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包子鋪可憐的嚴叔嚴嬸,有哪些“可恨”之處?

柳侍墨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並不適用於嚴叔夫婦,他們在電視劇裡面的人設,終歸是善良、卑微、勤勉、樸實的,沒有什麼值得去痛恨和鞭撻的地方。

對他們最適合的評價,應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嚴叔夫婦的性格一出場就暴露無餘:老實、懦弱、沒有決斷力導致很容易被帶節奏。

老實——外地人到上海買了十年包子,純粹靠力氣掙錢,包子從不偷工減料,全是兩口子親手做的,一點歪門邪道都沒有,24K純老實人。

沒有決斷力——老兩口子在任何重大抉擇上,都輕而易舉的被帶節奏,幾乎沒有一點自己的判斷力。在看房的時候,被房似錦請來的一群房托兒一通忽悠,直接就下了單,而且還決定付全款。

後面在籤合同的時候,兒子跟兒媳在後面一通忽悠,老兩口子毫不猶豫的就把兒媳名字寫上了,而且完全不聽徐文昌的勸告,堅決用全款購房,目的就是省下一點利息。而且節省利息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兒子能夠不用付房貸。

懦弱——在面臨親家母霸佔房子,兒子轟自己離開的時候,老兩口子還是不敢反抗,唯唯諾諾的離開不說,連哭都只能躲得遠遠的。這就是一點反抗的勇氣都沒有,懦弱到了被賣了幫別人數錢還往裡面加利息的程度。

嚴叔嚴嬸這種老年人,其實並不少見,自己老老實實工作一輩子,存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說好聽點叫奉獻型人格,說難聽點就是沒有自我,一輩子盯著別人的生活,自己只管付出。唯一想要的回報,就是能夠幫兒子帶孫子,這就是他們奮鬥大半輩子的最高追求。

就連最後被殘酷的現實戳破了這個夢想,嚴嬸還是哭鬧著說“我不離開上海,這裡有我孫子~”

像這樣一生一世都在為別人活,沒有一丁點餘地留給自己的人,最慘的是兩口子都是這樣,他們組成的小家庭是依附在一個他們幻想的“兒子兒媳孫子+我們老兩口子”樓閣上,一旦這個樓閣不讓他們上去,他們就連自己該去哪裡都不知道,活得太卑微也太悲哀。

人善良過了頭,完全不為自己考慮,最終善良會像毒藥一樣把自己藥死。


鹹魚茶館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恰恰老嚴夫婦就是這樣的

可憐之處

老嚴夫婦在上海靠著賣包子終於攢夠了買房子的錢,在上海十幾年也終於落了根,全款320買了一套房子,一開始徐文昌建議老嚴夫婦貸款一部分買房,但是老嚴夫婦考慮到上海消費太高,而且也不知道後面包子的生意如何,擔心兒子承受不住巨大的貸款壓力,所以堅持了全款買房。

籤合同的時候兒子突然提出要加上女友倩倩的名字,其實一開始老嚴夫婦不太願意加,畢竟這是自己一輩子積蓄買的房子,加了別人的名字就等於把自己的房子分給別人一半了,畢竟還沒有過門,但是後來聽兒子說女友倩倩懷孕了,也就打消了顧慮,因為懷了孕也算是自家人了。



然而老嚴夫婦這個決定卻給自己招來了大麻煩,老嚴夫婦退掉了租的房子,打算和兒子住,想著一邊賣包子,一邊抱孫子,但是現實卻給了兩人當頭一棒,開門迎接的並不是幸福,而是現實的冷水,自家房子被兒媳和親家母佔了,自己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人,作為兒子卻只是說了一句,我會去看你們的。

看著老嚴夫婦落寞的背影,讓人忍不住心疼起來,咒罵起不是東西的兒子和兒媳。


可恨之處

老嚴夫婦看著可憐但是也讓人可恨,兩人太過於懦弱,花一輩子積蓄買的房子,被別人佔了,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也不去反駁,一切傷痛自己承受。

就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將佔有自己房子的人趕出去,將不孝子打回原形,要媳婦不要父母,好可以,房子收回,想娶媳婦自己奮鬥去。


