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宋襄公名茲甫,是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的次子,從小就溫良恭儉,侍父敬兄,深得宋桓公的喜歡。但這時的宋襄公只是個菜鳥,並未被其他諸侯國放在眼裡。正所謂“出名要趁早”,這時發生了一件事,史稱“讓國之美”,讓寂寂無名的宋襄公一炮而紅。

宋襄公,這時應該還是茲甫,茲甫的父親宋桓公已經年老體弱,自感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開始安排後事。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接班。茲甫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所出。上面還有個哥哥,名叫目夷,而目夷的母親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依據嫡長子繼承的禮法,茲甫以嫡子的身份應當被立為太子。

但茲甫堅決推辭,跪在宋桓公病榻旁痛哭流涕,說道:“我雖然是嫡長子,但上邊還有哥哥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沉穩練達,有仁有義,請讓哥哥做君主吧,我心甘情願全心全意輔佐哥哥。”

茲甫這個決定讓人很意外,在那時,其他諸侯國為了爭王位,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人間慘劇時有發生。可沒出現過到手的王位拱手往出送的,這事兒新鮮。

“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可目夷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古嫡庶有別,宋國本來對仁義禮制極為看重,“孔融讓梨”的故事要發生也是在幾百年後,現在不是時候。於是目夷也哭著跑到宋桓公塌旁說:“弟弟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不合禮制啊”。說罷也不肯接受太子之位。

宋桓公一聽,高興壞了,他沒想到來這麼一出,激動的向周圍人說到:“看看我的兒子,如此仁義,天下誰能比得上?”但問題隨之而來,兩兄弟讓來讓去,說的都挺有道理,到底讓誰當好?

看著父親在那猶豫,哥哥目夷忐忑不安:“不行,自古嫡庶有別,我也是要面子的,這樣以後讓宋國人怎麼看?得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於是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要說這兩人真是親兄弟,同樣視名聲如生命。這也註定了宋國在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戰亂年代走向失敗的結局。

總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宋桓公含笑九泉之後,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立刻任命哥哥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管理朝政。弟兄倆相親相愛,以仁義治國家,宋國出現了路不拾遺、人人爭當模範好人的安定局面。

“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這就是一場豪賭,賭注就是王位,所幸宋襄公賭贏了,贏得了王位,贏得了仁義之名,贏得了宋國百姓的歸心,贏得了其他諸侯國的尊敬。收穫滿滿。

就目前看來,宋襄公是當時的仁義道德標兵,人人稱頌,可他是怎麼淪為世人的笑柄、仁義的蠢豬的呢?這還要從慾望的起源開始說起。

宋襄公上位沒過多久,首屆諸侯會盟就在葵丘召開了,正趕上第一任霸主齊桓公的授任儀式。這霸主是什麼意思?諸侯之首,老大!宋襄公也去了,這次出遠門長了大見識了。齊桓公威風凜凜站在中間,其他諸侯在人家周圍點頭哈腰,陪笑臉,宋襄公心生羨慕:同樣是一國之主,這差距咋就這麼大嘞?宋襄公那幾十年平靜如水的心第一次泛起了漣漪。

但讓宋襄公感覺倍有面子的是:齊桓公對宋襄公格外優待,一見宋襄公,就拉著他的手,家長裡短的問道:“欸,最近怎麼樣?過得好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原來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曾經是齊桓公的鐵桿盟友,一輩子跟著齊桓公東征西征,可以說,齊桓公霸業的軍功章上,也有宋桓公的一半。所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宋襄公也沾了他爹的光了。

基於這麼一層特殊交情,兩人相談甚歡。並且齊桓公還囑託了小老弟一件重要的大事: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要輔佐公子昭順利繼承大統。事實證明,齊桓公的擔心不無道理。

齊桓公晚年病重在床,兒子就開始大打出手,沒有人聽從齊桓公傳位之命。那位曾經把自己的兒子烹殺了給齊桓公熬湯喝的易牙,最先叛變,廢掉太子公子昭,另立公子無虧為君。可憐的公子昭想去找父王,可齊桓公在病床上無人照料,連口水都喝不著,有病又餓,早就死透了,屍蟲從窗戶爬出來都沒人管。易牙在齊國大開殺戒,齊國遭遇滅頂之災。公子昭情急之下,想起父王曾經的話:“宋國國君已經答應包你坐上王位,他臉皮薄,不會不認賬,有什麼事你就去找他”。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公子昭急忙去投奔宋襄公。

