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弑父夺位吗?

大周天子武曌


这个问题很好!

我的观点是,父在某种情况下便不是父。所以这里你提的弑父,是与传统孝文化的父不一样的。

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当权力被放大到天下的时候,我说的父便不是父了,被立为太子的儿,也不是儿子了。

这对顶级权力的博弈

举几个例子:

著名的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兄弟杀了,更直接逼着自己的父亲退位,这和弑父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清朝的九龙夺嫡更是经典,40年的太子,其实已经做好了,随时杀掉康熙的准备。

秦始皇当年为了怕他的两个弟弟,未来成为隐患,也是亲自摔死了他们。

当年的燕王朱棣,虽没有直接将朱元璋杀,可以说他的行为更是变本加厉我推翻了朱元璋的安排,将自己的亲侄子拉下皇位。

隋炀帝和隋文帝之间实际上也是这种关系。历朝历代要达到权力的巅峰,根本不可能在乎所谓的这种亲情。

再说一个为当皇帝,父亲杀儿子的案例。就是当年的王莽篡汉,他一共有六个儿子,自己亲自杀了四个,害了两个。在他当皇帝之前,这种行为却是为了标榜自己的道德。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具备达到权力巅峰的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

实际上将这种弑父夺权,和现代人的亲情仁孝进行对比是不恰当的。好孩子和好帝王是两回事,心有杀机,方可掌权。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帝王,即使是隋炀帝,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雄才大略的,只是过于激进。

金字塔顶端的空气很新鲜,也让你很寂寞……





青岛创业家


我们先看几个历史上真正发生弑父杀兄的事件:拓跋绍杀父拓跋嗣杀兄篡位、拓跋绍杀父拓跋嗣杀兄篡位、李世民杀兄篡位、赵光义(杀兄)篡位、朱友珪杀父、朱友贞杀兄篡位等等,我们问问这些人愿意吗?

从最有名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说起,当时的情况就是他大哥在实力上碾压他,他爹向着他大哥,如果在他老爹死后,留给他的也是一杯毒酒而已,他只能孤注一掷,所幸的是他成功了,即使是拥有“天可汗”这个称号,在千年来也没能洗刷杀兄的这个污点,在政治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往往政治间的斗争是没有妥协一说,尤其是关于皇位继承这方面,我继续再用“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形容这种情况;

然后,我们再来称称自己的斤两,你穿越到古代,你成为了皇子,那么你是否拥有皇子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呢?相应的实力你拥有吗?你是否要像胡亥一样被赵高指鹿为马?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上面的假设是不会存在的,也许当我的父亲考察我关于皇位的态度时候,我也许还会写一两句打油诗:“世人皆道皇子好,岂知皇子亦难当,世人皆道皇位棒,岂知我心不在此,随他”;直接脱身皇权争夺的中心,做一个逍遥皇子,为何要杀人?

但是对于需要建功立业,拥有真正本事的人来说,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所有挡在他面前的东西都要让路,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其他,他们心中拥有最纯粹的信念,他们为一个信念牺牲了所有,他们是那种我们最惹不起的人,所有的一切困难都会被他们用最有效的办法解决掉,如果像题目所说的必须弑父杀兄,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下杀手,说不定还会在部下面前留下一两滴鳄鱼的眼泪;

不同性格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其实在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只是我们没有仔细的品,没有留意到而已;现在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今后的发展,今后的一切会是靠着父母的救济以另外一种方式杀死父母吗?以一种另类的“巨婴”生活在社会上吗?还是拥有自己的看法,知足常乐呢?还是想拥有自己一番事业呢?这些都是问号,所以问题是取决于你会选择什么?