湯裡放藥


《安家》中嚴叔嚴嬸這兩個人的結局一直令觀眾們所揪心。



嚴叔嚴嬸在劇中是一對純樸老實的夫妻,兩個人做的是早餐店,每天起早貪黑的賣包子,精打細算了一輩子,只為存錢給兒子買婚房。可是,房子全款買完後,卻連門口都進不去,兒子小嚴沒良心的一面,真的是讓觀眾看著寒心。



而嚴叔嚴嬸這兩個人是個可憐人,雖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是嚴叔嚴嬸在劇中真的沒有可恨之處,要說有,也就只有正面的“可恨之處”。

①嚴叔嚴母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於無私

他們老兩口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最後毫不猶豫給自己的兒子全款買了房子。

他們的兒子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嚴叔嚴嬸還全款給自己的兒子買了房子,太過於無私了。有時候父母不能太無私了,這樣無私只會養出一些巨嬰,什麼事情都靠父母。




②嚴叔嚴嬸太過於善良

當嚴叔嚴嬸歡天喜地的搬去和他們的兒子去住的時候。到家門口時,開門是親家母,而他們的兒媳婦一臉厭煩的回到屋子裡。他們的兒子只是說讓他們先回去,改天去看他們。嚴叔嚴嬸老兩口就忍著寒心推著三輪車回到自己的店鋪裡了。沒有任何的吵鬧,就是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一切為了他們的兒子考慮,哪怕他們的兒子不待見他們。唉!




結束語

嚴叔嚴嬸就是奉獻型父母,所有都只求孩子好,自己辛苦點累點不算什麼。可這也是導致他們晚年無處可住的後果。


路遙馬慢


最近看熱劇《安家》,簡直氣不打一處來。

嚴叔嚴嬸一對老夫妻,靠在街邊擺攤賣包子,夫婦兩人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好不容易攢下320萬,就為了給兒子買房子。然而,幾多反轉,這房子買得太憋屈了。

看房的時候跟囫圇吞棗一樣,很快就拍板了。圖啥?還不是出於父母對兒子的愛。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老兩口的興奮勁——打拼一輩子,可算有一個自己的窩了,買起房子來真是眼都不眨。

籤合同時候,事情就開始不對味了。

兒子居然提出要加上兒媳的名字。而原因似乎也不容拒絕——兒媳婦懷孕了。

老兩口面面相覷,但很快妥協了。

最氣人的不是這裡。老兩口退了以前租的房子,興高采烈地打算去跟兒子住。一開門,傻眼了。開門的居然是親家母,開口就是:“剛才還在說,哪天請您來做客,這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

有沒有搞錯?我們給兒子買的房子,怎麼你變成女主人了?

嚴叔嚴嬸是老實人,怕兒子難作,當下也沒說別的,只能尷尬地說“我們就是過來看看,看孩子們好不好。”臨走時還叮囑兒子,照顧好兒媳婦,多幫丈母孃乾點活,不要老惦記他們。

嚴嬸嚴叔有苦說不出,以前租的房子也退了,只能回到老破小的包子鋪湊合住了。

史上最氣人的來了,嚴叔居然這樣說:“咱們做父母的,不就是為兒女做貢獻嗎?”

受氣三連

明明是自己吃了啞巴虧,花320萬認清養出一個白眼狼的事實,居然到頭來還想著為兒子說話。這是不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呢?


不客氣地說,我在家經常對兒子“虎口奪食”。

家裡老人心疼這個寶貝疙瘩,總是悄咪咪地買回家各種水果,獼猴桃、蘋果、梨子……應有盡有。但,我和老公基本都沒見過這些水果的影子。大概率是水果都被藏好了,也許怕我們分享了他們給外孫買的獨食。

我可能不是親生的

我沒有選擇和老人正面剛。但專挑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我一定會大剌剌地說:“吃啥好吃的,先給媽媽吃點!”久而久之,小小費吃東西一定會分我們一點。我媽媽說:“你怎麼跟孩子搶呢?”我笑著說:“好東西大家分享啊,誰說當家長的一定要吃‘魚刺’啊。”

我深知:孩子,教育好了就是來報恩的,教育不好肯定是來報仇的!