果然宋襄公是那種把別人對自己的重託看得比生命都重的人。而且,自從上回看見齊桓公威風八面的樣子,宋襄公一直滿心期待自己哪天也能出人頭地,現在就是在等一個機會,等一個能讓他在中原諸侯國面前嶄露頭角的機會。公子昭一來,他就知道機會來了。

“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看著痛哭流涕的公子昭,宋襄公立刻寫信給各個諸侯國,通告了公子昭的不幸遭遇,希望各諸侯國能出手相助。但大部分諸侯國接到宋襄公的書信後扔到一邊,根本沒當回事。最後只有衛、曹、鄭小國看見宋國搭臺來,想著也去唱兩句。萬一唱砸了,有宋國頂著,唱好了,還能得點跑腿費。於是以宋軍為主體的“聯軍”直撲齊國。因為易牙等奸臣大肆屠殺,齊國貴族早就對易牙和公子無虧恨得牙癢癢了,又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更重要的是也不知道宋軍的實力,就跟著一塊鬧騰起來了,於是殺掉了無虧,驅逐了易牙,兩邊裡應外合,公子昭復位,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這次戰略很成功,十分露臉。大家都覺得他年輕有為,又以仁義號召天下,也是能主持大局之人。但這只是一些小國這麼覺得,那些大國諸侯一個個削尖了腦袋要稱霸,憑你是什麼東西,也想插一槓子?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但此時的宋襄公也躊躇滿志,連上一任霸主的兒子都是我扶上位的,我怎麼不可以號令天下?於是準備再接再厲,把齊桓公的霸業接手過來,當下一任霸主。

宋襄公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到處宣揚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沒人搭理他,就連他剛剛扶植起來的齊孝公也不待見他這種行為。滕國的國君口有微詞,宋襄公立馬把人家逮了起來;又因為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最後齊、鄭、陳、蔡等國結成盟友,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宋襄公一看自己被中原的諸侯國孤立,又氣又急,他想來想去,看中了同樣被中原諸侯所孤立,但實力雄厚的楚國。

“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楚成王早就想插手中原地區事務,看見宋襄公主動伸出橄欖枝,正中下懷,滿口答應。宋襄公回來高興地對哥哥公子目夷說:“我已經說服楚國結盟了,到時候稱霸大業,指日可待。”公子目夷頭腦很清醒:“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此時的宋襄公哪能聽得進去。在赴盟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但天真的宋襄公連連擺手:“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何況我用信義來對待楚成王,他哪裡忍心欺騙我?”於是,隻身前去赴約。果不其然,楚成王怎麼會支持宋襄公稱霸。早已埋伏軍隊,活捉了宋襄公。直到冬天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宋襄公回國後,十分怨恨楚國的不守信義,但又打不過楚國,就把目光轉向鄭國。鄭國是個小國,是楚國的小弟。宋襄公氣急敗壞,已經想不了那麼多了,根本不考慮國力問題,只想出口惡氣。但“打狗還得看主人”,你這是明著打楚國的臉,楚成王肯定不幹了。於是,雙方在泓水岸邊上演了著名的泓水之戰,也正是這場決定性戰役使得仁義之名的宋襄公成為春秋戰國乃至後世的笑話。

泓水之戰開始,宋軍人數遠遠少於楚軍,當楚軍開始渡泓水河,準備向對岸的宋軍衝殺過來時,目夷說:“趁他們渡河,趕緊進攻消滅他們。”宋襄公老毛病又犯了,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仁義”二字意義何在?宋襄公一生仁義,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朝野上下怨聲載道,但頑固不化的宋襄公卻怒罵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這是宋襄公作為貴族最後的堅守。

第二年夏季,宋襄公傷勢惡化,再加上心中鬱氣難出,不治而亡。

宋襄公死了,因“仁義”而聲名鵲起,竟同樣因為“仁義”而敗落,這不禁讓人唏噓。人們突然意識到:世道已經變了,曾經的“禮義之戰”早已不合時宜。自此,詭道兵法將長期佔據歷史舞臺。

而宋襄公對仁義禮制近乎愚痴的堅守,還是讓人感動,就像那深秋蹦躂的螞蚱,固執的堅守屬於自己的秋天,但無力迴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