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2017年,一部反映2013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電影《恐襲波士頓》(Patriots Day,又譯愛國者日)在全球上映。該片由彼得·博格(Peter Berg)導演,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主演,通過警方、恐怖分子、受害者以及普通市民等多條線索還原了這起恐怖襲擊的始末原由。片中表現的波士頓警察形象十分完美,他們認真負責、恪盡職守、英勇無畏並且對受害者抱以極大的同情和尊重;時不時與警察為難的聯邦調查局探員也專業性十足,其行動迅速、手段高明,無論是利用高科技還是洞察人心,其表現都值得稱道;遭遇不幸的波士頓人民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自願留在家中協助警方調查,讓恐怖分子無所遁形(相比眼下美國對抗疫情的表現,不得不說他們面對恐怖襲擊更有經驗)。影片中無論是群體還是個人,在應對這次恐怖襲擊時都展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忱和奉獻精神,導演的調度與演員的發揮也讓這種美國愛國主義的主旋律表現得煽情而不做作。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從影迷的評價來看,豆瓣8.1分,IMDb7.4分,爛番茄80%,都顯示出不錯的口碑。然而,讓人費解的是,這樣一部質量上乘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其本土的票房僅有3100萬美元,相比45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可以說是票房慘敗。2017年整個一月份的美國電影票房都不是很高,看來選好檔期真是全世界電影發行者的難題。本片也曾在中國大陸上映,在同檔期前有《雷神3》後有《正義聯盟》的兩大漫畫公司聯合絞殺下,以及盜版資源早已出現在網絡的不利局面下,頑強拿到了2100萬人民幣的票房。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也是中國電影中愛國主義題材大爆的一年,還記得這一年的票房冠軍吧?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同樣是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票房天壤之別。

本片的導演彼得·博格和主演馬克·沃爾伯格是一對銀幕老搭檔,曾共同合作過《孤獨的倖存者》(Lone Survivor)、《深海浩劫》(Deepwater Horizon)、《22英里》(Mile 22)以及《斯賓塞的機密任務》(Spenser Confidential)等片。彼導比較擅長男性觀眾喜聞樂見的戰爭、體育、罪案等題材類型,對美國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的掌握也十分嫻熟,除上述幾部之外,那部被軍迷嚴重吐槽的二戰軍艦轟殺外星飛船的《超級戰艦》(Battleship)也是他的手筆。彼導出生於紐約的一箇中產家庭,讀書時沒有選擇父母期望的法律、金融等行業,而是報考了明尼蘇達馬卡萊斯特學院學習戲劇,畢業後一頭扎進好萊塢,從片場小工和龍套演員做起,開始自己的電影夢。彼導一開始的機會並不多,蹉跎了幾年後得到了在《借刀殺人》(Collateral)飾演一個配角的機會,從此才進入人們的視線。隨後,彼導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開始嘗試導演與編劇,並真正打開自己的成功之路。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彼導在《借刀殺人》中扮演警察

與彼導不同,主演馬克·沃爾伯格出身于波士頓的貧民區。自幼混跡街頭的沃爾伯格年輕時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還曾幾次蹲進班房,他在本片中飾演一名虛構的警察角色,集中代表著波士頓警方在偵破恐怖襲擊案中的整體表現,也是對自己青少年時期叛逆的一種救贖。沃爾伯格在戲路方面與彼導很對胃口,經常出演一些體育明星、耿直藍領、忠誠軍人和暴躁警察,還憑藉《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的提名。如果說湯姆·漢克斯是美國主旋律演員中理智儒雅的代表,沃爾伯格就是暴躁直率的先鋒。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沃爾伯格出道時也是個小鮮肉,另外有人說這張看起來很像陳冠希。

說起來,沃爾伯格與本片所表現的主題還頗有淵源,除了他是土生土長的波士頓人之外,在2001年,他還曾差點成為“9·11”事件的受害者。當年他要原本要坐上撞向世貿大廈的那架飛機,但在朋友的邀請下修改了行程,戲劇性地躲過一劫。所以,當老搭檔彼導拿著劇本找到他時,他欣然應允,希望能用電影來告訴世人,自己的家鄉是如何應對那場恐怖襲擊的。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沃爾伯格與彼導在拍攝《22英里》時的合影