糊涂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题主的假设太溜了,我只能这么形容。

不过,每个人的追求其实是不同的,选择自然也会有所不一样。

历史上虽然多有此类事情的发生,大体原因是皇位对于他们的吸引实在是不可抗拒。

成为皇帝,无非是享受天底下的一切事物,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

当然不排除有真的是为了一番作为为民服务而要做皇帝的人。

不妨先来说说历史上发生这种事情的一些例子。

沙丘之乱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因为宠幸吴娃,而废太子公子章,改立次子公子何为太子。结果导致公子章怀恨在心。于公元前295年,准备谋杀弟弟以篡位。但最终公子章被杀失败,甚至连累父亲赵武灵王被饿死。史称“沙丘之乱”。

此事件系公子章因为被父亲废了,心中有怨念而导致的悲剧事件。

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系,即是秦始皇驾崩后,赵高李斯不以始皇帝遗诏立扶苏为二世皇帝,而是改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并以假诏书害死扶苏。

李斯为秦王死,废十七兄而立今王。-《裴骃注史记集解》

甚至在即位后,兄弟姐妹多遭其杀害,可见秦二世本身就是一个残暴的人,罔顾亲情。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事件中,唐太宗李世民诛杀两位兄弟及两人儿子,并且逼迫唐高祖李渊立其为太子。

虽然各种史书记载李世民是被逼的,是因为两位兄弟不仁义,不道德,不念兄弟情分,李世民是自卫。

李世民在秦王时期的亲信温大雅在其著作《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评价李建成:

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可见李建成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甚至是可以和李世民一样为大唐立下了多番战功。

李世民的篡改史书,以及杀害年幼的侄子们,无外乎就是心虚而已。

不过,李世民或许真的是生来有“济世安民(李世民名字来由)”之心,《新唐书》认为其“有大志”。也许这大志就是他在位二十二年创造的盛世。

此后唐代相继发生多次宗室内部的斗争,如“唐隆之变”、“先天之变”等。

夺门之变

明代“夺门之变”发生在明代宗在位末期,其兄明英宗朱祁镇为重夺帝位而发生的事件。

事件一个月之后,明代宗朱祁钰死去,死因不明,明代多有笔记和史书认为是“被杀”。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先祖査继佐在其著作《罪惟录》中记载:

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

意思就是在英宗授意下,由太监杀了明代宗朱祁钰。

所谓的原因是明英宗害怕之后弟弟朱祁钰还有机会成为皇帝,威胁他的帝位。

结:

以上大概说了几个兄弟父子之间相残的历史事件,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君王之位而不顾亲情,于我而言,是个悲剧。

因此我会和唐玄宗的哥哥李成器一样,选择“不争”,把皇位让给需要的人。

李成器因为他的“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而为“玄宗所重。”甚至在死后还被弟弟李隆基追谥为“让皇帝”以感谢他的“让”。

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曰备礼册命。-《旧唐书》

有的人天生是为帝王而生的,因而他们眼里不在乎亲情,而我亲情大于所谓的“皇位”。

所以我不会。


南岭说史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要我是皇帝的儿子我一定会弑父夺位,不外乎有俩点

第一点皇帝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到时候继承皇位不是自己,我很有可能被其他兄弟杀害,如果不被杀害最终也会被调往偏远地区做一个侯爷,不仅这样还会牵扯朝中一些支持我的门阀,在其他兄弟上位,会用各种理由和借口杀害他们,我这么仁慈肯定不想支持我的人为我牺牲

谁知道别人坐上皇位,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会不会对百姓不利,对国家不上心,整日沉迷后宫无法自拔,或者他会不会是别人的傀儡,自己家的江山可不能拱手让人别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定要把大全揽在自己手中,不能给其他兄弟,又不是一个妈生的,在乎那么多干啥,谁反对我称帝,我就杀谁

这样权利揽捏在自己手里该多好,还能打击其他官宦乱用职权,还能除掉对国家发展不利的奸佞小人,有空一定要去外面体验民情,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良

我坐上皇位一定要发起战争,我要把其他国家的国土全部收入自己囊中,提炼最好的军队,研制出最快的利器,培养出优秀的间谍人物,这样才能从敌方口中打探出最准确的消息,但是不能让士兵随意掠夺敌方百姓的产物,打败敌方大军就撤退;为了我的江山社稷,也为了防止其他人篡夺我的皇位,我还要设置专门的枢密院,牵制住蠢蠢欲动的人

