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偷手錶的學生》中,老師的做法體現的做人三境界


看見這樣一則故事:

|


一位中年男士認出自己的小學教師,上前相認時,小學老師聲稱認不出他了。


他說道:“老師您再想想,我是當年在教室裡偷了同學手錶的那位學生。”


老師還是搖了搖頭:“我真認不出你。”


學生有點不相信:“當時您叫全班同學蒙上眼睛面向牆壁站著,然後您一個個搜查我們的口袋。


當您從我口袋裡搜出手錶時,我想我一定會受到您的譴責和處罰,一定會遭到班上同學的鄙視,也將在我人生中烙下不可磨滅的恥辱和創傷。


但您把手錶還給物主後,就叫我們坐回原位繼續上課。一直到我畢業離開學校那一天,偷手錶的事從來沒有被提過或者被傳過。


老師,現在您應該記起我了吧。”


老師微微笑了笑:“我怎麼會認得你呢?為了同學之間能保持良好關係,為了不影響我對班上同學的影響,當時我也蒙上自己眼睛來搜查學生的口袋。”


淺析《偷手錶的學生》中,老師的做法體現的做人三境界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為人處世的三個境界。


01 辦事給人留情面,不輕易發怒讓人難堪


朱自清曾在《我所見的葉聖陶》一文中講述過自己與葉聖陶的一段往事:


葉聖陶有一個習慣,寫作從不留底稿,故而總是特意收集發表有自己作品的期刊,然後保存起來。


與朱自清相熟之後,葉聖陶特地將收集的《晨報》副刊捎給他看,被朱自清隨手放在一個書架上,弄丟了。


兩人同時發現這件事時,朱自清因為了解葉聖陶的習慣,一時自責不已。


如同故事中的老師沒有因為發生了盜竊事情就發怒,大張旗鼓地教訓學生不要偷東西,將學生置於難堪的境地一樣,葉聖陶只是略露惋惜的神色,隨即說道:“由他去末哉!”從此再不提此事。


朱自清回憶至此,說道:“他(葉聖陶)是一個極和易的人,且這種和易出於天性,並非閱歷世故,矯揉造作而成。”


淺析《偷手錶的學生》中,老師的做法體現的做人三境界


很多時候,看見別人的失誤或者錯誤,有些人會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對這些人進行言語攻擊。


殊不知,這樣做,雖然是為了讓犯錯者不再重蹈覆轍,卻也在他們心中插進去了一根刺,讓他們羞憤難當。不堪受辱者,鑄成大錯也是有的。


就像《紅樓夢》中,王夫人的貼身丫鬟金釧兒因與寶玉多玩笑了幾句,被王夫人當眾打了一巴掌,聲稱:“好好的爺們,都叫你教壞了。”隨後攆出府去。


不想,金釧兒忍不下這口氣,回家後沒幾天就投了井。


真正有修養的人,明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遇事會控制自己的脾性,給人轉身的臺階,保全對方的體面,不讓對方難堪。


0 2 不以偏見待人


2000年11月,法國里昂舉行了一次室內田徑賽事。當時,6名選手進入60米欄決賽,劉翔在第5跑道。


在比賽的過程中,第6跑道的美國選手在跨第二道欄杆時摔跤,而第三個跑到終點的劉翔卻被判為沒有成績。


原來,自田徑運動比賽舉辦以來,沒有一箇中國人能夠站在國際舞臺上。全世界的人幾乎都相信一個言論:中國人的體質不適合短跑。


帶著這種偏見,比賽的裁判看見有人摔跤時,頭腦條件反射的就是,美國人不會摔跤,要摔肯定是中國人摔。最終,連核實的想法都沒有,裁判就直接發佈了成績。


雖說事後劉翔和教練一起申訴,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榮譽。可裁判的偏見既讓他自己成為笑話,也讓觀眾質疑其專業性,更是傷害了參賽者的心。


淺析《偷手錶的學生》中,老師的做法體現的做人三境界


由此可見,偏見真是害人匪淺。


相較而言,故事中的老師明白,一旦周圍的同學和自己對偷盜者有了一個小偷的影響後,即便這個孩子改過自新,也可能會長期遭受偏見的對待,所以,他才讓所有學生和自己都蒙上了眼睛。


因為,正如有人說過:偏見是一種無根無據、飄忽不定的觀念。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看法和世界觀,而這一切說不定就會帶有偏見。


有見識的人明白,沒有看見,也就無所謂偏見,給犯錯者一個容身的空間,不僅是對對方的慈悲,也是一場自我修行的歷練。


03 無“為”勝有“為”


故事中的老師,除了讓學生矇眼靠牆站,找出手錶後將手錶物歸原主,從始至終都沒有多說一句關於偷手錶的話,而學生卻深受教誨,終生不忘。


這種對事件看似不怎麼處理的“無為”之道,更勝於比起在班級裡一個個問詢誰偷了手錶,如何處罰偷手錶的人等等看似“有為”的做法。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有提過母親與兩個嫂子的相處之道。


胡適的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是後母當家,大嫂無能又不懂事,二嫂能幹卻氣量狹窄。


因為胡適母親和氣,兩個嫂子與胡適母親鬧脾氣時,也不敢公然相打相罵,只是甩臉子或者打罵孩子,指桑罵槐。


每到此時,胡適的母親只裝著沒聽見,或者到左鄰家閒談,或者到後鄰家小坐。


忍到十天半個月,實在忍不住了,就在某一天早晨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也不罵誰,只哭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照顧她。


先是小聲哭,然後哭聲漸漸變大,胡適也勸不住。


每到此時,跟母親鬧脾氣的嫂子就會端一碗熱茶來,請母親喝茶,勸母親止悲。母親接過茶,那位嫂子站一小會兒才退出去,兩人都沒有說多餘的話,也不提這十天半個月的氣臉,卻彼此心照不宣。自此,能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日子。


淺析《偷手錶的學生》中,老師的做法體現的做人三境界


老子《道德經》中有云:為無為,則無不治。講究做人做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


不管是故事中的老師,還是胡適的母親,都明白,教導或者爭論可能解決事情,卻也可能激化矛盾。


與其靠言語上的“有為”,倒不如做一些看似“無為”的事情,不正面針對和處理已發生的事情,用最平淡的方式處理,讓時間來淡化事情的焦點,用“無為”來對待難以解決的現狀,處理事情或者矛盾,不失為智慧的做法。


0 4 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是一門學問。


但這門學問的宗旨卻在於:用適當的方式,既不傷害雙方體面,又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還能圓滿解決問題,方是上上之策。


人海茫茫中,能夠相識已是一種緣分。


如若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遇到事情時,願我們能夠相互體諒,諒解彼此的不易,包涵各自的缺點,寬恕對方的過錯。


用最高智慧,得饒人處且饒人,渡人渡己。


作者:銅豌豆。希望指尖開花,渡人渡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