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不列顛,學英文的人夢幻的地方(圖)


印象不列顛,學英文的人夢幻的地方(圖)


作為學英語的中國人,我對英國還是情有獨鍾。去年10月我隨國家民委代表團第三次踏上了英倫三島。從倫敦到愛丁堡我徹底領略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獨特風光和人文歷史。現將有關感受記錄如下,僅供讀者欣賞。

一、英國為世界貢獻了什麼?

首先,不列顛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列顛最早的居民是一批遊牧民,他們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公元前3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的部落已從歐洲橫渡海峽來到不列顛。這些部落以農耕為生,飼養家畜,種植作物。這些部落留下的最驚人的紀念碑是圍有土牆的圓形石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於公元前2000年之前的威爾特郡的巨石陣(Stonehenge)。雖無從知曉巨石陣建造的確切年代,但它們肯定具有宗教和政治意義。

凱爾特人最初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到達不列顛島的,後來又不斷地遷入,直到羅馬人抵達,凱爾特人可能來自東歐和中歐,他們之所以能在不列顛島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能夠製造鐵器,故而武器精良,總的看來,凱爾特人的生活、生產技術都是較為先進。凱爾特部落是蘇格蘭高地人,愛爾蘭和威爾士人的祖先,凱爾特語也是威爾士語和蓋爾語言生活的基礎。

英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源於羅馬人的入侵。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愷撒第一次橫渡英吉利海峽到達不列顛,但他遇到當地人的頑強抵抗和惡劣天氣返回高盧。直到大約一個世紀後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才率軍侵佔了不列顛。羅馬人統治不列顛達400年之久。後來北方少數民族打到了羅馬城下,在不列顛羅馬人不斷遭到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的襲擊,在不列顛東海岸,羅馬人需要建立新的軍事防線抵禦從歐洲入侵的日耳曼民族的撒克遜部落,內外交困,羅馬人被迫撤出不列顛。

新一輪入侵者來自中歐。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逐漸把當地的凱爾特人向西趕到威爾士,向北趕到蘇格蘭。撒克遜人建立了東撒克斯南撒克斯和西撒克斯王國,這些王國覆蓋了今英格蘭西部諸郡的大部分地區,朱特人的活動區域限於肯特,盎格魯人則在東英吉利、麥西亞(包括英吉利中部地區和威爾士邊界)以及諾森伯蘭(與英格蘭交界)定居下來。

接下來的四個世紀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的戰爭。雖然盎格魯——撒克遜人性情彪悍,經常吵架,但他們為英格蘭成為國家奠定了基礎。盎格魯——撒克遜人設定了郡制,設計了窄條三田的農耕系統,這種系統一直沿用至18世紀農業革命為止。盎格魯——撒克遜人還建立采邑制,采邑的領主負責徵稅,組織當地軍隊。他們還創建了議會,負責向國王提出建議,這便是至今仍然沿用的樞密院的基礎。

以上就是現代不列顛形成的過程。後來的歷史在很多教科書裡都有記載了,其中比較有代表的事件,如大憲章、百年戰爭、黑死病和人頭稅、玫瑰戰爭,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英國的海上霸權等等。英國是資本主義革命的發起國,1770年英格蘭發明家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車並進行了改進,蒸汽才成為有效動力來源,它成為火車、輪船和工廠機器的動力,使後來的許多發展成為可能,為全世界的工業革命做出了巨大的基礎性貢獻。

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裡寫成的。以前馬克思坐的位子還有一塊小牌子,後來遊客多了(主要是中國遊客)吵雜聲很大,影響了其他讀者,管理員就把這塊牌子拿掉了,以後就沒有遊客來了。這次我們去倫敦導遊還是帶我們找到了這個位置,我看它很普通和別的椅子沒什麼區別,但還是留了影。

倫敦的景點很多要全部參觀完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撿重點的景點參觀,也聽了不少花絮趣聞。

白金漢宮原來是白金漢公爵的宅邸,1762年被當時英國皇帝喬治三世看上了,就想把它買過來。但白金漢公爵不願意賣,即使是國王要買也不買賬。沒辦法喬治三世只好發動身邊的大臣去遊說白金漢公爵。經過這一番周折,公爵同意把自己的住宅賣給國王,成交價是2.8萬英鎊。這裡現在成了王室的住宅,也是王室的象徵,其中最有意義的節目是換崗儀式,可惜我們沒有趕上。

