富麗、奇偉生動、工藝精細、活靈活現。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不愧為:“神工鬼斧,巧奪天工”。均屬國家一級文物。保留完好的碑、碣題記,不僅為我們研究考證鐘山石窟提供了佐證,同時又是書法佳作。還有,保存完整的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巖法師浮圖塔、塔林、磚塔、石牌坊,蕭寺宮等,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對於子長縣鐘山石窟,專家結論是:“中國最早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敢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第二個敦煌”。

鐘山石窟背山環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方便。綠樹成蔭,松柏茂密,四季常青,四季有花,萬紫千紅,風景迷人。 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普濟寺”、“石宮寺”、“萬佛巖”。始建於西晉太和年間(336—370年),其歷史比中國的四大石窟還早,是中國最早、世界罕見的石窟群,其藝術價值可與西方美神維納斯相媲美,被國內外專家譽為“第二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包括鐘山石窟、蕭寺宮、石窟寺磚塔、惠善大和尚浮圖塔、松巖大禪師浮圖塔五部分,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現已挖掘出的石窟內石佛像數以萬計,且都是連石雕刻,其手法細膩、形態生動、鬼斧神工,堪稱國寶。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內還保留完好的數十通碑、碣題記,既是書法佳作,也為研究考證鐘山提供了佐證。同時,鐘山石窟現存的山門、牌坊、蕭寺宮、七級密簷式磚塔、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巖法師浮圖塔,以及塔林、地宮、石崖墓群、禪室、禪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可以說,鐘山石窟是人們研究千餘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與雕刻藝術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史料。

石窟正門兩側牆壁上,分別雕刻的16尊羅漢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惡煞,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寧思沉睡,個性鮮明,氣韻生動。羅漢造像的上方,雕滿了數層千餘尊佛像,喜怒哀樂,各不相同,姿勢各異。這一尊尊造像,既簡潔明快,遒勁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藝術大師們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籬,而成為生活中美的典型。口含情,目傳神,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成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透過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人們彷彿看到在昏暗的油燈下,世世代代藝術大師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著膜拜的偶像,寄託著美好的理想,也為後人留下這巧奪天工的驚世之作。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三號窟為鐘山石窟正殿,是大雄寶殿,也是鐘山石窟保留最完整的一孔石窟,正中門洞上方篆刻有“萬佛巖”三個大字。有關部門統計,三號窟裡共有3000多尊大小不一的各種石雕佛像。但民間有關這些佛像名稱的說法比較混亂。要搞清楚一個人的身世,必須先知道其姓甚名誰。有關文物專家研究發現,三號石窟正中佛壇上的三組14尊大型立體石雕造像,主像是並排的橫三世佛:正中是中央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兩邊分別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均高3.54米。每尊主佛像與左右侍立的大弟子迦葉和二弟子阿難構成一組造像。佛壇兩側分別立有脅侍菩薩,均高2.3米。石窟四壁及挺立的八根石柱之上,佛像森列,有千手觀音、18羅漢、小千佛等等石雕。這眾多的佛像,形象逼真,編輯、記者們看得如痴如醉,有的盯著一尊佛像眼睛不眨,眼珠不動,久久呆立,像一尊雕像;有的隨著不同佛像的喜怒哀樂而變化表情,似喜怒無常的兒童。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三號窟石刻佛像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種類之全、內容之豐富在全國單窟中絕無僅有,在中國佛教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唐代之後,進入北宋,佛教已不如隋唐時代弘盛,特別是宋徽宗崇尚道教,使佛教的發展受到一定製約。因此宋代開窟極少,特別是以朝廷名義開的大型石窟非常罕見。偏居一隅的陝北,由於受中原政治影響較小,佛教活動一直興盛不衰。