如果總想著把全世界都給他,自己忍辱負重過日子,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會太好。

小時候,我外婆家的鄰居,住著一位七八十的老奶奶,大家都叫金婆婆。我以前很喜歡去她家,因為每次去她都張羅一大堆零食。後來聽大人說,金婆在40歲時有了第3個兒子。因為頭兩個都是閨女,老來得子,自然寵愛最小的兒子。

金婆對小兒子百依百順,要啥給啥,總是買好多好吃的,天天盼著兒子能回來。但兒子無所謂,跟女朋友住在外面,也不回家。可憐的金婆婆,就只能盼著鄰居的孩子們過去玩,有人說說話,跟小孩打趣聊天,把日子混過去。

再後來,聽說小兒子嚷著要買房跟女朋友,金婆已經傾盡所有,小兒子還要買車。金婆沒應允,小兒子居然拳頭砸向親生母親……

而兩個姐姐,內心失衡,對母親怨氣已久,也就漸漸疏離了家庭。

在電視劇《安家》裡,似乎在嚴叔嚴嬸身上,看到了童年記憶裡那個金婆的影子。


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或許就是中國式的父母。生孩子,養大孩子,一路操心不斷:為生病擔憂,為升學憂愁,為了兒女工作折騰,給孩子買房買車,直到白髮蒼蒼,還要繼續給孩子帶孩子……

為了不養出白眼狼,父母首先要有心理建設:孩子是另外一個個體,我是我,我也要為自己而活,要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就像有一期《少年說》裡的一個孩子說到的那樣:

“你除了是我的媽媽,你還是你自己。”

你看,在孩子的眼裡,並不是天天圍著她轉的媽媽就是好媽媽。她更希望,媽媽能夠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是父母100%的付出,孩子就能有幸福人生。我們有時候也要給自己留點時間。喜歡唱歌的,可以在週末和好友出去唱唱歌;喜歡跳舞的,也可以飯後去跳跳舞。相信孩子看到你追逐自己夢想的時候,也會懂得媽媽的付出,從而給予鼓勵。

3歲以後一定要對孩子說不!這是李玫瑾教授的句句箴言。

她在一次講座中分享了一個案例:有一次一個朋友家的男孩提了一個無理要求,家長沒答應。男孩立即往地上躺,而且後腦勺著地。把朋友一家嚇壞了,趕緊答應。

李玫瑾教授說:“壞了,你們這一定不是第1次這樣了吧?”為啥知道呢,有一就有二。肯定是第一次男孩耍渾,父母答應了。男孩就知道這招好使,以後再遇到給父母提無理要求,直接用就好了。

李玫瑾教授說,如果以後男孩再這樣,家長怎麼辦?

假設男孩又往地上躺,全家都走開,到另外的地方去。誰都不要試圖扶他起來,更不要勸說、打罵,直接走開。男孩哭也好、鬧也好,總之要讓他自己爬起來。

有這樣一次,男孩就知道“這招沒用”了!

好多孩子非常聰明,兩歲多就知道要挾父母,但只要在第一次把規矩立住了,孩子就會有底線意識。

除此以外,如果不想養出白眼狼,還要做對以下事情——

1)不要對孩子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

2)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讓他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3)不要讓孩子覺得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學會延遲滿足。

4)告訴孩子,讀書不是目的,做人才是目的。


三界視頻


《安家》是當下最熱門的一部生活電視劇,電視劇裡邊的很多情節,成了大家紛紛議論的話題。

嚴叔嚴嬸大包小包,高高興興的要搬去新房,一路上還憧憬著未來帶孫子的美好日子,而嚴叔扛起那麼多的行李瞬間化身小夥,興奮的快步爬上樓梯,敲門讓兒子幫忙的時候,忙字都還沒來得及說出口,就被開門的丈母孃給嚇得嚥了回去。這時兒媳走出來竟然一臉嫌棄,打招呼都不打,轉身就回到房間去了。當初買房讓加她名字的時候,還一口一個媽的叫著。


