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1.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庆山

一说到“安妮宝贝”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就闪过“青春”两个字,安妮宝贝和她的作品,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安妮宝贝是一个传奇式的存在。

1999年,25岁的她因为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决定要辞职,尽管家里坚决反对,她还是固执己见,辞掉了稳定体面的工作,去谋自由的生活了。

后来的她,发表了《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等一系列畅销作品,她的确很有写作的才华,大概也是这才华,给了她当初辞职的信心和决心。

2014年,安妮宝贝公开发表声明,改名为庆山。之后陆续出版了《得未曾有》《月童度河》等新作品。

改名之后的她和她的作品,其实也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没有了属于青春时代的稚嫩和矫情,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也富有深度,是那种一针见血的深刻。

在《月童度河》一书里,她这样写道:

“一些人,允许你用珍贵的、郑重的态度对待他。一些人,强迫你用忽略的方式对待他,因为经受不住真情实意。”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选自庆山《月童度河》

这就是庆山式的文字,在叙事的节奏中,忽然就冒出这样的精辟话语,给人一种很跳跃的感觉,但足够通透、精辟,让人叹服,并心生欢喜。

我读庆山的文字,常常一个人笑出来,那是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的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欢喜。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即便是我在心情很差的时候去读庆山的文字,也能笑出来。

这样的文字,好像有神奇的抚慰和治愈能力,能让人躁动的心静下来,能让悲伤如流水一般逝去。

我曾跟一个文友说:

“我就喜欢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读庆山,读着读着心情就好了。”

听我这样说,这位文友惊喜地说:

“我也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庆山的文字,是心灵的良药。庆山,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庆山。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2.仅靠只言片语,直抵人内心深处

其实,也有很多人批评她,比如有人批评她是“一个感性而缺乏逻辑的人”。

从庆山跳跃式的文字表达方式看,的确是缺乏逻辑,但这种仅靠只言片语就能达到的精辟和深度,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她的文字是如此的一针见血,总是让人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逻辑是必要的,或者可以认为,恰恰是因为牺牲了逻辑,才成全了这样的精辟。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庆山《月童度河》

庆山的文字令我着迷,已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

她总是能够,仅靠只言片语,就能直抵人心深处。

这种精辟,这种戳破人生迷雾的力道,让我觉得整个人被震撼了,也被文字另一边的她所深深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是隔着时间和空间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

关于人际交往,她写过这样一小段文字:

“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过于骄傲,有时待人坚硬和冷淡。终究是不够慈悲。”

用“坚硬”和“冷淡”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个人待人的方式和态度,这描述实在太精准。

坦白地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身边不太相熟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冷淡的人,甚至有点冰冷。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也曾说我“心肠硬”。

但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内心很柔软,也翻滚着热浪,我的内心甚至过于柔软和热情,以至于常常“心太软。”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内心是一个样子,待人是另一个样子,表里不如一,人就是这么奇怪。

透过庆山的文字,一个陌生人的文字,我们得以认识、认清自己,这多么奇妙。

我想,庆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可能她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或者她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能用自己的细腻去读懂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慈悲。

3.好一个“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

庆山的文字,没有最棒,只有更棒。

在《月童度河》里,她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会带给人安全感。因为她不伤人,也不自伤。”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选自庆山《月童度河》

从第一眼看到这段文字,我就一字不差地刻在了心里。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安全感”这个东西,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到底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能带给人安全感?

必须承认,房子,钱,都可以给人安全感。

但在“什么样的人最能给人安全感”的问题上,最好的答案就是庆山所形容的这种人:

“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

庆山式的通透、精辟文字,正在把我们带去这样一个方向,正在牵引着我们去活成这样一个最能给人安全感的人。

这样去活,其实受益的不仅是身边的人,更是自己。

一个“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内心该是多么的平和,多么的幸福。这正是人生该有的境界。

4.文字有温度,温度背后是慈悲

庆山的文字很棒,不单纯是因为文字。

她的文字是有温度的,而这份温度,源自她内心的慈悲。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因为写作,她经常需要去采访一些人,而她的采访态度是这样的:

“我会下意识回避人心里的深渊。不触及就是保护。只有在小说里才可以虚拟人物,彻底捣入灵魂深处,不惜掘出和碎裂。”

这是庆山在采访别人时怀有的一种心态,不想因了自己的采访去伤害别人。

说出心底最伤心的往事,真的需要勇气,或者仅仅有足够的勇气还不够,人需要能承受的住“往事重来”和“痛苦重来”。

所以,很少有人会主动说起心底最深处的伤痛,即便有人问起,也会本能地躲闪。

如果是旁人善意的关心,也还好,如果是旁人出于好奇的随意一问,怕是这一问就如同一把利剑刺痛了他。

所以在采访中,庆山从来都避免去伤人。从不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忽略别人的感受。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5.撞击心灵的一问

借用庆山撞击灵魂的一问来结束这篇文章。

“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

这一问,太撞击心灵,太引人深思。

她自己也做了回答:

“人无须太长寿,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完成各式任务,尽心尽力,死时安宁圆满。”

这样的观点,我深表赞同。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能做到。或许是因为太年轻,仍处在贪恋生、害怕死的阶段和状态里。

不过,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

既然活到老丑没什么意思,不如更充分地去活,活出个“意思”来,为家国责任拼尽全力,或为一己的爱情赴汤蹈火,只要为了一个“美好”的目标拼尽全力地活过,就算老了、丑了,又如何呢?

那是,极好的人生。

作家庆山的文字,为什么令人着迷?|一个不寻常的“治愈系”

作家庆山

庆山的文字为何如此“通透”?这简直就是一个“谜”。

还是用庆山自己的文字来作答吧。作为一位作家,庆山说:

“一位作家作品的深度,是由穿透作家心灵痛苦的深度来决定。这里所依赖的,不是痛苦的深度,而是穿透的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