鐘山石窟西二里處,隔河相望為宋朝時安定堡。北宋時期,西夏扯旗反宋。安定堡屬邊關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成為宋夏衝突的前沿,常年遭受戰爭紛擾,加上災荒頻繁,百姓生活貧苦,備受煎熬。人們厭惡戰爭,祈禱和平。為了擺脫痛苦,尋找庇護和寄託,北宋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安定堡信士鋪開了鐘山石窟主窟主體工程,初名“萬菩薩堂”,並在窟頂刻銘以記其事。根據造像題記,四壁佛像系北宋末年靖康時期所鑿。也就是說,建造這一石窟大約用了60年時間。此舉在中外佛教史和佛教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選在鐘山建石窟,本非臨時起意。《明安定二守孫公重修萬佛巖寺記》碑記中有關於石窟沿革的記載:“稽之勒石曰,晉太和、宋平治、元至元、國朝成化、嘉靖,歷時五百年”。這說明晉太和年間,即公元366——370年,佛教就已傳入陝北,鐘山石窟開始建設。鐘山腳下背風向陽,經數百年的祭祀活動和小型建窟嘗試,人們發現這裡岩石堅硬,整體結構良好,色澤和紋理適合雕像,是建大型石窟的理想之處。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三號窟內呈長方形,平頂,東西寬16.4米,南北深9.5米,高5.5米,面積225平方米,窟前壁有3座高3.5米、面闊2.6米的窟門,規模宏大且氣勢磅礴,像一座宮殿,因此又稱石宮寺。窟內正中佛壇長11米、寬5.3米、高1.4米。壇基前後的8根方形石柱一米見方,連地接頂,系造窟時預留的支撐頂板的石柱。三號窟不僅大,而且塑像精緻,質樸厚重,立體感強,人體比例適稱,肌肉豐腴,更以輕薄的裙帶、衣褶襯托增強相互間的和諧,使人物具有真實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杜建軍認為這符合宋代佛像世俗化、寫實成分增多的特徵。許多專家看後驚歎不已:真了不起,這項工程技術難度太大,藝術水準太高。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這三教聖人的“大聚會”,形成了鐘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從而使這一珍貴的藝術寶庫更加豐富多彩。鐘山石窟主窟內大小萬餘尊石雕造像,全部妝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繪,流光溢彩,金碧輝煌,閃射著千年不衰的繽紛,確實令人稱奇叫絕。千年雕鑿不輟,佛像流光溢彩,佛、道、儒三教合一,這些使得鐘山石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特性,亦奠定了它陝北石刻藝術“明珠”的重要地位。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自開鑿後,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之舉。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人民政府曾投巨資予以全面維修、加固。1986年12月,成立子長縣鐘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承擔保護管理任務。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鐘山石窟保留完好的五處石窟(其餘的因地理位置低、被泥沙埋沒)中,最完整的是三號窟,窟內有大小佛像萬餘尊,人稱為“萬佛巖”。石窟藝術起自西晉,盛行數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鐘山到宋代卻更為興盛,它不但繼承了唐代雕刻豐滿圓潤的寫實風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是中國雕刻藝術的一大飛躍,成為中國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這些造像從雕刻到空間佈局無不透露著巧思。佛教造像有時會被譏為“千佛一面”,但這鐘山石窟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佛壇上三主尊構成三世佛,每個主尊旁都配有阿難、迦葉二弟子,但這三組弟子像卻各有特色,截然不同。

其中東側的弟子像令人印象最深。迦葉雙手半團,眉目半閉,若有所思,與旁邊的協侍菩薩身姿相和,頗具俗世情趣。東側的阿難則雙手合十,身形挺立,微微昂首,似有所得,與迦葉相呼應。西側的迦葉亦不遑多讓,神情似在苦思參悟佛法,雙眉緊皺,袈裟飄舉,極富動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東側彌勒佛和阿難

