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有没有人的书法水平能够超越或者接近董其昌的?

Nguyen_You


董其昌何许人也?

《明史》评其“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董其昌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无论是品字论画,还是评诗话禅,都能从中见其个人主张,且处处彰显其自成一家的艺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董其昌书法讲究追摹古人,以古为法,综合了历代书家之长,又自成一体,书法萧散自然、古雅平和,颇具美感,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尤以康熙最为推崇、偏爱,常列以左右,朝夕观赏临摹。

康熙称其书法“如清风飘拂,微云舒卷,颇得天然之趣。”

观董其昌书法,自有魏晋古朴之风,这也是早年董其昌苦学王羲之《黄庭经》《官奴帖》、钟繇《宣示帖》等魏晋名家的结果。古人为学,少有卖弄才学的行径,都是在用心体会,求真务实,精益求精。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反对机械临摹蹈袭,虽然处处讲摹古,但却并非泥古不化,其作品用笔有唐人颜真卿的率真,有米芾的体势,神采风韵似赵孟頫,用墨尽得其妙,不可不谓之大师风范。

董其昌其名,与他的书画一样几百年来为人所赏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非常全面、杰出的书画家,他对传统的坚守和传承是存在很大的贡献的。谈到超越董其昌,反观今天的书法界,只能说望其项背者数不胜数,说到接近,鲜有人矣。

现在我们学习书画也强调以古为师,可是,真正用心钻研的人极少,现在学书法,仅仅局限于把字写好,重形忽意,这样的基础是不牢靠的,传统学的不深,只凭自己的聪明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只有虚心学习古人的智慧,把真本事学到手,练就真功夫,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中子


董其昌在17岁参加会考,他的文才好,本该名列第一,但由于字太差,松江知府衷贞吉将他改为第二,这件事使他下决心发愤苦练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徴仲、祝希哲置之眼角。"

他的书法追求先熟后生效果,秀气而有禅意,有平淡天真之趣。结构章法得益于杨凝式《韭花帖》,他说:"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学董其昌书风的主要书家有查士标、担当、沈荃、傳山、八大山人,他们初学都学过董其昌的书法。

康熙皇帝评价董其昌书法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之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在如今,也没有超越他之上的书家。

(上图《菩萨藏经后序》为董其昌所书。)


神韵轩书法


书法发展到了唐朝,就其在整个书法史上讲究“楷模、规范”“法度森严”的要求上再没有超过它的了。那么为何到了宋朝时期,书法就由唐朝的“尚法”转而走向“尚意”呢,甚至出现像米芾那样把唐楷三大书法家骂得狗血喷头也没有人出来表示异议?有诸多理论从各个角度进行过阐释,但是我觉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出现印刷术的原因。 至于对小楷的要求没有太多的异议是因为小楷最大的社会功能是使用方便,而不是像大楷那样在书法的“艺术”上的要求更多一些,所以对于小楷的要求一直是工整规范就永远不为过了。按下小楷不表。

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也就是说印刷术在宋朝已经很普遍了。从法度规范的角度来要求人的手工书写永远也比不上印刷术,那么又何必去强调手工书写一定要有法度规范呢?而“尚意”却不是印刷术能够做到的了。

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在没有印刷术或者印刷术不普遍的时期要求书写规范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以手工代替了机器,那么谁的字最像机械印刷呢?首推欧阳询。也就是说欧体当时相当于现在的美术字!(哪位看客如有异议,欢迎论辩)

现在说说现在。因为印刷、电脑已经很普遍了,现在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艺术。那么问题出来了,既然为了艺术为何现在初学书法的人都在学习相当于印刷字体的唐楷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楷书是基础,若没有楷书的基础,行书、草书就可能难以写好(也不是绝对的)。我并不主张学习唐楷,可是几乎所有的书法老师都在教学生写唐楷,“入乡随俗”么,“两害 相权取其轻”我只好选择学习颜体而不学欧体,因为颜体对宋朝“尚意”书风是具有启发作用的,尤其是颜体的行书。

令我深感振奋的是,楷书字体在当代这样一个几乎不可能再有发展进步的时期,竟然依然出现了一个新的楷书字体!而且完全超越唐楷!那就是启功楷书!

启功的楷书避免了像唐楷那样死瞪眼的以美术字为目的写法,他要求结体不以方格的中心点为结字的中心点,用笔也不要求过于刻板而是略带行书笔意等等。观其字各个精神饱满、亭亭玉立、呼之欲出,毫无唐楷以及美术字的刻板做作之态,同时又不失楷书风范。启功楷体不仅可以作为进入行书、草书的基础,也可以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体式!!不要总是以为只有古人写得好,其实今人早晚也会成为古人的。


何实书画


绝无可能!无论是技术水平、理论思考还是精神境界,今人都没法与董其昌相比。

董其昌书法取法广泛,倾心学古,广临晋、唐、宋、元法书,从青年到耄耋之年始终如一,广采博取集众家之长,勤奋至极前所未有。仅此,当今书家无人可比!