可憐的是,嚴叔眼神看著兒子瞬間就明白了,馬上就說自己只是路過,來看看孩子,還圓謊說他們要搬到別的地方住,並吩咐兒子要照顧好兒媳婦,還要幫丈母孃多幹活。而他們的兒子,站在丈母孃身後,傻愣愣的一句話就不再幫父母說。嚴叔和嚴嬸不知道要賣多少個包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款給兒子買了房,還加上了兒媳婦的名字,卻被丈母孃住了進去,自己卻強忍著怕給孩子添麻煩,匆匆的回去了。


而他們最疼愛的兒子,父母搬家時沒有幫忙,父母到了門口,門都沒進,就讓父母走了,並且父母離開時,也沒幫忙提下行李,一起下去解釋一下。嚴叔和嚴嬸回到自己的小屋子裡,嚴叔還安慰嚴嬸,說孩子也是無奈,就不要給他添堵了。這一幕,我反覆的看了好幾遍,每看一次,就心疼一次,為嚴叔嚴嬸不值。


老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電視劇裡嚴叔和嚴嬸的例子,深深的落在我的心上。我也有孩子,孩子長大以後我也會當婆婆,而此時此刻,情不自禁的陷入深刻的思考中,我該怎麼樣教育,才能避免養出白眼狼孩子呢?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父母認為養兒可以防老。所以,大多會傾其所有的滿足孩子,而這樣養出的孩子,有可能恰恰不能給父母養老,也許還會啃老,啃完之後棄之而後快。


其實,我們現在許多80和90後的父母們,對養兒防老這樣的理念已經不是那麼深刻,我們不指望年老之後要依靠孩子,只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能夠健康、孝順、懂得感恩,最重要的一點,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對孩子不能一味的滿足,父母不要替孩子大包大攬,讓孩子體驗生活的點滴,懂得付出才有收穫。作為父母,都希望下一代能夠撐起一片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那麼,從現在起,對孩子也要適當的放權,該嚴的時候嚴,該松的時候松。


小二白影視剪輯


1.嚴叔夫婦太過溺愛兒子了。從小到大都沒有讓兒子吃過苦,兒子幾乎是在蜜罐里長大的。

雖然說:再苦不能苦孩子;愛的天平都是向下傾斜的,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但是,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懂得感恩。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讓孩子學會感恩,常懷感恩之心,尤其是對待父母和親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回報。

嚴叔夫婦明明掙錢那麼辛苦,每天起早貪黑的賣包子,可以說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他們如果不溺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節假日放假的時候,適當的過去幫忙,順便讓他看看父母是怎麼樣掙錢的,從而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讓他感同受身,進而學會感恩父母。但是,嚴叔夫婦太溺愛孩子了,所以從來也不讓小嚴體會他們的艱難困苦。本來買房的時候,是可以貸款的,但是,嚴叔夫婦怕兒子還房貸壓力大,執意要全款一次性付清。

所以,小嚴才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有的是錢,買房子都可以全款了,卻從來不知道這些錢來之不易。而且小嚴想,既然都可以全款了,幹嘛還要貸款,貸款以後自己還要還房貸。

所以種種跡象看出來:小嚴從來不會體諒父母,也不懂得感恩,一切都認為理所應當,心安理得。這是父母溺愛式的教育結果。

就像有個故事說的那樣:有一對祖孫,經常去一家麵館吃麵,而且每次拿到面之後,奶奶都把自己碗裡的肉夾給孫子吃,自己只吃素面,久而久之孫子也就習慣了。有一次奶奶在買面的時候,就和服務員說:“反正我每次都不吃肉,給我孫子吃,你直接把我那份肉放在我孫子碗裡吧。”服務員照做了。結果面端上來以後,奶奶沒有像往常一樣給孫子夾肉,結果孫子就拿起筷子在碗裡扒拉,想找肉吃。奶奶就說:“我那份已經讓服務員,全部放你碗裡了,我這邊沒有了。”結果孫子不信,大發脾氣,又哭又鬧,怎麼哄都不行,非要奶奶再重新買一碗有肉的面來吃,才肯罷休。

