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自从隋朝诞生科举制度之后,封建时期统治者们,每年会开设恩科。通过殿试考核,一甲第一名的人,便是本期的状元。宋朝之后,只要得中状元的人,便可以入仕当官。明朝得中状元,所获得的官品应该不低于正7品。然而五代十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统治者,对于状元却不那么上心。那么,为何五代时期人中龙凤的状元得不到重用呢?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五代十国,泛指唐朝灭亡之后宋朝建立之前这段时期。五代十国存续期间有近80年左右。笔者查阅多方资料给出确切的统计,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加在一起,共开设了121次的恩科考试。换言之,每次应该都会有一名状元,那么便是有121位状元,可实际上能当上官只有20人。其余状元或者说进士等等人才,全部消失于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名讳留下来。那么,便表示这些人根本不可能当官,大概率还是会回家种田。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然而后世的宋朝、明朝,状元可都是皇帝青睐对象。即使是唐朝,李家皇帝也多次向当朝状元“推销”女儿。为何五代十国时期,这些状元得不到重用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有两个方面导致。首先一点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背景。自从唐灭亡之后,各个诸侯国你来我往。这些统治者所开设的恩科考试,更多程度上是为了打幌子。毕竟他们都想取代唐朝成为正统政权,那么某些规章制度上,要模仿唐朝开设恩科考试。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然而这些诸侯国内部有不少世家门阀控制。朝堂上,都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举行科举考试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即使选中状元,那么朝堂上也没有太多的空缺给这些人。从如今已知的五代十国里,这些当官的状元中,所获得的官职并不高。有的只有从九品,最高也不过正八品,这和明清时节相去甚远。所以这些低级别的官位,才能给这些状元。因为那些世家大族早已把持朝政,没有太多空缺。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第二五代十国时期,诸侯国所开设的考试,其影响力也比较低微。诸如南唐、南汉、前蜀、后蜀,等等诸侯国都是偏安一隅。更直白点来说,这些政权所统辖的疆土,最大不超过三个省,最小只有一个省那么大。那么有限的地域当中,举办恩科考试范围便非常有限。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普通人尚且为了温饱度日,有钱有势之人也是不屑于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所以选拔范围变小,以及有才之人早已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权力,能选上状元的人大多都是寂寂无名之辈。加强这些小诸侯国的统治者,不可能将实权全部放在交给这些外人。因此五代十国时期,状元不甚吃香。笔者觉得,这是历史的特殊性造成。同时在五代十国时期,主考官权力颇大,并不像唐朝、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用殿试的方法挑选状元。五代时期的主考官说一不二,他和某人有交情,或者看中某位考生,那么其便是状元郎。

121位状元,只有20位当上官,为何这个朝代如此轻视读书人

正是这种"一言堂",也导致五代十国时期状元郎含金量不是太高;那么自然统治者也不会青睐这些状元,恰逢乱世,人人尚且为了自保,即使能获得状元,也大多是虚名。世家门阀早已经通过其他方法,控制朝堂。121位状元的下场,可能比普通人强不了太多。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整个中原无法得到稳定的统一发展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