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孔小惠


我是泛文化領域創作者望月舒心,這個問題跟我的名字很配哦,所以我來回答一下。

中庭地白樹棲雞,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人月兩圓”是漢文化中不變的美好心願,“望月思鄉”是漢民族自古以來的情結。中秋感懷,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顯然是一首睹月思人的詩。

詩人起句的落筆便不同凡響,開篇就是勾人思魂的標杆型境界:圓月皎潔,照的庭院雪白;鴉歸樹上,居於巢內。場景激發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可古代交通不便,詩人不可能飛渡月光來到親人身邊,所以一股無可奈何感油然而生。詩人的心冷了,詩人自己也像露水一樣悄悄掛在桂花上。“無聲”其實是無奈,打溼桂花的不是露水,而是詩人的相思淚。

明明講思念,但詩人在全詩後兩句卻偏偏不說自己的思念,反而推開一步,詢問起全人類:今晚的月色如此之好,所有人都在賞月吧,不知道這秋思究竟到了誰家呢?好似在說別人,其實是在說自己。由於有了前兩句的渲染鋪墊,讀者不難透過問句感受到詩人喟嘆自己的思想之情。而這種間接的表達,又把詩人內心無以復加的秋思、感傷和孤寂表達得委婉含蓄而感人至深。

月光落在庭院,秋思落在誰家?無可奈何花落去,一個“落”字,又寫出了世人的無奈。不管詩人願不願意,月光還是照在大地;不管詩人願不願意,秋思還是湧上心頭。

月出則情生,月圓則思切。思念無以復加,於是成了詩。


望月舒心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表達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