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自從隋朝誕生科舉制度之後,封建時期統治者們,每年會開設恩科。通過殿試考核,一甲第一名的人,便是本期的狀元。宋朝之後,只要得中狀元的人,便可以入仕當官。明朝得中狀元,所獲得的官品應該不低於正7品。然而五代十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統治者,對於狀元卻不那麼上心。那麼,為何五代時期人中龍鳳的狀元得不到重用呢?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五代十國,泛指唐朝滅亡之後宋朝建立之前這段時期。五代十國存續期間有近80年左右。筆者查閱多方資料給出確切的統計,五代時期中原政權加在一起,共開設了121次的恩科考試。換言之,每次應該都會有一名狀元,那麼便是有121位狀元,可實際上能當上官只有20人。其餘狀元或者說進士等等人才,全部消失於歷史的汪洋中,沒有名諱留下來。那麼,便表示這些人根本不可能當官,大概率還是會回家種田。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然而後世的宋朝、明朝,狀元可都是皇帝青睞對象。即使是唐朝,李家皇帝也多次向當朝狀元“推銷”女兒。為何五代十國時期,這些狀元得不到重用呢?筆者認為應該是有兩個方面導致。首先一點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特殊的背景。自從唐滅亡之後,各個諸侯國你來我往。這些統治者所開設的恩科考試,更多程度上是為了打幌子。畢竟他們都想取代唐朝成為正統政權,那麼某些規章制度上,要模仿唐朝開設恩科考試。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然而這些諸侯國內部有不少世家門閥控制。朝堂上,都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舉行科舉考試還是為了掩人耳目,即使選中狀元,那麼朝堂上也沒有太多的空缺給這些人。從如今已知的五代十國裡,這些當官的狀元中,所獲得的官職並不高。有的只有從九品,最高也不過正八品,這和明清時節相去甚遠。所以這些低級別的官位,才能給這些狀元。因為那些世家大族早已把持朝政,沒有太多空缺。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第二五代十國時期,諸侯國所開設的考試,其影響力也比較低微。諸如南唐、南漢、前蜀、後蜀,等等諸侯國都是偏安一隅。更直白點來說,這些政權所統轄的疆土,最大不超過三個省,最小隻有一個省那麼大。那麼有限的地域當中,舉辦恩科考試範圍便非常有限。再加上五代十國時期,普通人尚且為了溫飽度日,有錢有勢之人也是不屑於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官職。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所以選拔範圍變小,以及有才之人早已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權力,能選上狀元的人大多都是寂寂無名之輩。加強這些小諸侯國的統治者,不可能將實權全部放在交給這些外人。因此五代十國時期,狀元不甚吃香。筆者覺得,這是歷史的特殊性造成。同時在五代十國時期,主考官權力頗大,並不像唐朝、宋朝時期,由皇帝親自用殿試的方法挑選狀元。五代時期的主考官說一不二,他和某人有交情,或者看中某位考生,那麼其便是狀元郎。

121位狀元,只有20位當上官,為何這個朝代如此輕視讀書人

正是這種"一言堂",也導致五代十國時期狀元郎含金量不是太高;那麼自然統治者也不會青睞這些狀元,恰逢亂世,人人尚且為了自保,即使能獲得狀元,也大多是虛名。世家門閥早已經通過其他方法,控制朝堂。121位狀元的下場,可能比普通人強不了太多。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整個中原無法得到穩定的統一發展有很大關係。

參考文獻: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