第二点就是我的私心,我想把各国的奇珍异宝收刮进来,不是俗话说的好,爱江山更爱美人,我还要收纳好多好多美女妃子,这样我不至于寂寞,但是我又想,算了,为了朕的大好河山,为了自己不被后妃毒死,我就纳几个妃子就好了,不贪心。

全部人都得诚服于我,那种居高临下的视觉真的很爽,哈哈哈,感谢你观看我胡编乱造的文章


施染历史


题主的这个问题,仅仅是短短一句话,“你会弑父夺位么”,七个字,便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的回答是——我不会,对于我而言,对我最好的人便是父母,对他们来说我比什么都重要,对于我来说亦是如此。

但如果我穿越去了古代…

第一种情况

假如我还是我,我的父亲也还是我的父亲,到了古代我发现:哎???爸爸,你也来了???这是哪???我和我的父亲面面相觑,头顶冒出了许多的问号❓

当时,题主所想要表达的大致意思应该是第二种情况——灵魂穿越,毕竟我是女性,只有通过灵魂穿越才有可能成为男人。

第二种情况:假如我的灵魂独自穿越回了古代,周围的环境一片陌生,但脑海里陌生的记忆突然涌入。

我得知我是最不受父王疼爱的那个孩子。我的母亲出身卑微,家道没落,本来跟父王没有太多的交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了我,仅仅是偶然。

父亲并不重视我,我不甘心,我不要永远这样,我的命运只能自己改写。

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父王的认可,被立为下任君王。各中苦楚,然而,父王有一天突然拿到了,我写给我的亲信的信件。

信里的我勾结朝臣,曾经陷害兄弟,贪污受贿,父亲大怒,他的儿子在他面前难道都只是伪装么?于是他决定废掉我。

记忆在这里戛然而止,而我该如何抉择呢。

父王的诏令还没有正式发出,我在父王身边也安插了眼线,时间紧迫。

我想,如果我坐以待毙,会是怎样的下场

大脑飞速运转,废太子,废太子,废太子都怎样了?

  • 秦,扶苏,被赐死。
  • 隋,杨勇,被杨广杀。
  • 汉,刘荣,自杀。
  • 唐,李建成,被李世民杀。

得得得,今个我要是被废,我也得死!

于是我也走上了弑父夺位的道路。

这里再提一下冒顿

古代匈奴冒顿特地发明响了响箭弑父夺位,响箭也叫鸣镝,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指挥战争。

史载首先制作鸣镝的是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

冒顿原本是匈奴的太子,他的父亲头曼单于想废冒顿立其他人,于是冒顿弑父夺位。

《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乃作鸣镝”

“令部下鸣镝所射而悉射之。后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皆随鸣镝而射杀之。”

“冒顿自立为单于。”

在权力和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历史那些事儿20


在古代封建社会弑父夺位屡见不鲜,比如北魏皇帝拓拔绍、刘宋皇帝刘劭、隋炀帝杨广、后梁皇帝朱友珪等。

封建帝王大多子嗣众多,而且围绕皇子会形成多个大臣集团相互斗争,所以宫廷险恶,只有在自己获得权力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少皇帝在即为之初就面临兄弟阋于墙的状态,兄弟叛乱经常发生。因为新皇帝即位大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打击反对势力,自然要限制其它兄弟亲王的生存空间,与其等死,不如叛乱来赌一把。从这种情况来看,弑父夺位在封建时代是有存在的必然性,考虑到环境的客观性以及自身生命的保证,必要情况下必须选择这种方式。


若磐lz


我们假设,自己就是这位必须夺位的皇子,那么,想要得出会不会弑君篡位,屠杀兄弟,就要会看所属时局的具体情况。

,没有1,如果老爹身强力壮,越活越精神,兄弟们一个个如狼似虎,实力相差仿佛。那么,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先不和兄弟们争斗,老爹说啥就是啥,交代的事情办妥办好;办不好也要勇于认错,对兄弟们要表现出自己不想争位,兄友弟恭。然后让自己的儿子们多在爷爷面前表现一下,大打亲情牌,拉近和皇帝的关系,同时也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是人质,交给皇帝老子,让他放心。

