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据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滇缅条约附款》中记载:“自南宛河、瑞丽江相会处,线顺今之新威部落北界,至萨尔温江,将瑞丽江合流之处及万定、孟戈、孟戛等处将及全地划归中国。自瑞丽江于南算,相转北之处,线顺南阳江上行至该江源头孟哥山,约在北纬二十四度七分,东经九十八度十五分。自此顺蕞树山岭至潞江与南迈江相会处。由此顺潞江上行,直至科干西北界。顺接科干东界,直抵工隆界上。将工隆全地划归英国。……”

这是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时清政府与英国所签订的条约,其中的科干就是果敢。这记载的正是果敢与中国的一段历史渊源。

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小中国”之称的果敢源于何

众所周知,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自古便非常强盛。尽管近代的衰弱让我国一度成为列强侵略之地,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提高,世界上学习中国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熟练使用汉语、学习汉文化并非易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中国”的存在。在这里,人们使用汉语交流、用人民币购物,更是有“小中国”之称。此地便是前面所提到的果敢。

“果敢”,若是在汉语之中,便是形容武人果决勇敢的。但在果敢特区,这个词是来源于缅甸的掸族语。“果”是九之意,而“敢”则是人家的意思,意思便是“九户人家”。

那么,这九户人家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这还要从三百多年前的一场改朝换代说起。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了北京,明朝灭亡。可随即清军便入关,更是横扫了李自成的大顺以及张献忠的大西,同时向南明发动了进攻。

1659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为了逃避清军的追杀,便带着上千臣民,从云南逃入了缅甸。可最终在平西王吴三桂的威逼之下,缅甸国王还是交出了永历帝。

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据记载,当时吴三桂想将永历帝斩首,但满洲将领建议保留全尸。因此吴三桂亲自动手,在昆明篦子坡一地将永历帝用弓弦勒死了。

永历帝死后,南明残军多数就留在了缅北。数量虽不算多,却成为了当地的第一批汉族移民。因此这掸族语中的“九户”,指的便是这些人。

其中还有一位自称祖籍南京的残军将领,此人名叫杨高学。后来在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争夺中,建立起汉人政权,从而形成了今天果敢特区的雏型,并且开始了杨土司家族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统治。

自此,果敢便成为了萨尔温江以东的汉族聚居区,并且吸引着形形色色的汉族移民不断迁入,更是逐渐向缅甸各地辐射开去。

但果敢与中国的渊源却非仅仅止于此。

民国年间先后为英国、缅甸统治

从雍正到道光年间,杨家为了自己的“合法”身份,而屡屡向清政府示好,以便表示自己的忠心。

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他们最终确实得到了清朝政府认可,被封为了世袭果敢县令,得到了清政府颁的“世袭果敢”铜印,正式取得了合法的统治权。

后来英国殖民者入侵缅甸,1894年英国和清朝重新划分南方边界,彼时规定果敢是中国的领土。

然而在三年之后,英国却出尔反尔,强迫清朝签订附款条约,并且根据这个条约,也就是开头所说的条约。标志着果敢地区正式划入了英国殖民地缅甸的版图。

尽管果敢成为了缅甸的领土,但因此地自古是中国领土,且居民也是华人,所以历来与缅甸政府之间的矛盾很大,更是爆发了种种冲突。

就这样,果敢最终成为了一个拥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区。

说汉语、用人民币

时至今日,所谓“果敢语”,与汉语出入不大。在果敢街上也到处都能够看到汉字招牌,人民币在这里也是通行的。

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令人惊讶的是,果敢地区的座机用的还是云南临沧的区号,手机用的也是中国的通信运营商。果敢地区用的电,也都是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供的。

一直以来,果敢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都没有驱除,导致其地区经济很落后。果敢以前主要靠种植罂粟,以生产大烟为主业。但在2003年后,果敢便停止了所有罂粟种植,可谓是切断了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顿时经济也就一落千丈了。

如今的果敢主要发展博彩业,且主要面向中国游客,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小澳门”。

在当地,很多果敢人对缅甸并不认同,始终不认为自己是缅甸人。但事实上,在过去,他们对中国也没有认同感,只不过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果敢人想成为中国人了。

小结

不可否认的是,以果敢三百多年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来看,杨土司、缅共或者是彭家声,这里的军阀们显而易见没有想过要“认祖归宗”,他们只看重自己的私利和统治地位。

果敢:他们说汉语用人民币,渴望回到中国

事实上,果敢地区对于中国来说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土地,而果敢政府常常利用“华人”的身份作为政治的筹码以谋求我国的帮助,这又让人如何舒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