波士頓國際馬拉松歷史悠久,創立於1897年,在每年的愛國者日(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舉辦,是全世界最負盛名的賽事之一,每年都吸引數萬名選手參加,數十萬名觀眾沿途觀看。2013年4月15日,賽事如期舉行,但在14:30分左右,兩枚自製炸彈在終點附近人群密集的觀眾區爆炸,造成3人死亡(兩名女性和一名兒童),數百人受傷。警方通過監控錄像鎖定了一對來自俄羅斯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兄弟,在對他們進行搜捕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又製造了一次爆炸案(沒有造成傷亡),殺死一名校警並奪走其配槍,隨後劫持一輛轎車準備前往紐約事實下一個恐怖襲擊。在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政府、聯邦調查局、波士頓警察局以及全市市民的通力合作之下,兩名恐怖分子被迅速圍捕,其中哥哥塔梅爾蘭·察爾納耶夫在與警方交火時受傷倒地,弟弟焦哈爾·察爾納耶夫駕車逃跑時不慎碾壓了哥哥,造成其死亡,自己也隨後被捕。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察爾納耶夫兄弟

影片通過警方(包括FBI)、恐怖分子和包括受害者在內的其他市民等三條線索來講述整個故事。儘管線索和人物眾多,但彼導對電影敘事和節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既突出了緊張、恐怖的氛圍,又沒有因線索較多而導致雜亂無序或缺乏重點。在警方和FBI的視角下,恐怖襲擊發生後,他們面臨著一個從充滿血腥、混亂和恐怖的現場中尋找蛛絲馬跡的局面。警方和FBI高效有序的工作給案件偵破創造了必要條件,沃爾伯格飾演的警官則因為對社區的熟悉從而迅速推測出了嫌疑人的行動軌跡,並最終通過監控視頻找到了他們。在嫌疑人出逃並襲警奪槍後,警方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偵探懸疑片一下子變成了動作槍戰片。在一場激烈的交火後,兩名恐怖分子一死一擒,沃爾伯格代表的執法者圓滿完成任務。此外,影片對警察群體的群像描繪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如恪盡職守卻慘遭殺害的校警,心思縝密且勇敢無畏的老警長,以及守護遇難兒童遺體、眼含熱淚敬禮送別的執勤警察,無不令人動容。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FBI的專業和警察的盡職在關鍵時刻體現了出來

影片中,在正邪兩方交鋒之餘,彼導對波士頓民眾的刻畫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緊迫性、使命感以及偉大意義。一對年輕夫妻同時被炸傷雙腿,他們的頑強求生和彼此關懷讓人欣慰;一名華裔青年即將迎來事業愛情雙豐收之際遭到恐怖分子挾持,他的勇敢反抗值得敬佩;時任州長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強行封城,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魄力(現在我們都知道在歐美國家封個城有多難)。當然這裡也有表現糟糕的,比如恐怖分子弟弟的室友同學,在發現線索後不去報警,卻宅在宿舍打遊戲,最終給自己惹上官司;福克斯新聞的記者不知從什麼渠道得到了內幕消息,打算提前公佈嫌疑人照片,打亂了FBI的偵破計劃。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現實中,受傷的夫妻被截去雙腿,但他們在第二年的波士頓馬拉松上以輪椅的方式參加了比賽。

作為反派,兩名恐怖分子也有著清晰的行動線索。現實中,他們是小時候隨母親來到美國的移民,儘管對美國夢有所憧憬,但他們的移民身份和宗教信仰使得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有些孤獨。哥哥曾在社交媒體中透露過,自己沒有朋友,後來受到極端主義視頻影響,開始走上恐怖襲擊的道路。影片裡,哥哥對自己的妻子、女兒和弟弟都表現出很強的控制慾,他甘願為了虛無的極端主義信仰而捨棄美麗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弟弟年僅18歲,在學校是一名很受歡迎的男孩,他的同學都不敢相信他是恐怖分子。警方沒有證據認定哥哥的妻子也參與了恐怖襲擊行動,但鑑於他們始終住在一起,而炸彈又是在家中製作的,警方有充足的理由懷疑妻子對他們的行動是默許且支持的。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美國媒體對妻子是否知情的猜測

最終,恐怖分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哥哥慘死街頭,弟弟在獄中煎熬地等待死刑判決,妻子也被剝奪撫養權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女兒。波士頓戰勝了這次恐怖襲擊,波士頓馬拉松也恢復舉辦,並增加對遇難者紀念的環節。本次襲擊中的三名遇難者,分別是8歲的本地男孩馬丁·理查德(Martin Richard)、29歲的餐廳經理克里斯特爾·坎貝爾(Krystle Campbell)和25歲的中國留學生呂令子。讓我們再次向他們表示哀悼,願他們安息。

恐襲波士頓——銀幕上的真實恐怖襲擊案(3)

R.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