唐寧街10號蜚聲海外,來到實地一看不足100米的一條小街。據說原來住在唐寧街10號的不是首相而是財長。因為最早沒有首相一職排在第一位的是財長,所以財長住10號。後來設立了首相一職,財長搬到了唐寧街11號,10號就留給了首相,成為現在的首相府。這裡現在壁壘森嚴,警衛人員很多如臨大敵,這同反恐的世界大氣候也有關。

大本鐘裝在國會大廈,1858年鑄成。其直徑長8米,所以是不符其實的巨鍾。但為什麼叫大本鐘呢?原來設計該鐘的人叫本.傑明,本.傑明本身就是個大個子,高一米九幾,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大本鐘。

英國的議會制度對世界文明也是一個貢獻,現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還有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採用這種制度。議會制度主要特點是牽制國家或政府首腦,削弱其特權,同時通過議會辯論發揚民主可以找出最科學、最理想的解決方案,而避免政府的決策失誤。當然這個制度也是隨著英國對海外的入侵而強行推廣的,未必適合每個國家。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政治體制,主要還是看這個國家的歷史和國情,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我國就實行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也符合中國國情。

英國對世界文明還有一個重大貢獻就是英語。現在約有1/3的人說英語,有1/3的國家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在各種國際組織裡英語都是主要工作語言之一,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英語也是工作語言。全世界雖然沒確定共用語言,但英語已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成為首要的國際語言。所以學習英語還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參觀溫莎城堡時,我發現它離機場很近,平均每分鐘就有一架飛機飛過噪音很大。我問導遊皇室沒有意見嗎?因為溫莎城堡是僅存的仍然在使用的皇室城堡。導遊說,有人曾提議把機場搬走,徵求皇室意見。皇室說飛機場是公眾權利,比皇權要大,所以還是皇權服從於公權吧。這就形成了現在的機場噪音影響溫莎城堡的局面。


印象不列顛,學英文的人夢幻的地方(圖)


二.人人都說威爾士是一個國家

這次訪問英國雖然沒有去威爾士,但在英國外交部會見了威爾士語言理事會會長蓋爾.瓊斯先生。經他介紹我們對威爾士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威爾士是不列顛三個組成部分中最小的一個,位於英格蘭西部邊陲,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擁有屬於自己語言的地區。現在人口300萬,只有21%的人使用該語言。瓊斯先生一直把威爾士當作一個雙語國家,但“國家”這個詞只是一個習慣用法不含政治概念。比如世界盃足球賽,每個國家只能派一個隊參加,而英國卻可以派英格蘭隊、蘇格蘭隊和威爾士隊三個隊參加,這可能是因為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明者而享有這個特權。

威爾士有兩種官方語言:威爾士語和英語。自1973年以來威爾士各沿途標誌都用威爾士語和英語寫成,使外來者感到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雖然它還是不列顛的一部分,但其文化迥然不同。威爾士語同英語截然不同,威爾士語屬於凱爾特語族,而英語則屬於西日耳曼語族。

12世紀——13世紀,在諾羅底人入侵以前,威爾士是一個鬆散的獨立諸侯國的聯合體,講著同一種語言。所有的諸侯國都講威爾士語。當時威爾士語在不列顛廣闊的土地上使用著,包括北英格蘭和南蘇格蘭地區。

1284年,威爾士被諾曼底人完全征服,威爾士的領土被限制在現有的範圍裡。直到250年以後,威爾士人才正式和英格蘭合併。1536年到1542年出臺了《統一法》(Acts of Union),從法律上把威爾士合併到英格蘭,同時規定在威爾士,英語為法庭和政府的唯一語言,而在當時90%的威爾士人只能講威爾士語。1563年又通過了《議會法》,規定把聖經和其他宗教書籍翻譯成威爾士語,因為在當時,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宗教都由國家嚴密控制著。這個做法挽救了威爾士語,因為威爾士語在威爾士成為宗教的正式用語。

20世紀40年代,威爾士語在行政部門使用的障礙被清除了。1942年的《威爾士法庭法》,允許在法庭上有限的使用威爾士語。1944年的《教育法》,允許在威爾士建立威爾士語的媒體學校。

