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美术老师讲《蒙娜丽莎》这幅画,把它“解析”得神乎其神。说把画作放大后,其中藏着什么神秘字符,或是背景里藏着什么不得了的秘密,足以颠覆人们对某段历史的认知;甚至有阴谋论者提出,作者在这幅作品中隐藏了与外星人有关的线索。当时正值夏日,笔者听这些都吓得一身冷汗。对笔者而言,这不啻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些有一搭没一搭的野史迷得不行。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后来,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笔者才意识到这些话题中的大多数都是好事者杜撰出来博人眼球的话题,别的不说,就莱昂纳多·达·芬奇本人的性格,即便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他恐怕也会直接写进笔记中,不会用这种遮遮掩掩的方式来记录。不过,有一点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甚至越想越让人背后发凉:达·芬奇在那个时间出现在人类史上,这真的合理吗?

课本那个画鸡蛋的故事外加一幅《蒙娜丽莎》,让达·芬奇变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不过如今提起这个家伙,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个艺术家。实际上,他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年轻时的达·芬奇曾向一名军官谋职,他在求职信中如此介绍自己:擅长搞机械和建筑设计,无论是成本低廉却坚固耐用的桥梁,还是各种带铁甲的火炮、攻城器械,想弄出这些玩意儿,对他而言都轻轻松松。另外,自己在医学上还有一定的见解,可以帮忙救治伤员。至于画画这项技能,他只是顺嘴提了一句:哦,对了,我在画画方面还算有些技巧吧!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恐怕几乎无人能做到事事都超过别人,只要在某一方面做得足够出色,就能当别人的老师。这句话十分伟大,但并不太适用于达·芬奇,因为后者一出生便几乎是同一时期各个领域的“天花板”,直到500年后,他的一些研究仍在指引着人们。达·芬奇究竟有多可怕?咱们不妨从头讲起。

达·芬奇是15世纪佛罗伦萨共和国芬奇地区一名富有的法律公证员的私生子,至于他的童年,如今的人们知之甚少,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被保留下来,但这足以让人窥见达·芬奇的人生从一开始便开了挂。据说少儿时期的他曾在野外找到了一个山洞,当地人说里面有凶猛的野兽。达·芬奇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只身钻进山洞中冒险,看看里面究竟有啥。在宗教仍禁锢着大多数人的时代,达·芬奇就表示宗教书籍中的很多东西是在胡扯;他反倒是鼓励那些传教士打破对教条的愚忠,去拥抱自然,从实践出发探寻真理。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根据16世纪传记作家乔尔乔·瓦萨里的描述:一个当地的农民恳请达·芬奇的父亲在一只刚做好的盾牌上作画,当时年少的达·芬奇一时起意,随手画了个吐火的怪兽。这画逼真到了啥程度?在场众人越看那怪兽越感到害怕,农民不敢要,其父便把盾牌卖给了艺术中介,用所得的钱给农民买了个“正常”的盾牌。据说那个盾牌最终被贵族收购用以收藏,恐怕公爵大人都不敢想象,这画只不过是一个小孩信手的涂鸦。

15岁左右,达·芬奇被送去学艺术。他的老师并不是个简单的角色,作为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对青年达·芬奇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过有趣的是,这段时间,达·芬奇对解剖学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传闻称他长长半夜跑到坟墓里偷尸体用于解剖研究。与之相对的是,作为学徒的他并没有刻意显露出多少十分了不起的艺术才华,直到1475年,在老师的要求下,达·芬奇帮忙完成了传世名作《基督受洗》。其中左边两个天使就是达·芬奇画的,据说自此以后,韦罗基奥再也不想画画了,因为他觉得同学生达·芬奇相比,自己的水平实在是相差太远。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既然讲到了画画,咱们就从历史背景这个侧面出发,看看达·芬奇的艺术造诣究竟有多高。1494年,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最初起因于米兰公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间的一些摩擦,但很快便升级为席卷西欧、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打得相当惨烈,在宗教、文化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下,各方在战争上争得你死我活。当法军进至古城米兰时,战火令多数文化古迹损毁,但位于马金塔大街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却毫发无损。原因很简单——这座教堂餐厅的墙壁上有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后来,法军打到了达·芬奇的老家,第一件事便是把与达·芬奇有关的一切都保护起来,还邀请他本人到皇宫中避难。法国人给他的保护,跟皇帝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画家达·芬奇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对他而言,这只是不过是自己的一点“小兴趣”罢了。除了人体构造意外,他更喜欢研究机械和建筑。著名的达·芬奇笔记中有着他对许多未来科技的幻想,例如机关枪、装甲坦克车、降落伞、子母弹等等。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发现了达·芬奇于1495年设计的机器人。他的诸多设计中有直升机、类似于飞碟的飞行器,而有资料记载,1496年1月3日,他曾按照自己的设计制作出了一个飞行器,遗憾的是这个模型并没能试飞成功。除此之外,他还研究过永动机。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1502年,应苏丹巴耶塞特二世邀请,达·芬奇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金角湾设计了一座跨度达240米的桥梁。当时的人们觉得建造这样一座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巴耶塞特二世几乎一下就否定了达·芬奇的方案。1995年,挪威艺术家韦比约恩·桑德偶然看到了“达·芬奇桥”的草稿,他笃信这座桥一定可以被造出来。2001年,土耳其人建了座微缩版的“达·芬奇桥”,证明500年前的设计可行;5年后,基于达·芬奇的设计方案,土耳其政府决定建造金角湾大桥。与之类似的是,2005年,英国医生发明了一种心脏受损的新的手术方式,而这正是受到达·芬奇有关心脏解剖研究的启发而诞生的。

