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防控不放鬆 復產按“快進”

海珠:防控不放鬆 復產按“快進”

■重新開園的海珠溼地,春意盎然,全區正加快推進復工復產。 受訪者供圖

海珠:防控不放松 复产按“快进”

■海珠區司法局工作人員接受群眾的法律援助申請。受訪者供圖

海珠:防控不放松 复产按“快进”

■位於海珠區的廣州國際輕紡城開業復工。 新快報記者 畢志毅/攝

“3月14日凌晨,有人員從疫區返回小區,希望有關部門趕快核查人員信息”、 “復工復產指引從何處看到,我們急著復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全員上陣、24小時在線的海珠區12345熱線分中心,成為海珠區全民戰“疫”的一個縮影。

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海珠區按下了復工復產“快進鍵”。就在3月29日,華邦-凱旋項目喜封金鼎儀式在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圓滿舉行。作為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琶洲將建成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合作發展、融合發展的試點示範平臺,打造成為廣州經濟新的增長極。

有呼必應:疫情防控中不打烊的服務熱線

今年春節以來,海珠區12345熱線分中心一片忙碌,全體人員放棄休假,到目前為止,接收各類工單近2萬件,日均工單數約400件,同比激增80%。其中,接收涉疫情防控工單超過6000件,辦結率達97%以上。

“如果不能快速得到回應,群眾會更加不安。”分中心負責人表示,將涉疫情防控的工單納入突發類應急工單,熱線工作人員優先派發、限時辦理,承辦單位接單後特事特辦、快速辦結,確保市民疫情訴求第一時間接辦落實、反饋回應。值得一提的是,分中心還收到市民表揚工單100多件。

“海珠區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前期由疫區輸入病例引發的疫情已經‘出清’。”據海珠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月17日至3月29日,海珠區已經連續42天本地病例零新增。

目前,海珠區依然按照“二級響應、一級措施”要求,持續築牢醫療衛生防線和社區排查防線“二道防線”。堅持群防群控不放鬆、人防技防一起上,繼續對全區541個物業小區、20個村社實行圍院式管理。在中大紡織商圈等重點區域和外來人員集聚的城中村卡口布設紅外測溫、人臉識別等智能裝置。

海珠區湖北籍人員目前在冊登記18.9萬人。“我們歡迎他們回到海珠,因為他們是建設海珠的重要力量。”海珠區有關負責人表示,應對返穗潮、返工潮,海珠已經提前部署,除了加強與重點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聯動,通過“點對點、一對一”引導來穗人員有序返回,對於不符合居家觀察條件的人員,全區還組建由醫務人員、疾控人員、公安人員、街道社區人員構成的應急處置小分隊共22支137人,確保做到能夠第一時間響應和處置。

復工復產:核酸檢測進工地,在建項目全復工

3月9日,廣州輕紡交易園率先開園,拉開了中大紡織商圈開市的序幕。隨著廣州國際輕紡城等市場有序復市,中大紡織商圈邁向融合紡織時尚發佈中心、紡織產業標準中心、紡織產業指數中心、紡織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於一體的國際時尚中心。

100萬元愛心資金及141500餘個口罩、1噸二氧化氯消毒泡騰片、6臺大型紅外線測溫儀、5臺人臉識別測溫終端,1260套醫用防護服、1208瓶支裝酒精及36公斤桶裝酒精、1180支額溫槍、162瓶84消毒液……疫情發生後,海珠區投資促進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多措並舉,致力防控、復工“兩難”變“兩全”,讓平安和發展落在實處、走在前列。

“特殊時期諮詢不見面、服務不掉線。”區投資促進局發動黨員幹部組建“企業復工服務官”隊伍,通過工作群、電話等成立“線上工作站”、樓宇工作群、園區對接群,推出“復工熱線”,24小時回應企業疑問,實現從傳統“面對面”轉向“屏對屏”、“線對線”、“點對點”服務。其間,得知廣州市綠化公司因註冊地與辦公地不一致而無法完成復工備案,復工小分隊火速用1個上午時間協助企業解決問題,順利復工。

在復工復產期間,海珠區住建局針對企業困難精準施策,為企業提供有力支持。為解決企業人員及物資緊缺難題,區住建局聯繫疾控部門尋找權威的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為在建項目開展返崗工人上崗核酸篩查服務。既保障從業人員安全和健康,又助力企業緩解用工不足難題。截至目前,已為6600多名工人進行核酸篩查,檢測結果全部顯示陰性。

近日,新快報記者從海珠區瞭解到,截至28日,全區“四上”企業復工3675家,復工率99.3%。區195家重點企業、39家市總部企業已全部復工。高新技術企業復工復產706家,復工率99%。在統171家金融業機構全部復工。31個重點項目復工30個,復工率約97%。全區在監建設工程項目131個全部復工,136家在統房地產開發企業全部復工。全區26個水務工程項目全部復工。全區99家專業批發市場(含中大紡織商圈59家市場)全部復市。

截至3月29日,為1500多家復工復產企業保障口罩超過130萬個。向全區企業共享防疫物資供貨商指引名單,有11家供貨商為區轄企業配售口罩100餘萬個,保障重點企業(項目)和中小微企業順利復工復產。針對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普遍出現的“流動性不足”的困難,主動聯繫區內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推出抗疫專項信貸產品,搭建政銀企融資快速對接平臺,推出“企融通”融資服務項目,建立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幫助該區總部企業集群車寶3天內即獲批貸款1500萬元,為企業紓解資金難題。

聚焦琶洲:海珠區復工復產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在推進復工復產工作中,琶洲成為了海珠區的一大亮點。

近日,琶洲港澳客運口岸項目通過環評審批,意味著市民遊客未來可從琶洲坐船直達港澳。新快報記者瞭解到,該項目選址位於珠江主航道南岸,會展中心碼頭與琶洲大橋之間河段。碼頭總長度為280 米,將建設5個500GT客運船泊位,採用寬12米的連廊與聯檢樓相連,分別為4米貨運通道、4米出境通道和4米入境通道。5個客運泊位設計遊客年通過能力為160.16萬人次/年。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連通水平,推動引領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今年2月21日出臺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顯示,總面積約81平方公里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位於珠江南岸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集聚區,即海珠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面積約48平方公里。

3月4日,琶洲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3月23日,海珠啟動為期一個月的“海珠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人才線上招聘會,吸引歡聚集團、唯品會、科大訊飛、康美藥業、廣州環球夢電子商務、樹根互聯、三七互娛、逸仙電商等海珠及琶洲地區數十家優質企業參加,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在線報名。未來,僅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總部集聚的琶洲西區,預計將集聚超過80萬高端從業人員。

在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同時,琶洲核心片區將建設成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集聚發展、創新發展、合作發展、融合發展的試點示範平臺,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格局,將帶領琶洲成為廣州經濟新的增長極。

採寫:新快報記者 朱清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