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產增值的自我再認知

近幾個月啥也沒寫,有想法但沒寫東西的衝動,今天還是寫點近期的感悟吧。

早幾個月寫了篇《家庭理財資產配置之所見》引起部分盆友的共鳴,主要表達的就是對工薪階層的老百姓來說,買些銀行的自身理財、銀行大額存單、債券基金或貨幣基金即可,其他的所謂高於6%年化利率的理財儘量遠離。

但是,這畢竟是針對大部分老百姓家庭而言,穩中求進,畢竟大家擔不起任何風險,對,你沒看錯,是任何風險。但對於少部分小康家庭來說,如此理財配置註定讓人有所不安,換句話說就是內心不會如此“安分”,畢竟這部分人群既然能鶴立雞群,那麼他們的收入來源和人生閱歷也註定精彩紛呈,他們對風險的認知、偏好也絕對和大眾有所不同。

我一月份其實寫了一篇文章,頭條沒讓通過,也不知啥原因,說實話很打擊積極性。核心觀點就是闡述了美國中產家庭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內的彼此拉大差距的內因所在。有一個詳細的數據對比圖。主要內容就是大量持有房產的中產家庭,即絕大部分家庭資產是房產的,其家庭財富總量滑落至1980年左右,可謂嚴重倒退;而大量配置金融資產尤其是股票資產的美國中產家庭,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內,幾何式增長。兩相比較,差距極其巨大。

我當然根據這張數據對比圖寫了一些自身認知,建議大家如無任何負債且有大量理財現金可考慮加大我國股票二級市場投入。其實對我個人來說這個建議的文章是比較違心的,哪怕我是證券從業人員,我過往已經寫過幾篇大家一定要遠離證券市場的文章,因為這個市場太兇險萬分了,我沉寂裡面21年,所見所感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頭條沒通過,大家也就沒看到上述言論。

之所以違心,是我當時寫大家切記遠離我國股票市場文章的時候是針對所有人而言,根本沒有根據家庭資產“分門別類”。但沒通過發表的文章又建議中產家庭增大配置股票是因為我權衡了目前社會上所有理財或增值渠道,真的找不出那個市場相比股票市場更具吸引力。

標題中的“再”字,可不是如過往一樣給大家提建議了,是我個人心境的一個進化的分享罷了。原因當然簡單了,美股近一個半月的極度暴跌,全球暴跌,慘絕人寰的暴跌,多次熔斷。和我們15年的走勢雷同,參與者損失慘重。也讓我對家庭資產配置的認知再度發生少許變化,09年到19年,美國中產家庭享受股市紅利而大幅增值,就多“苟活”10年?那麼這種配置也絕對是不合理的,因為隨事情的發展會增強個人的認知且會進一步沿本心去做事,提前止盈或有增大風險認知是絕對不存在的,因為這涉及人性靈魂的拷問。

說實話,近一個月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分階段的正確到底能代表什麼?大家又能怎麼樣去思考、辨別?或者我們怎樣去做事?畢竟這和我告訴大家,你有房貸、車貸沒還清之前,千萬以穩健理財為主不同,這涉及的是脫離普通大眾,同時又不是哪些高高在上的資本運作的大佬,是這兩個人群中間的夾層的一小部分人群。心裡話,對方向的選擇有些彷徨和認知迷茫。太穩健失去骨子裡的少許生活樂趣和存在感,不穩健同樣面臨血本無歸。容我再瞎琢磨琢磨再來和大家分享吧,我很欣賞一句話就是,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市場時刻在改變。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如此吧,也許以後也不會思考出個所以然來。

最後還是分享下自身家庭理財近期的少許規劃吧。年後開始逐步贖回不同債券基金的配置了,下週會全部贖回完畢,有的收益率年化5%左右,有的6.4%左右。大體還比較滿意,但已不看好債券基金的後續行情了,畢竟疫情來了,債券違約率會提升,全部贖回債券基金規避此類風險,同時暫加大貨幣基金的配置(年化利率2.8%左右),股票2月初開市第一週已加大配置,近期暴跌,至目前微利,短期不考慮出局。(所謂的賭國運)未來半年到一年,大體會在貨幣基金、股票上留存。會擇機考慮自認為的“非標”理財,這個待定中。

其他的就沒什麼說的了,安心上班,掙個零花錢的工資吧。祝大家都好,希望大家重視家庭理財和認知,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我們不走彎路,不掉陷阱的問題。且莫貪心、且莫所謂的豪賭。遇事冷靜,多從風險角度入手考慮問題。祝福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