1967年頒佈的第一部《威爾士語言法》徹底取消了威爾士語在法庭上使用中所受限制,允許政府部長規定威爾士的官方文件同英語的官方文件同樣有效。

1988年兩個著名的威爾士政治家分別向參眾兩院提交了《威爾士語言法》投案。雖然沒有通過,但促成政府成立了威爾士語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專門諮詢威爾士語言發展的問題。

1993年在理事會的敦促下,通過了第二部《威爾士語言法》這就在法律框架內,使威爾士語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該法還敦促成立了威爾士語言理事會。理事會開展了系列活動來發展威爾士語。

1982年,威爾士語電視頻道S4C開始播出。它是根據1980年和1981年的《廣播法》而成立的。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包括威爾士語成為全威爾士學校的主要課程。現在在威爾士凡16歲以上的學生在學校裡都學威爾士語。

1998年通過了《威爾士政府法》,這是自《統一法》後,英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憲法法案。1999年威爾士有了自己的議會,叫做威爾士全國大會,同時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根據該法,英語和威爾士語同為“大會”的正式語言,同時也成為政府行政管理的正式語言。從此,威爾士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雙語國家。在大會期間,與會者可以自由使用英語或威爾士語提問並回答,這樣意味著公共事件的處理上可以同時使用威爾士語和英語。此外在社區和私人企業裡也大量推廣威爾士語的使用。威爾士語言理事會還有一個發展威爾士語的戰略計劃。其目標:1.增加說威爾士語的人口;2.提供使用這種語言的機會;3.改變語言使用的習慣,鼓勵人們利用所提供的一切機會講威爾士語;4.力爭把威爾士語作為一種社區語言。

瓊斯先生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談話結束時,我就請他說一句威爾士語。聽上去像朗誦詩歌,很好聽。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去威爾士親身領略它的文化。


印象不列顛,學英文的人夢幻的地方(圖)


三.莎士比亞卻有其人嗎?

從伯明翰向北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到了莎士比亞的故居——斯特拉福小鎮。這裡有莎士比亞皇家劇院,專門演莎翁的戲劇,還有莎士比亞的故居,它是一座二層小樓的老式建築。中央展示廳是莎士比亞的生平,牆壁上有3個盤子,代表莎翁的3個劇本。在莎士比亞出生的房間裡,有一個“輪床”的複製品,需要的時候孩子、僕人或是朋友可以把一個小床從大床底下拉出來。

莎士比亞是英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生於1564年,父親曾經作過鎮長。莎士比亞曾在當代文法學院學過拉丁文和古代歷史、哲學、詩歌、邏輯、修飾等。13、14歲時輟學幫助父親料理生意。1582年同鄰鄉自耕農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

從1585年至1592年期間他的生活經歷不詳,最流行的傳說是他偷了附近貴族鄉紳托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倫敦。從他離開家鄉到1592年這段時期,傳說他曾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股東。他開始寫劇本多半是改變舊劇或同其他劇作家合作,稍後才獨立創作。在以後的22、23年間共寫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成績菲然。

19世紀中葉有些學者鑑於莎劇反映的知識面之廣(涉及法律、歷史、地理、政治、宮廷貴族的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面)文學成就之高,認為無論他的出身還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寫出這些作品。現在在中國也有人認為莎士比亞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創作班子,甚至認為莎士比亞僱傭了許多搶手等等。因為在中國就是最著名的劇作家也不過只有一、兩部最著明的劇本,而莎士比亞一個人竟能寫出37個劇本,而大多數都是傳世名著,久演不衰?莎士比亞確實是頗有天賦的,他的劇本是由他的劇團的兩位演員收集的,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森還為此全集寫了獻詞。僅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莎士比亞的才能是存在的,作為劇作家,莎士比亞不斷向生活學習,向前人學習,向歷史學習。同時,莎士比亞當過演員,熟悉舞臺劇的一切設施,他的劇本對話都是十四行詩,非常的優美,而且充滿哲理。他在《哈姆雷特》一劇中,還專門對演員的表演藝術作了深刻的闡述。

莎士比亞一生的最後3、4年在家鄉度過。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於鎮上的“三.一”教堂。

在離開莎士比亞故居的時候,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毫無疑問,莎士比亞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巨匠。他為世界戲劇界做出了無以倫比的巨大貢獻。這和他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也得益於他生活在一個寬鬆的時代。人常說藝多不壓身,多才多藝是絕對大有益處的。

