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導語:新航路的開闢,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聯繫,但是給非洲和亞洲人民帶來了無盡的殖民苦難。在非洲有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

黑奴三角貿易;在亞洲有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在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殖民者在亞洲東北亞及印度地區的殖民擴張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新航路路線圖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三角貿易示意圖

臣服在英國之下的印度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東印度公司

印度的面積要比美國的一半稍大些,但是人口卻是美國的3倍之多,印度人主要跟著英國人學到了起初的一些歐洲文明。英國於18世紀戰勝了它的主要對手荷蘭從此就確立了殖民帝國的霸主地位

而且英國殖民的東印度公司除了商業權以外,還獲得了對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政治掌控權。土著皇帝只是一個傀儡在19世紀中期以前,印度的大部分土地有的被直接征服了,有的歸東印度公司管轄。這樣的話,這個公司便得到了一個比英國還大很多倍的商業殖民帝國,而這個公司的後盾就是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一直持續到了二戰結束之後,印度才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獨立。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印度士兵大起義

公元857年東印度公司僱用的印度土著士兵發起了起義。這場起義就像野火般在印度大地蔓延開來,這場起義存在著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的危險。憑藉著強大的軍事武器和苦戰英軍才佔據了上風成功的鎮壓了印度的士兵起義。為了防止再發生此類突發事件,幾萬名反叛者被屠殺了,土著皇帝也被流放了。 印度得到了一個教訓,反叛是危險的,土兵起義的後果之一是,英國政府決定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收回來。1858年,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由倫敦委派的英國總督來統治。在印度的其餘地區,印度王公們只要服從英國的掌控就能保住王位。為了讓當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使其更好的臣服於英國的統治,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1877年採用了印度女皇的稱號。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維多利亞女王

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文明進步

在英國的統治之下,印度人民在學習歐洲文明方面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他們修築了鐵路與公路,建造了灌溉工程,成立了棉花與黃麻廠。他們衝破了宗教的束縛,不同人種與不同宗教的民族被教育並且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他們還編寫了法律,與英國有關公平的理論相一致;創建了幾所大學與很多學校。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印度的大學

但是印度的上層階級學到了一件某種程度上違抗英國人意志的事情歐美學習歸來的印度青年人,學到了為印度爭取被英國人與英語民族重視的自由與自治權利。所以他們回國之後,辦起了報紙,還組建了意在獲取印度自由的會社。這些自治的倡導者是所謂的印度"民族主義人士",越來越堅決主張印度自治。作為對他們的請求的讓步,英國准許當地人推選出諮詢委員會里的幾個委員,這個委員會除了供總督諮詢以外,沒有其他權力。在大多數省份,也設有相似的諮詢委員會,其中有的人由當地人推選,剩餘的由英國官員指派。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

1914年,印度上層階級民族愛國主義與自治的主張更進一步,已超過了英國人所准許的範圍。英國人為了商業利益必須要管理印度,除此以外,印度的自治是無益的,印度人口太多,被種姓、種族、宗教和不同的語言與習俗所割裂,無法自治。英國人說,如果將印度丟棄不管,印度就會再度陷入混亂與無政府狀態之中。

還有一方面,印度民族主義人士宣稱,他們可以自治,會比英國人治理得更好。有的人承認,他們自己建立的政府,或許會比不上英國人幫他們建立的政府,可是不管怎樣他們要自治。這就是印度學習歐洲文明的後果。年邁的印度正在過去,而年輕的印度卻急著要辭掉它的"老師"。

歐洲殖民主義在亞洲其他地方的擴張

在印度與中國之間,橫跨著廣闊的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半島屬於熱帶地區,當地居民將印度文明與中國的文明相結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19世紀後半葉,印度支那的一個當地國王將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處斬了,這就為法國拿破崙三世帝國征服擴張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法國的屬地一點一點地擴張,直到"法屬印度支那"攫取了半島的東半部控制權。在某種程度上引入了法國的法律,還建立了少數的法國學校,可是總的來說,法國更關心的是如何銷售法國製造的食品,而非本地人的歐化。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印度支那半島示意圖

