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太尉、枢密院、兵部、三衙的职能分工有什么不同?

一德格天1


在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中,兵制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内容就是建立起枢密院——三衙体制。

宋代的枢密院,与中书省分管文武,宋人称之为二府。中书省称之为东府,枢密院为西府。枢密院长官卫枢密使,除副使外,有时还增设签枢密院事和同签枢密院事,或者知枢密院事或者同知枢密院事来代替正副枢密使。宋代,参知政事等副相与枢密院长官合称执政。而执政与宰相合称执宰。执宰是宋代的最高行政长官。

但是,宋代同时沿用了唐代的六部制。尚书省下仍有兵部。枢密院实际上就与兵部重合,等于夺了兵部的权。

枢密院:

1,掌各路之防务、军政。

2,枢密院审查司掌管武职人事、兵籍与士兵,六品下权归兵部,档案在枢密院,六至三品武职任命、迁补由枢密院建议。

3,枢密院职方馆掌管地图测绘、军机档案和情报收集。

4,检阅司掌督察三衙训练,发布演习命令等。

5,侍卫司掌侍卫事务。

6,凡军国战和攻守之策,由皇帝和政事堂(枢使列席)共同决策,枢密院会提供建议供参考,最终方案也由枢密院提出,让皇帝选择采纳。

兵部:

1,武选司掌六品下武官人事和武举。

2,兵籍司掌士兵征募、抚恤、退役等。

3,职方司掌国内地图测绘和国内情报机构,烽火和城隍要寨等修筑,测绘的要上报职方馆。

4,库部司掌军资料账,还要研发军用器械。


枢密院只有掌兵权,统兵全却归于三衙。

三衙不是一个衙门的名称,而是指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他们的前身是五代军阀皇帝的亲军,在后晋时扩充成为中央军。后周时又分为殿前司军和侍卫司军,两司也渐渐演变为三衙。即侍卫司逐渐分为马,步二侍卫司。最后至真宗朝取消侍卫司都虞侯,才算正式取消了侍卫司。三衙至此最终形成。“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兵变。

宋朝定例以太尉为武官的最高等级,故习称高级军官为太尉。

类似于今天的上将,是军衔并不是一个职位。具体分工还是要看官职。


凌风国考每日一题


一、枢密院

职责:主管军事要务,与中书省并称“二府”。

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

1、枢密使、知院事,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

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名称不同而已,辅佐皇帝管理军事,有时以宰相兼枢密使;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为其副职。

宋初,有枢密使则设枢密副使,有知枢密院则设同知枢密院,资历浅则称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有时知枢密院与枢密使、枢密副使并存。

元丰改制,设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不用枢密使、枢密副使名称。

元祐时,设签书枢密院事,仍以枢密直学士充任。

2、都承旨、副都承旨

主管传宣圣旨命令,统管枢密院事务。有时用文臣,有时用武臣。

3、检详官

与中书省检正官相似,纠正各房事务。

4、另有:

计议官,编修官,讲议司,监三省、枢密院门,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三省、枢密院激赏库,三省、枢密院激赏酒库。

南宋多以宰相兼管军事、财政,执政一起参与,因此由宰相或执政兼任御营使,提举修正局,制国用使,都督诸路军马。

另有编修敕令所,主管辑集诏令,分类编辑成书。官职有:提举,宰相兼;同提举,执政兼;详定,侍从官兼;删定官。

二、宣徽院

1、宣徽南院使、北院使。

掌管宫内各部门及三班宦官的名籍、祭天地、朝会、祭祖、陈设宴会用品,接受内外进贡物等。二院共同管理,但南院地位较高。元丰改制,撤销宣徽院,但名称仍在,作为官员退休后的加官。绍圣三年彻底去除。

三、三司使

宋承五代,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接受全国上贡赋税收入。统管盐铁、度支、户部,称计省,三司使因地位仅次于宰相而称计相。元丰改制后,撤销三司使并入户部。

1、三司使

三司使缺,由权三司使事代;权三司使事缺,由权发遣公事代。

2、盐铁使

主管全国山水物产,关市、河流、军器之事。

3、度支使

主管全国财赋数量。

4、户部使

主管全国户口、税赋的登记。

5、三司副使

各一人,通签各部之事。

6、三司判官

各三人,分管各案之事。

7、三部勾院判官

各一人,主管检查全国所报三部钱粮百物的出纳账目。

8、另有:

