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妻子帶他去了姥姥家。姥姥家在久負盛名的“中國茴香之鄉”東湖鎮靠南邊的永慶村,茴香是左方右圓、十里八鄉、家家戶戶必種的農作物。因為那裡地勢略帶鹼性,地下水礦化度相對較高,而茴香又恰恰具備不擇地、不挑水、易作務、成本低的特點,所以,那裡大面積種茴香。“一把種籽,一把化肥,一把鐮刀……”幾句民間口語,描述了茴香種植在當地的普遍性。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夏日裡的民勤鄉下,習慣了喝涼茶解渴降溫。而茶葉多以“小茴香”為主,莊戶人家,一般不喜歡喝“花茶”。孩子的姥姥家,一直是很殷實的人家。孩子的太姥爺是木匠,走鄉串戶做手藝,“外快”是少不了的。從屋裡常用的傢什就可以看得出家庭條件的優越。像銅馬勺、銅鍋、銅鞋把子之類的銅器,幾乎樣樣有。尤其耀眼的是那把上小下大的平口銅茶壺,身子磨得亮錚錚、黑黝黝 的,厚厚的包漿,足見歲月滄桑。喝茴香茶,一直是丈人家的習慣。趁做早飯的當兒,孩子的太姥姥總是在黑眼窩大鍋裡多添些水,水燒開後,抓一撮焙熟的小茴香丟進茶壺裡,用銅馬勺將滾水舀滿茶壺,蓋好茶壺蓋,茴香茶算是泡好了。聽孩子太姥姥講,用銅茶壺泡的茶,隔夜不餿,久放不壞。太姥姥還說了,茴香是熱性的東西,用茴香泡的茶,不論釅淡、涼熱,喝上溫和平順,胃裡舒服,不怕失眠。且有增強食慾、化痰止咳、散寒止痛、調中下氣、清肝明目、消除脹氣、利尿排毒、促進消化、消除口臭的功效。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暑假時間送孩子去鄉下爺爺奶奶家或姥爺姥姥家吃瓜、玩耍,是民勤城裡人的習慣,因為民勤還是“中國蜜瓜之鄉”,金秋時節,鄉下比城裡熱鬧多了。頭一次送兒子到姥姥家小住,老人對孩子的稀罕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熱了生怕他渴著,降溫了生怕他涼著,對孩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對孩子的慾望是有求必應。夏季的民勤農村,家家戶戶都很忙,除了孩子們,城裡的大人,一般情況下農忙季節是很少去鄉下的,總擔心去了會影響鄉里親戚們幹活,除非自己不怕吃苦,捨得下力氣幫忙。要不然,自己會覺著很尷尬,很多餘。畢竟,人家在泥腳水腳的忙農活,你凍手凍腳、無所適從,怕弄髒自己的衣服,不彆扭才怪呢。孩子們就不一樣了,在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手裡,他們是可以隨心所欲、肆無忌憚的。

送兒子由理霸道地住在了姥姥家,我和妻子回了城。姥姥幹活,他跟到地裡。姥姥收工,他跟到屋裡,攆出攆進,形影不離,像根rán rán草。擔心孩子渴著,姥姥上地幹活的時候,總是一隻手裡拿著勞動工具,另一隻手裡拎著裝滿茴香茶的銅茶壺,兒子手裡則拎著一隻搪瓷缸子,甩搭甩搭地跟在姥姥身後,那樣子倒也可愛可親。不知不覺,兒子養成了喝茴香茶的習慣。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接兒子回城後,每當口渴的時候,西瓜他不吃,雪糕他不要,總是嚷嚷著要喝什麼“棉花茶”。他媽媽立馬給他泡了茉莉花茶,碗涮嘴吹,可他硬是不喝,嘟囔著非要喝姥姥家的“棉花茶”。妻子立馬打電話給她媽,詢問她媽給孩子喝了什麼茶,以至於孩子這麼上癮。孩子姥姥電話裡說,哪有什麼棉花茶呀,就是開水衝一把小茴香而已。妻子一頭霧水,天吶!棉花茶,茴香茶,這哪跟哪呀?原來,兒子壓根就沒記下姥姥家喝的茶叫啥茶,不知怎的,竟然胡溜拐蛋地把茴香錯當成棉花,謅出個棉花茶來,很是好笑。也難怪,因為當時民勤湖區正值大面積種棉花。迫於無奈,妻子只好走門專戶,求親誥鄰,從城關二隊魏奶家找到了小茴香,急忙回家泡了茴香茶,才算把兒子哄乖,畢竟孩子才兩歲多,他不欺負他媽,誰欺負呀!

天之然:姥姥家的茴香茶

打那時起,兒子便養成了喝茴香茶的習慣,至今未改,茴香茶伴隨兒子長大。姥爺離世後,姥姥特意將那隻祖傳的銅茶壺給了我兒子,每天泡一壺茴香茶,也成了妻子的習慣。

茴香茶,不離不棄的家鄉味道,成了咱家的最愛。

2020年3月29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