這就是隻會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

2.嚴叔夫婦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錯。沒有讓孩子學會知書明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因為他們經常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我們怎麼樣都行。我們掙的錢將來還不都是留給兒子嘛……”

嚴叔夫婦從小到大就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孩子自然而然的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當然的,父母的所有財產都應該是自己的,都要給自己才對,如果不給就是不對。

所以在買房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小嚴從來沒想過:這房子是父母用自己起早貪黑辛苦賺的血汗錢買來的,應該是父母的房子,應該寫父母的名字才對。小嚴一心只想著把自己和倩倩的名字寫上去,就生怕倩倩不高興,卻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

還有,小嚴得房之後,明明知道父母是打算跟自己一起住的,但是他竟然不第一時間通知父母過來住,反而是偷偷的讓丈母孃搬進去了,也不跟嚴叔夫婦商量,甚至連聲招呼也不打。真的是打心眼裡不尊重自己的父母,沒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眼裡。

3.嚴叔夫婦性格太過懦弱,不夠硬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對比一下耿叔夫婦,就一目瞭然了。

因為同樣是花錢給兒子買房,當嚴叔夫婦興沖沖的跑過去,打算和兒子媳婦住的時候,竟然發現被親家母鳩佔鵲巢,搶先了一步。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而且,丈母孃還說:“有空讓他們來做客”,直接就反客為主了,把嚴叔夫婦當客人對待。所以,場面十分尷尬,嚴叔夫婦也就只好唯唯諾諾的,訕訕的默默離開了。

但是,耿叔夫婦就不同了,他們被趕出來以後,沒地方住,直接住到兒子家裡。面對兒子的質問時,直接霸氣回懟:“住哪裡,我們就住這裡,這房子當初買的時候,我們可是出了錢的,我們就住這裡,哪也不去!”憋的他們兒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通過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耿叔夫婦比嚴叔夫婦硬氣多了,嚴叔夫婦就是性格太懦弱了,居然連自己的兒子也管教不了。

4.嚴叔夫婦沒主見,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什麼都聽兒子的。在買房子的時候,兒子建議加上倩倩名字,嚴叔夫婦本來還猶豫,但是倩倩這時候推波助瀾說自己懷孕了。嚴叔夫婦就高興壞了,二話不說就加上了。徐姑姑讓他們貸款,是想讓他們留一部分錢傍身養老,不要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但是他們沒聽出來徐的出言外之意。他們也從來沒想過媳婦願不願和他們一起住,就兒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根本聽不進去旁人的意見和建議。所以說他們沒主見,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JessicaPan


嚴叔嚴嬸是對勤勞的夫妻,倆人起早摸黑的苦苦經營著小包子店,靠幾十年日積月累省吃儉用存下二百多萬鉅款為的是給兒子買房讓他成家立業,其實這也是中國千千萬萬傳統父母的想法,他們原以為買房就寫兒子名字,可兒媳婦以懷孕為由要求加她名字,倆老才覺得懷了自家孫子的兒媳婦不是外人,爽快地在房產上加上了兒媳婦的名字,兒媳婦也是精‘明人啊,摸準倆老的心思,他們的“可恨"之處在於處處只為兒子著想,怕兒子供房有壓力而情願掏空積蓄全款為他買旁,不聽徐姑姑勸阻,不給自己留半點後路,最後落得個差點流落街頭的可憐境況。


金銀姐姐


您好,我是旭恆影視,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認為老嚴的可恨之處有三點:

1.全款買房

老嚴夫婦年輕時來到上海賣包子,辛辛苦苦攢了20多年,最終湊齊了買房子的錢,但是老嚴在徐姑姑提出可以首付買房子的時候考慮利息太高而直接拒絕,因為老嚴為了買房子已經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為以後老嚴沒錢沒地方放住埋下了伏筆。

2.買房子寫兒媳婦的名字

老嚴辛辛苦苦買的房子,因為兒子對兒媳婦的言聽計從,加上兒媳婦懷了自己的大胖孫子而失去理智,寫上了兒媳婦的名字,是導致後來兒媳婦覺得自己就是家的女主人,對老嚴說話硬氣的直接原因。