都磨勘司,都主辖支收司,拘收司;都理欠司,都凭由司;开拆司,衙司管辖官,勾当公事官,三司推勘公事,勾当各司官,马步军粮料院官,勾当马步军专勾司官。

四、翰林学士院

职责:主管制、诰、诏、令的起草,锁院起草;随从皇帝外出以备问事。

1、翰林学士、知制诰

2、翰林学士承旨

不常设,由多年为学士者担任。

3、直学士院

由其他官职进入学士院但未授以学士的;学士都缺员,其他官暂代学士院起草文书,称权直学士院。

4、南宋时,有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

五、侍读侍讲

为皇帝讲经说史。春二月到端午,秋八月到冬至,单日到迩英阁。

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学士”头衔时有时无。宋初专任;元丰改制后,侍讲由两省、侍御史以上兼任,侍读由侍从官以上兼任。官品资格低的叫崇政殿说书。

六、诸殿学士,诸阁学士,诸修撰、直阁

1、诸殿学士

学士之职,资历和声望极高,没有具体政务、具体职权,仅在皇帝左右作顾问。一般用来优待以往宰相或执政。

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

2、诸阁学士(总阁学士、直学士、待制)

宋朝百官之外,另加职名,为的是激励行义之士、文人。位高者作皇帝顾问;低的参与论事,负责校勘文书。很荣耀。

有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分别收藏历代皇帝墨宝、文集,各设总阁学士、直学士、待制,荣耀度依次降低。

3、诸修撰、直阁

集英殿修撰。

右文殿修撰。

秘阁修撰,由馆阁中资深官担任,多由直龙图阁升迁。

直龙图阁,由馆阁中资深官担任,作为擢升待制的开始。

直天章阁到直显文阁。

4、直秘阁。

宋初,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都寄居崇文院;太宗时,又在崇文院内建秘阁。直馆、直院称馆职,由其他官兼直秘阁称贴职。状元、制科任官满一任期回朝,或地方官由大臣推荐,经考试而入直秘阁,称“入馆”。元丰改制后,撤销崇文院改秘书监,取消直馆、直院,只留直秘阁作为封号等级。

七、东宫官

1、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由宰相兼任,或作为执政退休时的加官。

2、太子宾客,一般由副相兼任。

3、另有:太子詹事,左右庶子,左右谕德,侍读、侍讲,中舍人、舍人

4、资善堂:翊善、赞读、直讲、说书、皇太子宫小学教授、资善堂小学教授

5、主管左、右春坊事

6、左右卫 率府率、副率,左右司御 率府率、副率,左右清道 率府率、副率,左右监门 率府率、副率,左右内 率府率、副率

八、王府官

(亲王府)傅、长史、司马、咨议参军、友、记室参军、王府教授、小学教授


父母年代记忆


太尉:太尉最高源于秦朝,位列三公(另外两个是丞相、御史大夫),从此太尉就是武官的最高代表,”太尉“在宋朝是最高军衔,武官之首。枢密院是军中最高统治机构,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枢密院的最高是枢密使,因为宋朝害怕武将造反,大大削弱将领权力,在宋朝一般是文官担任枢密使一职务。宋朝的兵部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负责处理军队的日常事务。宋朝的三衙是管禁军的机构,三衙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的合称。负责保护皇帝,保护京师。形象点说就是枢密院有兵权但手里没兵,三衙有兵但没权,兵部有兵但管理的都是些民兵小兵并没什么战斗力,军权三分相互制约。

总的来说,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为前面这么多历史摆在那儿,包括宋太祖就是通过黄袍加身上的位,肯定要想尽办法打压兵权,将兵权分立,互相牵制,以此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鸱夷子皮君


大家好,我是关中王,来回答:

1、枢密使,尊称枢相。中国古代官名,负责统帅全国军政。唐代宗永泰年间,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参赞军机。

2、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相反,枢密使是“差遣”,是两宋的最高军政机关首长,但是枢密使这个职位本身没有级别,其级别是靠担任这一职位的官员本身的“官”来决定的。

举个例子:狄青出任枢密使的时候,他的“官”是护国军节度使,从二品;另一位北宋名将郭逵出任枢密使时,他的“官”为检校太保,正二品;而南宋的韩世忠出任枢密使时,他的“官”已经是正一品的太保了。兵部尚书就是掌握国家的士兵调动,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3、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尚书在秦汉时是少府的属官,初名尚书台,三国时代,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

兵部只处理国家军队的日常事务,军队费用的调拨,人员的安置,兵员的征召等,也处理一些战争计划的制定。

枢密院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都是枢密院的职责,同时也领导兵部的工作。

类似我们现在的中央军委与国防部的关系

1、军务重要程度不同。 兵部只处理国家军队的日常事务,枢密院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

2、军队管理内容不同 兵部只负责处理军队后勤工作,枢密院负责战争的指挥。

3、征兵权力大小不同 兵部只负责地方的一部分战争征召计划,枢密院负责战争全国总动员。

谢谢支持,欢迎评论!


关中王


宋代的太尉、枢密院、兵部、三衙的职能分工有什么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