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主要医学著作有哪些?

吉林有色风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留下了许多令世人至今仍叹为观止的成就。我本人就非常喜欢中医的一些知识,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留存的一些医学著作。

1.《难经》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战国时期秦越人,又号卢医,传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人们借用了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脉学之宗。因此,医学界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被世人尊为医祖。

2.《黄帝内经》

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医学之祖”“医之始祖”之称。

3.《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该书论述四诊疗法,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称为“万世宝典”,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4.《神农本草经》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5.《千金方》

孙思邈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6.《本草纲目》

由明代李时珍撰写,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我们后世子孙传承并发扬光大!


东篱居士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还会有未来吗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茅台酱香酒門人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小杨说天下


太多了。古代医学著作发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216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成书时期一向有争议。它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中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此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不久,由于战乱原著散失,后人分别搜集其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公元265-960年(晋-五代)

这一时期,有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最早进行此项工作的,为齐梁间的全元起,他注释《皇帝素问》八卷,书名《素问训解》。此书到南宋时失传。

隋唐时期,杨上善又将《内经》分类编纂和注解,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他历时十二年,于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脉经》作者王叔和,成书于魏晋。《内经》《难经》均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集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脉经》十卷。

《诸病源候论》于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疾病记载的广泛和详细,对病源的认识。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书中突出之点是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著。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孙思邈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却不拘泥。他很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少儿婴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包括有今天的内、外、骨、妇产、小儿、传染病、皮肤、五官、畜疾等科的证治。本书主要选辑东汉到唐的很多方书而成。临床各科编排较为合理,先论后方,次序井然。重视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疟疾等,所占篇幅较大,说明对传染病具有相当知识。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著,成书于256-282年,为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全书分12卷128篇。书中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重点介绍腧穴总数、厘定部位,详细介绍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把各种适应证按照临证需要排列出来。此书影响久远,其他一些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此书也较早传到国外。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内容,载金疮、痈疽、疮疖、疥癣及其他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140多个。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


苍岩吹雪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计18卷182篇。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诞生了我过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论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该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成书于晋代(成书于256-282年),由黄甫谧编著。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部分资料搜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前辈的分享表示感谢!


国韵


一、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医理论著作,共3卷,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本草纲目》,中国药学著作,52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肘後备急方》是一本医术,由西元四世纪前叶葛洪编著,可用于急诊或临床诊疗,记载了多种伤寒、疟疾、结核病、天花、麻疯等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状和治疗方法。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着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化了六年时间。刊行之 后,为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之普及本。今之温病学教材,取该书之说亦最多。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著作浩如烟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实践证明中医在对抗新冠病毒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新冠病毒轻症感染者的疗效是其他药物所无法比拟的。相信在这次疫情结束后,国家会投入更大的资源大力发展中医学,中医学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嘿丝朵瑞


这里列举一下中国历史上十大医学著作,都是影响深远的巨作。


1、中医始祖——《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大部分,它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同时也第一部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冠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等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它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它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2、最早的问答式医学著作——《难经》

《难经》原来名字是《黄帝八十一难经》,又叫《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传说是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与讨论,然后归纳成书,成为中国最早的问答式的医学著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的意思。全书共有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的所述主要以基础理论为主,同时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以及病证等方面的内容。


3、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大约起源于神农氏,经过代代口耳相传,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因此它非一时一人之作,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也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它成为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数千年来成为中药理论精髓。比如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视为是最权威的医书。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文字简练古朴,载药365种,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


4、“辩证论治”始祖——《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医圣”张仲景所作,成书大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也是后世业医者所必修的经典著作。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中医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和样的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创造性地确立了中医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还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被誉为辨证论治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后世被医家按法施用,其中不少已经过现代科学所证实。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颇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5、脉学始祖——《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是西晋太医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著,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

《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唐代的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模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编写完成后,陆续传到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后来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6、针灸学始祖——《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或《黄帝针灸甲乙经》。是西晋·皇甫谧撰,共有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

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非常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7、传染病学史著作——《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部书包含很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方剂方法,纪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比如:以“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根据此书: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并强调要生服其汁的记载,来进行青蒿素的分离研究,而产生出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

葛洪在书中描绘“虏疮”(即天花)、射工(血吸虫病)、沙虱(恙虫病)、马鼻疽、“猘犬所咬毒”(狂犬病)等多种传染病和治疗方略。其中对于“狂犬病”提出治疗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此法的宝贵之处在于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和“以毒攻毒”医学思想,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肘后备急方》的治疗思想,与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后世“正统”医家不不够重视。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含有的宝贵精华,在1000多年后还换发着它的魅力。


8、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今本存五卷,原书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经北齐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鬼遗方》是一部痈疽症的专著。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9、世界上首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又名《洗冤录》,是中国古代宋朝法医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00多年。《洗冤集录》总结了历代法医的宝贵经验,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它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方法,至今还在应用;它记载的洗尸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伞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有科学依据。

《洗冤集录》一经刊出,即不胫而走,数百余年,已经成为中国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的参考书籍,甚至成为考试内容,并收入四库全书目录。而后世许多法医学著作,也大多以此书为蓝本。如元朝王兴着之《无冤录》,明末王肯堂着之《洗冤汇编》,清嘉庆年间王又愧着之《洗冤录集证》,清道光年间瞿中溶着之《洗冤录辨正》,及光绪年间沉家本着之《补洗冤录》等,都是依据宋慈的著作而加以引证和补充的。《洗冤集录》出版后600多年里,历代重刊、再版可以查证的就达39种之多。从清代开始,此书也传到海外,有英、法、荷、德、朝鲜、日本、俄文等多种文字,成为审判官们必读的法学经典著作,被公认为世界法学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10、中医药的百科全书——《本草纲木》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多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60类,计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加374种),附药图1000余幅,并载附方10000余。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不论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第一,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考正若干错误,以得其真的方法;第二,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第三,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第四,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第五,全面阐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内容。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世界上有日、韩、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东方药学巨典”。


以上十大医学名著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南一郎


1,最早的医学文献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2,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3,两汉时期诞生了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5,晋代黄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王叔和所著《脉经》,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

6,明代,出现了被称为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

7,清代,温病学说形成,如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炁针门刘国轩


汤头歌决、黄帝内经、本草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