3.老嚴的軟弱

老嚴給兒子兒媳婦買了房子以後,退掉了自己租住的放心,自己用人力三輪車帶著老伴和大包小包的行李到自己買的房子後,開門後看到了親家母,親家母問老嚴過來有什麼事,而老嚴的回答是過來看看,並沒有因為親家母佔了自己的房子而據理力爭,導致失去了先機,最後只能拉著行李與老伴回到了自己的包子鋪,並在包子鋪一連住了幾天了,如若不是安家天下在這困難的時刻,幫助老嚴重新找到攤位,老嚴可能就會流落街頭。這就是老嚴夫婦軟弱後帶來的直接後果。

綜上三個老嚴的可恨之處導致老嚴最後無家可歸。但又因為老嚴的善良,認識了許多朋友,他們在自己困難時候,無私的幫助老嚴,也與老嚴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實老嚴三個可恨之處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兒子能夠過上好日子,也並不能算是可恨之處。

以上是我的淺薄想法,歡迎大家討論,謝謝大家!


旭恆影視


(安家)劇情中宮蓓蓓夫婦是賣方,老嚴夫婦是買方,最終成交價在320萬整,因為老嚴夫婦是全款一次性交清,所以賣方答應抹掉8萬塊錢的零頭,對此,常年以賣包子為生的老嚴夫婦也是一臉竊喜,巴不得趕快交錢拿房。不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演技,都很真實。

其實,就在這第一單生意當中,很多觀眾已經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一個很現實的生活細節,就是賣包子的老嚴夫婦居然可以一次性拿320萬全款買房,相反,對面的宮蓓蓓夫婦都是博士畢業,都有很好的工作和事業,卻在買房這個問題上面鬧得不愉快,看了一年的方都沒有買。很顯然,這個對比雖然顯得很殘酷,但又相當現實,換句話講,賣包子的人確實不可小覷,他們的收入並不比白領低。

僅對於這一個劇情,已經知情人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該知情人表示上海很多賣包子的小店,他們的月流水真的很高!比很多白領賺錢多。當然了,重新換個角度去看老嚴夫婦用全款為兒子買房這個事件,我們覺得,最辛苦的還是父母,他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將一輩子的積蓄拿出來買了一棟房子,確實是讓人感覺既現實又殘酷。不可否認,像老嚴夫婦這樣的人其實就是普通人,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起早貪黑不為別的,就為了給兒女買房買車,儘量讓兒女的生活壓力小一點。

首先,從劇情上看老嚴夫婦在買入房子的時候並沒事先和兒子兒媳商量要一起生活,當然這個問題應該出在兒子身上,作為中間人的兒子應該起到溝通的作用,一家四口就應該商量著來,搞得後面老嚴連住的地方都沒,包子鋪也不讓開遠走上海。

從老嚴夫妻的視角出發,賣了幾十年的包子就為給兒子買房娶妻生子,這就給出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賣包子的老夫妻很可憐,臨到最後連一天房子都沒住就被敢走,這難免會讓網友產生一種偏見,其實對於女方這邊很不公平。對於男方父母而言,錢是我們出的,而且女方的名字也答應加上去,就理應和公婆住在一起,無可厚非。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女方角度,丈人丈母孃含辛茹苦的把自己閨女養大,嫁進了婆家,為你十月懷胎生娃,孩子隨你姓,以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而且小嚴丈母孃過來也是照顧自己的女兒,也是為了嚴家的子孫,當然戲劇就是要產生矛盾才有話題性。老嚴無非就是覺得在房子這件事上很委屈,其實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在房產證上再加老嚴夫妻的名字,或者就加老嚴一個人的名字,因為房子是老嚴買的,多加一個名字也是為了讓老嚴內心踏實,萬一小夫妻兩個鬧離婚,房子也可以一分為三,這樣總不會太吃虧。如果以後兒子不贍養父母,這也算是一個保障,所以作為房產中介來說這個是可以告知的。還有就是在房子是全款付還是貸款上的問題,以老嚴這種情況就應該貸款。一是本身自己年事已高,留點錢養老看病給自己一條生活保障,二是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衝動,一點小矛盾就上升到離婚的高度,可以用房貸拴住兩人的感情,必定每月的房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辛辛苦苦養的房子肯定會珍惜。