纵观达·芬奇一生,除了艺术之外,他在天文学、物理学、光学、气象学、生理学、解剖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工程学、军事与机械工程学、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据说他有着能一手写字,同时另一手画画的特殊本领;其许多文稿还是用镜像文字书写的。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历史是在不断前行的,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小的跳动,例如突然出现某个伟大的人物,用30年的时间解决了一个需要50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案例举不胜举,但总体而言,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线性的。达·芬奇却似乎是个特例,他的一些研究和发现,超越了同期人们认知长达几个世纪。从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达·芬奇思考问题的方式理性得简直令人发指。

举个例子:一次爬山时,他在半山腰看到了一块海洋生物的化石。他对此感到很困惑,回去琢磨了半天,后来想象出了一种可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不断运动的,正是因为地壳的碰撞挤压,使得一些曾经的海底突出水面变成高山。要知道,直到20世纪中期,板块构造学说才逐渐形成体系,而早在4个多世纪前,达·芬奇居然就已经差不多想出了答案。与之类似的是,达·芬奇几乎与一干伟大的天文学家同时否定了“地心说”,因为他测量了与太阳的距离,做了一些相关计算,继而断定地球只不过是绕着太阳转的一颗行星罢了。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达·芬奇对所见的一切事物有着偏执的好奇。例如,他可能会在某天没事的时候琢磨:同样是一张脸,人为什么可以做出微笑或是痛苦的表情?在做出不同表情的时候,人脸上的肌肉又是怎样牵动的?仅仅是这个念头,他便会进行相关的解剖研究,“天才的好奇心”和“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恐怕就是他如此博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他又是个十分严谨的人,他甚至可能为做城市一小块区域的设计而画出整座城市的地图。如今,全世界尚有数万页达·芬奇手稿得以留存,但仅有15件艺术作品流传了下来。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完美又不断创新,很多作品都是刚刚起草完便推倒重来,许多伟大的创作意图最终没能落到纸上。这是一种遗憾,却同时也让其每一件作品都堪称瑰宝。

最后,我们不妨以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达·芬奇: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个穿越者,从科技发达的时代穿越到了15世纪的意大利;甚至还有人干脆认为他是外星人。实际上,达·芬奇的诸多超前发明也明显受到了时代的约束。例如他的确做出了最早的飞机模型设计,但这个模型是振翼式的,简单地说就是模拟了鸟类的运动,跟如今咱们所熟知的飞机没啥关系;达·芬奇发明的坦克也是人力的,只是借助机构将人力转化为机械动力。这些足以说明,他比同时代的人们看得更远,但并未脱离那个时代。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1519年5月2日,伟大的达·芬奇因病逝世。他临终前将自己的诸多收稿全部托付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后者悲痛地说:“即便是造物主,也不可能再造出像他一样的天才了。”


文章的最后,咱们来讲两个有关达·芬奇的冷知识

  • 人们对达·芬奇相貌的认识,恐怕几乎都来自于他的那幅大名鼎鼎的自画像;而因为对其青年时代以前资料的缺失,年轻的达·芬奇长啥样,我们恐怕无从得知了。不过有学者经研究后提出,年轻时的达·芬奇是个极其俊美的少年,一说韦罗基奥的青铜雕像作品《大卫》,就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创造的。


达·芬奇:我画画还算凑合


  • 《蒙娜丽莎》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鲜为人知的是,严格地讲,这幅画应该被称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如此称呼是为了将其与其他版本的蒙娜丽莎作品区分,因为达·芬奇还画过《半裸的蒙娜丽莎》,与前者相比,这幅画的画风堪称诡异,甚至有不少人都拒绝相信它出自达·芬奇之手。有一种观点认为,《半裸的蒙娜丽莎》才是画中人物原本的模样,而《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则是经过艺术升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