董其昌能够背临王羲之《兰亭序》《官奴帖》,颜真卿《蔡明远帖》,米芾《天马赋》等作品。仅此,当今书家无人可比!

董其昌在动手实践之外,还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知行合一的高手。传世理论著作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对后世影响极大。此点, 当今书家无人可比!

董其昌主张以禅论书,追求质朴无华、平淡自然、虚灵疏淡的书韵境界,字里行间自带一种闲适自然、生秀淡雅的情趣,独辟蹊径自立一宗。当今书家无人可比!


中国艺术视点


【接近或超越董其昌,别逗了!】

在回答问题之前,容笔者先不厚道的笑三分钟😃😃😃!

董其昌,究竟何许人也?乃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其书宗晋唐,以古为师,至八旬而不辍,遍临古人精典法帖,画亦精进,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明代可谓书画集大成者!

董其昌所书小楷,取法钟王,兼习颜体,造诣颇深。

董其昌尤以行草书最为后人所称颂,其草书结体自然,飘逸灵动,尤得清代康熙、乾隆帝所推崇,对后世影响深远!

至于今人的书法能否接近和超越董其昌?

恕我直言,想都别想,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环境下,有几人能从小练习书法,又有几人能每天习书不辍,当代书家,从启功大师故去之后,中国书法艺术就在走下坡路,君不见,现在的书家,都在想走捷径,站还没学会,就去学跑了,导致丑书当道,还美其名曰创新。歇歇吧,还是老老实实,以古为师,能学到古人的一点皮毛,你就偷着乐吧!接近都不可能,更别想着超越了!洋洋洒洒,不知所云!😜😜😜


閑雲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来谈谈“现在,有没有超越或接近董其昌的书法水平”这个问题,我想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董其昌书法水平如何,他学谁?另一个问题呢,当今人们书法学谁,水平如何?最后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书法名气与什么有关?

一,董其昌书法取法于谁?学得怎么样?

从王羲之书法传世以来,智永,赵孟頫和董其昌都是二王书法的学习者,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二王笔法慢慢弱化的一个过程,赵孟頫没有智永好,董其昌又写得没有赵孟頫好。到了董其昌二王笔法的方圆并用,张弛有度,已经很少体现了。大家看图便知

董其昌学王,但他学到的是流畅和飘逸,突出了王羲之笔画的流动性和书写感,而且进行了夸张,但是王羲之一些精妙的用笔细节给弱化了,一味地追求流畅难免会让人觉得写得飘,觉得油滑,中国人的书法审美追求动静结合,一味的动,也许也不是太好,看下图

二,现在的人学谁?学得怎么样?

当今是书法资料充足,信息交流异常发达的时代。学碑学帖的人大有人在,我觉得董其昌不能是一个大家学习或赶超的对象,我们为什么不朝圣二王呢?

三,一个人书法名气受什么影响?

董其昌在当时是一个大官,他的书名远扬跟他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求字者,膜拜者甚多。

所以,我认为当今书者超不超越董其昌并不是很重要。我们应当多研究二王。


心墨书法


有!必须有。头条上就有一大堆。按人头,千儿百十辆动车是拉不完的。不信,把董其昌的字画发出来,会被当成垃圾货骂翻了。当然,不能把落款露了出来。认得老董的不多,知道的,毕竟有。如果把董老先生的字说成某书协的,他的十八代祖代,又不得安生了。文明点的:把楷书亮出来。张扬点的:咱六岁孙子比他强多了……当然,中国人,再好,也不该超过祖宗,不能啊,对吧!老董的物件再好,能比得过咱的老祖宗?咱老祖宗,山顶上的,住洞里的,那书法,那一笔一划……乖乖隆滴咚,东床坦腹的老王都没超过去……


断剑66336482


现今社会达到和超过董其昌书法水平的肯定没有!

就现在中书协这帮人的很多人的人品人格等,几乎都能超过董其昌!

至于说,董其昌人品如何?!一词以概括“卑鄙下流”!


逸林小手


文无第一,董其昌的当得一个“逸”字,书风婉转秀俊,言其受禅宗影响,这无疑是肯定的。当代书家狂怪拙辣者多,逸者少,也有用笔轻盈者,总觉得多了几分圆滑和刻意,这与当代书法不以书写记事为主要目的,且书家读书少,思考少都有关系。附一李茂江的作品浅参。



方寸先生——郭咏强


这个问题要具体一点。例如,董其昌哪件作品?与当代谁的哪件作品比。这样会还比较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