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

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599人,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國16人,兩宋118人,遼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張獻忠大西國1人,太平天國3人。

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歷代狀元是時代的佼佼者,有些通過個人的努力改變了國家,影響了時代,亦或是在學術上頗有造詣,最終名垂青史。著名的狀元有:

1、文天祥:.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2、張謇:對國家經濟貢獻最大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3、王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其詩歌藝術被贊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崇為“南宋繪畫之祖”,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則稱“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王維)始”。

4、楊慎: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

5、郭子儀: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的。他力挽狂瀾,平定了“安史之亂”,居功至偉,皇帝贊其“再造唐王朝”。

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自古以來,有些地區崇文重教,文化昌盛。現在結合歷代狀元和進士的籍貫,給大家羅列一下:

一、江蘇蘇州: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被譽為:狀元之鄉,院士之鄉,科技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僅明清兩代蘇州進士792名。蘇州府知名進士有范仲淹、范成大、錢謙益、瞿式耜(明末民族英雄)、翁同龢。

二、浙江杭州:文化僅次於蘇州的地方,但進士數量不會少於蘇州。明清進士1034名,宋代由於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杭州進士數量肯定最多。杭州知名進士有沈括、于謙、袁枚、龔自珍。

三、江蘇常州:據說古代人才數量排名中國第四。從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文科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以上數字不包括常州的屬縣。

四、福建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五、浙江紹興:據歷代府、縣誌書《選舉》進士名錄輯錄,僅紹興市區及紹興縣就有1216名,其中狀元11名,榜眼7名,探花5名。紹興進士名人:賀知章、陸游、蔡元培。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祖籍就是紹興的,紹興自古出師爺。

六、江西吉安:歷代進士約3000名。吉安進士名人有歐陽修(省元,即會元)、文天祥、楊萬里、解縉。曾經的江西鼎盛時期我可以用一段話來概括:魚米陶瓷之鄉,一朝三內閣,朝士半江西,八方皆通贛。

七、浙江寧波: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名,其中明清鄞縣進士693名,餘姚436名。餘姚人,大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進士出身,其父王華為明成華十七年(1481)狀元。曾經顯赫一時的四明史氏,”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就是發源於寧波的。

八、福建莆田: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著名的北宋三蔡:蔡京、蔡襄、蔡卞就是莆田仙遊人。

九、福建泉州: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進士1299名。

十、安徽徽州:2000名左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美譽。據光緒歙縣進士許承堯《歙事閒譚》,僅清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年的248年間,歙縣本籍、寄籍進士就有290多名。徽州歷史厚重、文風昌盛,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當時的教育辦學。


中國曆代狀元和才子分佈(排名前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