在印度支那半島的中部地區,只剩一個獨立的王國暹羅(泰國),地處法屬印度支那與英屬緬甸之間。雖然一些邊境省份被英法佔領了,可是暹羅依然是獨立的。它在國王的統治下,聘任了歐美顧問,所以900萬橄欖膚色的人民得到了快速的進步。他們還創建了郵局與電報業務;年輕人被派往外國留學;本國也建立了學校。這些進步舉措的結果促進了暹羅本國的文化發展、民族的進步以及與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泰國示意圖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而在亞洲的北邊,我們發現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西伯利亞是亞洲大陸上唯一被歐洲人殖民的地方。這個在16世紀和17世紀被俄國征服者與探險家所佔據的廣闊區域,於19世紀至20世紀接納了上百萬的俄國殖民者,其中有許多是被流放的俄國罪犯。西伯利亞人口總數達到了800萬。俄國人佔了大半而當地的土著居民只佔到西西伯利亞總人口的一小部分。多半殖民者居住在西伯利亞南部,那裡的土地非常肥沃,而在北部大面積的荒蕪貧瘠之地依然無人居住。俄國政府於1891年至1905年所建成的橫穿西伯利亞的大鐵路,有利於促進這片遼闊殖民地的發展。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西伯利亞區域圖

俄國想要將滿洲與朝鮮併入西伯利亞的意圖被日本打亂了,另一個敵人也從後方殺來——英國阻擋住了俄國自西伯利亞往南向印度與波斯灣的擴張。在俄國的擴張勢力漸漸擠入中亞、裡海與中國之間的時候,英國為了印度的安全與殖民穩定而恐慌起來。最後,英國公開宣佈,西藏與阿富汗應當作為緩衝區域,俄國不能計劃征服它們,英國讓這兩個山區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英俄擴張的矛盾,在衰落的穆斯林王國波斯尤其尖銳。英國人擔心俄國人掌控了波斯,就會漸漸的吞併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1907年,英國與俄國簽訂了協議,波斯北部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波斯東南部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至於中部則當作是中立或者緩衝地區。這項協議從阻止了英俄戰爭,可是對波斯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像很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波斯存在一個改革政黨,它希望採取歐洲的制度但不必犧牲波斯的獨立。這些改革人士勸服波斯國王(俄國沙皇)頒佈憲法,成立國會以及聘請歐美顧問。俄國沙皇卻希望波斯總是這麼衰落下去,所以阻擋波斯的改革,甚至還挑起了內戰。沙皇希望找到一個理由將俄國軍隊派往波斯。最後,波斯依然處於混亂與落後中,它的北面諸省還在俄國的掌控之中,南部被英國所掌控,很大的中間地帶落在了目無王法的匪徒手裡。作為兩大強國間掠奪的對象,波斯的這種處境比被單獨被其中一個吞併更壞。

土耳其殖民與巴格達鐵路矛盾

19世紀末,土耳其人管理的這個地區的糟糕程度,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除了在敘利亞與亞美尼亞境內的基督教教會修建的幾條很短的鐵路之外,歐洲文明在當地依然不為人所知曉。20世紀初期,一個德國殖民公司從土耳其國王那裡獲得了修建一條穿越小亞細亞與美索不達米亞鐵路的權利,這條鐵路將巴格達以及波斯灣連接起來。德國人希望採用這種方式得到一條自德國到波斯與印度市場直達的商品銷售商路,而且這條鐵路的修建還有一個好處,德國一旦與英國開戰,這條鐵路也會派上用場。此外,德國人想從從美索不達米亞獲得大批量的穀物供給保證德國國內的糧食供應,豐富的油田與礦山的開發與利用能夠為德國資本家們帶來豐厚的利益以及重要的戰略資源。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土耳其區域圖

巴格達鐵路計劃遭到了德國的敵人的強烈反對與阻攔,然而德國人卻堅持要修建這條巴格達鐵路,然而俄國人不想讓德國人控制土耳其,與此同時,英國擔心一條至波斯灣的德國鐵路會威脅到自己對印度的統治,和對波斯灣周邊那些有價值的油井的掌控。事實上,巴格達鐵路所引發的仇恨,是導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間接原因之一。

殖民主義在印度及東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

巴格達區域圖

結語:歐洲的殖民主義在東南亞及其東北亞的殖民擴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落後民族的發展;同時也為這些民族帶來了深重的殖民苦難。直到現在,被殖民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依然存在著尖銳的種族矛盾和民族矛盾,地區動盪不安。人民依然生活在殖民主義留下來的隱患和危險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