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同的哲學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是相矛盾的。我們應該如何辨證的正確理解?

潤田雨溪


不同哲學理論對一現實問題的指導作用是相矛盾的,應該如何辯證地理解這樣的矛盾?

這樣的問題稍微幼稚了一點!

不同的哲學就是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這就是說,是在對同一問題採用兩種方法去解決,在一般情況下,哪種方法的成本效率比更高,哪一種哲學方法就是科學的!這裡面哪裡有需要去辯證的正確理解呢?

如果說這個裡面可能發生矛盾,那也是因為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而產生的思維層次、思維範疇、思維深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行為價值取向矛盾。在行為目的不同的情況下,這樣的價值取向矛盾與辯證理解是沒有關係的。


不糊塗時塗糊不


辯證理解是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 辯證法源自於古希臘的邏輯辯證過程,其三種基本形式為:古代的樸素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近代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發展有一個過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是辯證法發展的思辯階段;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作為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面兩個階段的綜合,即 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階段。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

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鬥爭和運動、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一詞,出自希臘語“dialego”,傳入中國,與中華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擴大增強其內核。辯證法一詞原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

馬克思把黑格爾唯心辯證法改造成唯物辯證法,列寧把對立統一規律提煉為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律,毛澤東把對立統一規律概括為矛盾規律。矛盾規律突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鬥爭性,導致了後來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對稱辯證法恢復了同一性在對立統一規律中的主導地位。從易經的對稱辯證法思想到今天的對稱辯證法理論體系是辯證法發展的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還咳咳咳天籟


我也碰到你說的情況。比如說中國的哲學思想,儒家罵墨家,荀子就罵墨子是禽獸。莊子對孔子也是極盡諷刺之能事。按莊子的說法,儒家對於道家,如黃河水比大海水(見莊子.秋水)。總之,各家都自賣自誇,所以有相互矛盾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

對於如何對待這種情況,前人發明了一個"三教歸一"之說,就是闡明它們的一致之處,擇其統一之處而從之,但終究難以掩蓋它們之不同。面對這些不同,終究讓人茫然。

而就我的觀點而言,我們最好能夠獨立思考,兩方都不盲從。其實,哲學各派各有側重,甚至相互矛盾,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它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立場不同,或說出發點不同,也就是它們理論的大前提不同。而每一個大前提都不可能是囊括一切,也就是必有缺陷。所以,任何哲學理論,都不能被視為"絕對正確"或"絕對真理"。如果那樣看待它們,它們就成了宗教。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蓋此之謂也。好像是柏拉圖也說過,我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蓋也是同樣的意思。

總之,哲學固然高大尚,它終究並非神諭。發現它矛盾,考察之可矣。暫時不能明白,就暫時承認自己不明白,不不懂裝懂可矣。如是而已!淺見見笑。


王樂天wzc


對提出的這個問題我覺得也需要辯證的去看待,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我的意思是,是因為什麼導致需要運用兩套哲學來指導現實生活?如果是因為哲學研究工作,那是自然。如果是試圖掌握多套哲學,並且靈活的將其運用在生活當中,那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自成一派,像王陽明那樣成為一代大師,另一種就是矛盾永遠沒有辦法化解,哲學概念終究也只是知識在腦中存留。

先說後者,網上經常看到說學習哲學思想要取各家之所長,什麼儒家修身道家修性佛家修心之類的話。沒錯,道理是說得通的,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說白了其實就是什麼都不信,只相信自己,如果沒有強大到大師的級別,那到關鍵時刻牽引著自己的還是一顆混沌的心。如果是想學習哲學來指導生活,使自己遠離困苦,我會去選擇一種,深入參悟,不斷思考印證,這樣會加強信心,也更有實際意義。對其它如果有興趣,大概瞭解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不是說不能有懷疑精神,學習哲學的過程就是不斷懷疑,不斷印證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最好在同一個體系框架內。因為有時候我們懷疑,並不是哲學體系本身的問題,而是自己缺乏深入體會,如果因為這種懷疑就否定該哲學,轉而相信另外一種自己看似更合理的體系,那結果會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樣。

再說目的如果是前者,老實說這個太專業,我沒有什麼發言權。不同的哲學類別,要通過認識實踐得出統一的觀點,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總會有矛盾尖銳的點,要不然為什麼要分類呢。正如問題中提到的那樣,只能辯證看待,可這種辯證分析只是知識層面的參考價值,而非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我是信奉佛學的,將其作為一生的信條,可也不排斥去認識其它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家心學,道家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修煉時,只會運用佛學的法門,越是這樣,越是感受到其深刻與博大,從而化解自己的無知和狂妄。


隨筆書屋


一句合頭語千古糸驢撅。魔證了?懵了?良心(良知)判斷,廣泛參考實證,無非自律不可靠依法規護法。識物察淵。中國從古至今研究人心性從未斷過,各家流派學說層出不窮,今天斷棄了,改旗易職重新摸索驗證,有必要?外國月亮不是中國月亮?僅因名相有異不認識不屑識別?無風骨的時代,實質上奉行"糟粕"至上(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狹隘說,物競天擇弱肉強食被默許認可……。再研究什麼還有意義?


手機用戶51990248738


靜為萬壑,入寒蕭蘇。

節為輪始,推背休休。


用戶97062005697



用戶南山蜂友


用事物長遠發展的尺度一量就清楚了。


用戶瑤光


總會那拿身邊的事進行驗證吧。


鋒點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信誰的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當然就應該信誰……

老百姓就應該以幸福生活指數作為判斷標準……

其它的都是折騰與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