西側迦葉局部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西側迦葉局部

除了佛壇上的圓雕之外,石柱和牆壁上的雕刻也很值得觀覽。那些造像龕自不必說,地藏、文殊神態自若,自在觀音更是陝北宋金石窟的經典形象。就連那些尺寸微小、通常面目不清的千佛(菩薩?),也各具性格。現存千佛題材的石窟造像很多,但其中大多數皆面目磨滅,僅存輪廓。鐘山石窟這些千佛(菩薩?)造像則不然,它們有的手抱法器,有的抱膝而坐,各有姿態,極為生動。

不僅如此,工匠在空間佈置上也有巧思。從正中入窟,前廊狹窄,佛壇高峙,¨現在佛¨釋迦牟尼正居其中,眼眉低垂,俯視來者,使人不自覺的攝於佛像的神聖場域。三世佛雖然在佛壇上空間相通,但對於參拜者而言,石柱恰好從視覺上將三組佛像隔離,形成連續卻又封閉的空間,營造出絕佳的氛圍。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西側過去佛燃燈古佛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東側彌勒佛局部

這樣的石窟僅僅是一般工匠所為嗎?我想必然不是。塑造這樣石窟的匠人必然是具有豐富經驗、成熟巧思和相當創造力的藝術家。然而在中國古代,哪怕是在像宋代這樣號稱可與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相媲美的年代,這樣的藝術家也極少能如西方巨匠那樣幸運的流芳後世,留下傳記。其中多數的幸運兒只能在樑架、牆壁、石木間不起眼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往往還被時間流駛所磨滅。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個民族藝術史所固有的缺憾。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前壁千佛(菩薩?)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前壁千佛(菩薩?)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前壁千佛(菩薩?)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中間供養菩薩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中間供養菩薩局部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中間阿難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鐘山石窟

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巨雕,作為工匠者他們到底是如何習得這樣高超的技巧呢?這樣的技巧又是通過何等的專業教育所傳習呢?為何如此高超的匠人會在這樣的苦瘠之地留下傑作呢?這些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而眼前的造像卻默默無言不能解答。走出石窟,黃土高天,延安這片千溝萬壑的黃土地卻已因被這璀璨的佛光渲染得極為絢爛了。

作為與敦惶對應的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要石窟群,隨著尚未開掘的一些石窟的清理與考古的深入,鐘山石窟可能還會帶更大的驚喜。(盧劍利)

-------------------------------------------------

(三秦勝蹟)鐘山石窟: 世界罕見的“第二敦煌”

傳媒新銳盧劍利,男,1973年4月生,西安市長安區人。從事新聞文化與書畫傳媒事業30年,中國當代新聞文化傳播新銳人物,資深新聞媒體人。中國致公黨黨員。迄今為止已經在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發表各類稿件6000餘篇,先後榮獲了中國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中國晚報西北協作區新聞獎、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新聞獎、陝西新聞獎、西安新聞獎、陝西日報社社級新聞獎,兩次入選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專家500強”行列。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致公黨陝西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理事兼網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市政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員、西安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西安市文史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等。

繁忙新聞採編工作之餘,臨池不輟,成績顯著。書法作品先後參加了爭奧運“長城杯“全國青少年兒童書法,美術攝影大賽、“淮川杯”全國中學生書法大賽、“希望杯”中國硬筆書法大賽、“五臺山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1993年國際青少年書法邀請賽,“新潮杯”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中日硬筆書法邀請賽、《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書法,美術,攝影大型展覽均獲得獎勵和證書。部分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畫精品集》、《全國書畫精品大全》,《20世紀中國書法博覽大全》。有眾多理論文章發表於《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陝西日報》、《新聞戰線》、《西安晚報》等報刊。目前博寶藝術網,雅昌藝術網、華夏收藏網、世界名人書畫網、中國經濟網、價值中國網、博客中國網、鳳凰網都建有盧劍利的個人專欄。

長期從事新聞傳媒與書畫文化傳播事業,著述頗多,長期聚焦名人與書畫、大家與書畫事業,組織策劃展覽賽事活動不斷,在書畫傳媒界有一定影響力。著有散文集《大美秦嶺》、雜文集《硯邊雜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