四.在蘇格蘭喝威士忌

從莎士比亞故居繼續往北走約1個小時後,就來到了蘇格蘭境內。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公路。為了保護環境蘇格蘭境內沒有高速公路,全是簡樸的雙向公路。公路兩旁綠油油的草地,草地上是肥肥的綿羊,景色頗為壯觀。

走了沒多久就來到了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愛丁堡是由於愛丁堡城堡而得名的,它在6世紀成為皇室堡壘,1093年瑪格麗特女王逝於此地,愛丁堡城堡自此成為重要的皇室住所和國家行政中心,延續至中古世紀一直是英國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紀初荷里路德宮落成,取代了愛丁堡城堡成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過愛丁堡城堡依然是蘇格蘭的重要象徵。我們參觀愛丁堡城堡的時候,正好碰到蘇格蘭的旅遊部長,這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主動和我們打招呼,問我們願不願意和她一起參觀城堡,同時徵求我們作為遊客的意見。我們因趕時間只好婉言謝絕了。她非常友好的笑了笑說:“沒關係,你們盡情地參觀。”

正在這時我們剛好碰到一群遊客,導遊見一位蘇格蘭男士穿著方格裙。我由此想到世界上男人穿裙子的民族不多見,蘇格蘭人就是典型的男人穿裙子的民族。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飾。這種從腰間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文化的標誌。

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裝表示他們對英格蘭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蘇格蘭的裝束為標準,違背者將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年的鬥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子的權力。

到了蘇格蘭,不喝威士忌是說不過去的。吃晚飯的時候,我特意點了威士忌酒,沒想到侍者問什麼味道的威士忌?我知道蘇格蘭威士忌最好的威士忌,沒想到還分得那麼細,只好點其中的一種。端上來後一嘗,果然味道不錯。威士忌酒被蘇格蘭人認為是生命之水也是極品男人的必備品。蘇格蘭威士忌只有在蘇格蘭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才能產生,其生產過程需要五個步驟,非常複雜。

我們一邊品著威士忌,一邊聊著蘇格蘭民族和蘇格蘭文化。導遊講了蘇格蘭歷史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占卜家”托馬斯的故事。蘇格蘭人把這位歷史人物尊稱為“真理托馬斯”這是因為他曾經對蘇格蘭的歷史進程做出過非常準確的預言——蘇格蘭王亞歷山大三世的時期、羅伯特王子在位爭奪中勝出、蘇格蘭軍隊在佛洛登戰役中的失敗等,最神奇的是,生活在13世紀的托馬斯竟然還“預知”1603年英倫的統一!關於他的“超能力”,沒有任何考證和正史記載,唯一的解釋是民間的一個如童話般的傳說。

托馬斯出生在一個叫做“里爾蒙特”的地方,他的家鄉現在是蘇格蘭的貝里克郡。在他所居住的小鎮附近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林中鳥語花香,清澈的河流從旁邊潺潺流過。年輕時的托馬斯喜歡在這片樹林中獨行,並對林中的一顆闊葉樹“情有獨鍾”午後時分,他常常在那顆樹下美美的睡上一覺。有一天,一位美麗的姑娘也來到了這片樹林,她身著青色的綢緞霓裳,騎著白色的駿馬,馬鬃上掛滿了銀玲。姑娘與托馬斯不期而遇,他倆一見鍾情。當天,托馬斯就坐上了姑娘的駿馬,與之一同雙宿雙飛。

其實那位美麗的姑娘是一位仙女,她住在離樹林不遠的仙境中。托馬斯隨著仙女來到位於埃爾頓山丘深處的仙境,從此開始了他成仙的歷程——在那裡,他不僅過著和仙女一樣舒適逍遙的生活,還從仙女那裡學到了很多“仙術“逐漸培養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仙境畢竟不是凡人能久留的地方,仙女最後不得不把托馬斯送回人間。臨別前,仙女給了他一個神奇的蘋果,並告訴他:“吃下蘋果後,你就會永遠不會說謊。”這就是蘇格蘭流傳至今的美麗故事。

晚上回到酒店,頭昏沉沉的回味著蘇格蘭威士忌的餘香,想著那美麗的傳說,我甜甜的進入了夢鄉……

短短的不列顛之旅就快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印象則是源遠流長。


印象不列顛,學英文的人夢幻的地方(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