不過,冷靜下來想想,老嚴夫婦的遭遇,固然讓人同情,可他們卻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參與者。尤其是老嚴的媳婦過度溺愛孩子。在遭遇連番打擊後,老嚴的媳婦都沒有深深地反思一下自己兒子的問題,反而還要為了他留在城市裡“遭罪”。從這個細節來看,老嚴媳婦平時是一個無底線寵兒子的人。對於孩子光想著寵,不想著給予適當的批評與教育。那麼,很可能會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讓他失掉了感恩的心。正如老嚴夫婦的兒子,不知道心疼他們,只想著向他們索取。老嚴夫婦的兒子,知道讓房證上寫媳婦的名字,這除了說明他對媳婦是真愛外,還說明他他有心,不是冷血動物。作為丈夫知道心疼媳婦,作為兒子卻不知道心疼父母。老嚴兒子對父母媳婦的雙標問題,真的是值得人反思。

另外,老嚴夫婦身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對兒子的好過於一廂情願。老嚴夫婦曾設想過,他們住進了兒子家,要幫忙帶孩子,照顧家裡。老嚴夫婦的想法,當然是好的,但過於一廂情願。因為老嚴夫婦並沒有沒有跟兒子兒媳商量好,計劃好這件事。結果,鬧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地步。自己攢了一輩子錢,好不容易給兒子,買了套新房,自己卻一天都沒住上。老嚴夫婦的遭遇,當然讓人心酸。可他們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

不少觀眾,看老嚴兒子兒媳在中介公司鬧得那一幕,就評價說他們不是啥好人。不管是不是好人。他們的行為,都足以給應該老嚴夫婦提了個醒:關於房子的問題,一定要明確好。否則,很可能會遇到尷尬。當然,父母相信孩子,孩子相信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有些問題,還是需要約定清楚,否則,很有可能遇到就像老嚴夫婦這樣的狀況。老嚴夫婦如果能早一點想到上面的問題,也許就不會遭遇兒子的冷眼,還會在兒子兒媳面前拿到一定的話語權。

作為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作為房子本來的“主人”,卻沒有跟兒子兒媳約定好新房子的使用居住問題。所以,說老嚴夫婦也有錯。


夥計的發現


《安家》這部電視劇,我沒有全部看完,全是一個個單元(雖然很多單元的人都是貫穿全劇)看一點點吧。

針對嚴叔嚴嬸這一部分,起初就是他們通過賣包子,攢夠了錢全款買房。在他們的思維裡,不能虧利益,尤其是當時房似錦當著他們面讀著“等息還款”“等額還款”的利息區別時,更加堅定了他們全款買房的心。

但是!他們一直認為,給兒子買的房子,是自己也會住進去的。誰知道後面劇情這麼狗血,房子加了兒媳婦的名字,他們還不能住進去。後面有沒有大鬧我也沒看,只是有看到徐姑姑他們幫兩個老人家找到了工業區的店鋪做生意跟居住。

“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兒子跟兒媳婦住一起了,而且住的還是自己攢了一輩子的血汗錢全款買的房子,可別說兩老不能住進去,連探訪都讓兩個老人有尷尬的感覺。

我自己無論作為將來的婆婆,還是現在作為別人的兒媳婦,都覺得兒媳婦跟婆家住一起是多有不適。距離產生美,近距離自然會有矛盾。兩個老人的出發點是好的,極大地減輕了兒子的經濟負擔。但是!!!嗯,又是但是,親手培養了一個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孩子是父母的命,但是這個命的前提,是自己有為自己打算的計劃啊。年老了,能為孩子規劃的,真正為孩子著想的,不是準備很多錢,而且培育謀生的能力。

“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只能說嚴叔嚴嬸,短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