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1885之後《大清廿三省與地全圖》貴州部分

抗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的11所軍校先後遷至貴州各地辦學。地瘠民貧的貴州節衣縮食,傾其所有,為國家培植楨幹之才、為民族蓄養浩然之氣、為反攻鋪築勝利之基,真可謂堅苦卓絕,厥功至偉!不可不銘之於青史!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安順中央陸軍軍醫學校,前身是1902年創辦於天津的北洋軍醫學堂,辛亥革命後易名陸軍軍醫學校,1917年遷北京,1933年再遷南京,隸屬於國民政府軍政部,改稱中央陸軍軍醫學校,並設廣州分校。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抗戰期間,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南京本校遷往廣州並與廣州分校合併。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獸醫學校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由南京遷往輾轉內遷貴州安順北兵營,設校總部於崇真寺。

該校遷安順時已屬完善的5年制本科大學。有本科生8個班,均為面向全國招考的高中畢業生。其中南京本校5個班,廣州分校3個班,分別上課,集中管理。專科班招收初中畢業生,進修班招收各部隊軍醫或醫務管理人員。設有附屬醫院,地處安順縣學宮和軒轅宮,既服務於教學科研,又為當地軍民療傷治病。遷校途中,學校人員不論官階,不分文野,除傷病員外一律步行,省下交通工具用於搬運教具、設備和藥品。從桂林至安順,兩輛美式大卡車來來回回奔跑了3個多月,物品之多,堆積如山。連供解剖所用屍體也拉來13具(經處理用鐵皮包箱),顯微鏡每名學生一臺,物資無一損失,可見校方謀事之細,學校家底之厚。軍醫學校領導為:校長蔣介石,教育長張健中將,教務長於少卿少將,總務長楊治白上校,系貴州人。特別黨部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是張豐胄少將。學生以廣東、湖南、山東籍學生居多,貴州籍學生較少。每生每年發棉衣1套,單衣2套,皮鞋1雙。初至安順每人每月6元錢伙食標準吃很頗好,常有肉吃,後隨貨幣貶值,生活越來越差,"吃菜像搶一樣,很久打一次牙祭也僅有一點豬頭肉。"為節省開支,蔬菜均由學生輪流上街購買。學生畢業授予陸軍中尉軍銜,畢業證書蓋軍政部大印及和軍政部長何應欽、校長蔣中正名章。畢業成績前5名者留校,前3名者獲贈"中正劍"一把。1941年,校特別黨部要求全校師生填表集體加入國民黨,曾遭部分師生抵制。校方對參與抵制的教師無可奈何,但對學生則以開除學籍相威脅,第29期一名學生因此被開除。軍醫學校在安順7載,蔣介石從未蒞臨。教育部長陳立夫、軍政部長何應欽、軍訓部長白崇禧等曾來校視察。因學校直屬中央,辦學經費無虞,故吸引了全國不少著名專家到校任教、任職,其中不少是留學德、英、美、日的博士。如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病毒學家李振翩、血液病專家楊濟時、邱倬等。有意思的是,學校在給安順民眾送來文化、科學和健康的同時,也送來了"恐懼"。校方為教學和研究須做人體骨架標本,出於消毒和便於脫離考慮,須將人屍蒸熟處理。消息傳到社會上,引起恐慌和誤解,市民夜間多憚於靠近軍醫學校。更有甚者,不少成年人故意發"清蒸活人"之語驚駭頑劣小孩。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抗戰14年,陸軍軍醫學校於安順畢業了6屆學生,日後多成為著名醫學專家。1946年軍醫學校從安順遷往上海江灣,改名國防醫學院,1948年遷往臺灣。1949年11月18日,安順解放,該校改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獸醫學校,校內設招收高中畢業生的大學部;招收初中畢業生的專修部,專修部還可繼續就讀深造班;此外還有高級研究班,招收正科畢業的部隊獸醫,相當於今天的研究生院。該校憑藉藏書萬餘、教職員工2500名,成為當時我軍教師最多、圖書器材儀器設備最全、教學水平最高的獸醫學校。

1951年,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該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獸醫學校,於1952年1月遷往長春,以絕對教學實力優勢與其它獸醫學校合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而從解放前的全國獸醫人才培養情況來看,解放軍獸醫大學主體前身的陸軍獸醫學校,教育出全國1/3高級獸醫人才,是中國獸醫高校中的絕對領導者。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民國版:陸軍獸醫學校馬解剖圖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民國時期陸軍獸醫學校教材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因抗日戰爭爆發,中國陸軍獸醫學校遷至安順。該校師生於1949年末起義,學校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獸醫學校,1952年遷至東北吉林省長春市。也就是說"獸醫學校"於崇真寺(玉皇閣)辦學時間長達13年之久,而這13年中,安順城鄉的善男信女每年的佛道節日照樣到這裡來燒香朝拜。因為獸醫學校於此,有聰明的乞討者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事先以麵食或白泥捏了豬牛之類動物,每逢廟會時拿到這裡,除禱祝施者平安富貴之外,還以送泥(面)豬牛給人家,保佑其家中豬牛平安,理由是這裡除了有神靈,還有獸醫學校。久而久之,這裡就有了個"豬兒廟"的名稱了。或者說這個名稱就是渾名。

安順民俗——安順人間煙火綿延合唱。夏日,這個城市的百姓在過關二爺的磨刀節,假如下雨,就不叫雨而叫關二爺的磨刀水。正月十九,這是豬兒爺的節日,在農業文明空氣中成長的臣民要敬一位菩薩,名字叫豬兒爺。豬兒爺廟建在安順市中心區,現在的街名叫縣府路,以前叫過玉皇閣、崇真觀,還叫過府門口。無論地名改為什麼,作為百姓心中信仰的一份存在都是安順珍貴的民俗風景。這一天,要拜豬兒爺,然後牽著可以繁衍幸福生活的豬回家是百姓相信並傳承的吉祥。這樣的信仰在貴州不多,這樣的信仰在廢墟上延續在市區是唯一,因此,正月十九,豬兒爺的故事成為很多人回味農業文明的民俗故事。

安順豬兒爺廟(崇真寺)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