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太守的千年“悬”示

古代有两个因“悬”出名的太守,一个是“悬榻太守”陈蕃,一个是“悬鱼太守”羊续,两个悬字恰恰高屋建瓴,道出了用人和为政之要。

东汉桓帝时期,陈蕃任豫章太守,到任后遍访贤能,当他听说徐孺子满腹经纶且品德高尚后,十分钦佩,亲自前去拜访,并诚恳地请他到郡府为官。而徐孺子志不在此,重在教书育人,便婉言谢绝了陈太守的好意。对此,陈蕃并不勉强,常常派人送去衣物用度,还邀请徐孺子到郡府论学献计,秉烛长谈,并特意准备了一张卧榻,专供徐孺子使用。徐孺子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子再来,才又放下。后来陈蕃到朝廷当了尚书、太傅,又极力上书推荐徐孺子。陈蕃悬榻因此成了传颂千古的爱才惜才重用人才的典故,《滕王阁序》一句“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至今令人荡气回肠。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休憩之榻,而是一面高悬的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镜子。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其较量和竞争说到底是头脑的较量、人才的竞争,唯其重才、爱才、惜才方能事业有成,《群书治要》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用人之要。“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必然众望所归,事业兴旺。

“悬鱼太守”羊续也是东汉人,他那让人感喟的一悬,悬出了风清气正。

《后汉书·羊续传》记载,南阳太守羊续有个下属见太守大人生活十分清苦,就给他送了条当地的鲜鱼,让羊续改善伙食。羊续不便当面谢绝好意,无奈地“收下”。不久,这位下属想再送一条鲜鱼加深“感情”。不料,羊续却将他叫到后堂,指着早已风干的那条“鲜鱼”,诚恳地说:“你前几日送的鲜鱼还悬挂在那里。”下属自觉羞愧难当,从此不再送鱼。羊续悬鱼目的有二:一是警示自己不能收鱼,二是告诫别人不能送鱼。此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盛赞这位“悬鱼太守”。明朝名臣于谦赋诗称赞:“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羊续的清是真清。在南阳任太守多年没有回家。家乡遭灾,妻儿逃难到南阳投奔他。羊续带着妻儿来到自己的居室。妻儿看到,羊续的整个家当不过是一身麻布衣服和几升口粮、一把食盐而已。羊续无奈地说:“我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但只有这点东西,拿什么来养活你们母子?”妻儿只好又到别处逃难去了。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朝廷准备任命羊续为三公之尊的太尉。按照当时惯例,所有升官的人,都要向宦官送上千万的礼钱。羊续却让前来宣旨的宦官坐在破旧的单席上,撩起自己身上已经破得掉絮的旧棉袍说:“我的全部家当,不过这件棉袍!”这个宦官扫兴而去,羊续因此未能位晋三公。不久年仅四十八岁的羊续英年早逝,遗言要求薄葬,不接受朝廷赐赠。按当时习惯,二千石级别的高官去世,朝廷要赠一百万钱的丧葬费。然而,羊续的府丞焦俭严格遵照遗嘱,未取一文钱。

羊续悬鱼苦了自个,却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道德标杆,后代悬瓜、悬丝皆望其项背,同样悬出了为政清廉。《北齐书·苏琼列传》记载,南清河太守苏琼上任伊始,已卸任的乐陵太守赵颖抱着两个新瓜送上门来。苏琼先是不肯收,赵颖再三坚持,苏琼只好收下,却将两个新瓜置于议事厅门梁上不吃。后来又有不少前来送礼的人,走到门前,一看赵颖送的两个瓜还在那,便打消了再送礼的念头。

送礼收礼真的是私下授受不亲,既伤道德又坏风气,古人公孙仪宰相对此说的特实在。他爱吃鱼,官民争相买鱼送到他府上,公孙仪却从不接受。府上的人感到不解,问道:“您喜欢吃鱼,却为何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呢?”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我收了他们送的鱼,就会迁就他们,可能因此而徇私枉法,我的国相之职也会被罢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人们也不会再送给我。如果我不收他们送的鱼,国相之位就不会动摇,即使靠我自己的官俸,也能保障我有足够的鱼吃。”瞧,于公于私他都说到点子上了。

两个“悬”太守都是东汉人,都摆明了一个态度 ,说出了一个理儿,就是为政和用人都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悬榻”拉近了距离,让心与心零距离,道出了用人之要,其核心是一个重字,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方能士为知己者死,将士人人用命伟业立成;“悬鱼”拉开了距离,让公与私界限分明,道出了为政之要,说白了就是一个清字,唯其清才能舍小利顾大义顺民心,就像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说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