对下,则要培养下自己的实力,培养能干的忠心属下,再站在一边看着其他兄弟们和老爹相争。他们不斗起来,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干起来;有人实力、身世资格太强,那么就和兄弟们一起干掉这个最大的拦路虎,大家重新从一条线上起跑竞争。这样才能自己渔翁得利。等到自己的实力到顶了,得到老爹信任了,就可以等着老爹死,直接上位了。

这种设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雍正父子兄弟们。

2,如果自己的老爹体弱多病,或是已经年老昏庸,兄弟们大多不堪大用,不过是仗着老爹的宠幸,有一时的威风。那就要不要多说了,根本不用直接篡位,直接使用手段,把没用的兄弟给挤下去就成。这时候,满朝权柄在手,基本上下一任皇帝就非自己莫属了。至于老皇帝,等他自己死或者给尊为太上皇养起来就行,还用得着篡位吗?这一典型,杨广可以算是典型。

3,老爹占据皇位,身体不错;兄弟才华不如自己,却位居太子,朝野上下,实力非凡;自己功绩彪炳,无人能比,而同样是具备继位资格,却不是第一顺位资格。那么,想要活命,就只能先下手为强了。先找个由头示弱,让兄弟们以为稳操胜券,然后在兄弟们和老爹都松懈的时候,全力出击,一剑封喉。那时候,竞争对手没了,老爹也被控制在了手里,那还用的着杀掉皇帝老爹吗?而这种典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代表人物,——李世民。

当然,如果其他都不论,单说自己要不要直接篡位?只能说,看自己内心最后的选择了。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甘心放弃自己的小命吧?


张五少爷的废纸堆


弑父夺位,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大逆不道,有违人伦,可以说是天理难容。但是我们考虑清楚封建皇权斗争残酷无情,如果是自己在斗争中失败了,不但是自己性命难保,可能自己的妻儿子女下场凄惨,跟着我的人。他和他家族也会收到重惩,跟着我的人,不是因为我有天大的魅力,也不是所谓的忠心耿耿,而是我能让他们飞黄腾达,能让他们光宗耀祖,当形势逼得我不得弑父夺位的时候,就我算不做,下面的人也会逼着我做,汉景帝为了自己的儿子刘彻能座位皇位,可以狠心杀掉自己大儿子刘荣,李世民玄武门内可以杀掉自己亲兄弟逼自己的父亲,等等太多太多了,生在帝王之家,一出生就是要争帝位的,如果像猪一样被关在一个地方一辈子,那和废人有啥区别


我太叼了1


我会。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如果你心慈手软的想通过正当竞争来上位,那么等待你的只有被暗杀。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朝廷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情,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只能先发制人,不然等待你的就是可怕的地狱


一道路过的光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没有哪个人愿意杀自己的父亲或兄弟。但是这种情感如果影响了更大的责任,我们真应该好好衡量一下了。

申生是晋献公的长子,名正言顺的接班人。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在晋献公面前进馋言,让晋献公赐死申生,造成了晋国长期内乱,连续死了很多王公大臣。

秦始皇长子扶苏被立为太子,赵高假传始皇遗诏,赐死扶苏,扶苏有手握重兵的蒙恬支持,其势足以反抗,但扶苏因不愿背负违抗父命自杀。所造成结果是江山社稷断送,天下百姓也跟着遭秧。

是否违背国家大义才是我取舍的标准。

刘邦不受项羽烹杀他父亲的威胁,成全的不仅是汉家江山,更是天下百姓的太平。

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杀了自己兄弟,逼自己父亲退位,虽说开辟了大唐盛世,但这只是一种掩饰,如典把它作为案利效仿,岂不天下永无宁日。

朱棣也是一样,虽说开创了大明盛世,但我常常叹息并且佩于方孝孺。国家大义是第一位的。

周公辅成王早以传为千古美谈,李世民和朱棣本没有学周公成为后世话柄。

因此,我的回是否弑父夺位得依照国家大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