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人生最後的7年

公元1094年,按照宋朝年號則是宋哲宗紹聖元年,此時,蘇軾57歲,頂著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的頭銜,實際任北方重鎮定州的知州,響噹噹的國家重臣,人生達到了事業巔峰。

然而,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隨著朝廷政治格局的變化,蘇軾所在的舊黨一系開始了被清算、遭遇貶斥的命運。

公元1094年-1011年,蘇軾人生最後的7年,從北方的定州,貶斥到廣東英州,再到惠州,當時嶺南已經是荒蕪險惡之地,甚至朝廷還下達了一道詔書:“詔蘇軾合敘赴日不得與敘”,意思是無法升遷。根據宋朝官制中關於“敘官”的規定,官員如無重大過失,每隔一定年限即可調級升官。這道詔書,徹底斷絕了蘇軾的升遷機會,政治生涯畫上了句話。

人生真是一場笑話,一場大夢,經過了青春時代的寒窗苦讀,經過無盡的苦難和奮鬥,蘇軾在人生軌跡上兜兜轉轉,繁華散盡,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即使這樣,朝廷的政敵們,仍然沒有想放過蘇軾,繼續貶斥蘇軾到海南島,在當年,海南島自然環境險惡,疾病流行,堪稱生命禁區。對於年逾花甲的蘇軾,這是在索命的迫害哦……

然而,我們偉大的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與諸多古代文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蘇軾強大的生命力、曠達的人生態度,在這英州、惠州、海南的一路顛沛流離中,始終保持了積極的生活態度,讓政敵們失望、瞠目結舌……

惠州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條件艱苦,蘇軾安之若素,憑著一如既往的樂觀和開朗,把困窘的日子過的津津有味。惠州市場冷落,每天只能殺一隻羊,蘇軾不敢與顯貴們爭買羊肉,只好每次把沒人要的羊脊骨買回來,回家之後將羊脊骨放在鍋裡煮熟,再散點鹽巴,烤到微焦,慢慢的享受由骨頭縫裡所剃出的一星半點的羊肉。甚至蘇軾在詩中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但願長作嶺南人。蘇軾性格里的樂觀豁達,讓他苦衷做樂,尋找自己生活的樂趣。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詩人,也是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從來沒有因為生活的本身艱苦而陷入乾涸,這種艱苦的生活反而給他提供了豐富、馳騁天地的藝術想象力。同時,作為知識分子所普遍擁有的心懷天下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即使自己身在困難中,蘇軾也沒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

在惠州期間,蘇軾利用故交勳舊的關係,積極呼籲,為當地居民解決米價、交通等問題,甚至關心插秧工具的普及,蘇軾在惠州最大的舉動是對於廣州自來水工程的建設,當時沿海地區的廣州淡水缺乏,只有官員和有錢有勢的人家才能飲用到山泉水,而普通老百姓只能飲用苦鹽水。蘇軾積極為民請命,實地勘測,修建了一條從城外滴水巖的管槽,將山泉水引到城內,造福一方。

在海南期間,蘇軾發現當地學舍荒廢,學生星散,文化落後,蘇軾利用原來的文化影響,積極推廣教育,在海南留下了很多佳話。

中國古代文化人很多都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政治失意的很多文人們,如陶淵明、王安石等大都是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但蘇軾缺不是這樣,無論“窮”或“達”,蘇軾都沒有自怨自艾,他都努力的讓自己開心快樂,也努力的兼濟天下,無論在或高或低的工作崗位上。

在海南的最後幾年,蘇軾已經打定主意,準備在海南終了一生,他不斷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古代優秀知識分子“兼濟天下”的品行和操守。

千古文人,論曠達人生態度,唯拜服東坡先生。

公元1100年,東坡先生奉詔回內地,次年7月,病逝於常州。

東坡先生人生最後的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