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自游仁ac


如果说古代中国,不热衷对外扩张是相对于西欧殖民国家和沙俄的。中国的版图从原始部落时代,就从河南中原地带不断扩张,这一种扩张一直维系到清朝。所以说,古代中国从中原这一小块核心区域发展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都是领土扩张带来的,更不是上帝馈赠或者话费充值赠的。这一种领土扩张也叫做开拓疆土。虽然古代中国面积是非常大,核心地带就是汉地十八省,也就是西方人说的“中国的本土”,周围土地都是属于附庸的性质,这些都是中国人花了两千多年时间才能把这些“外围”和附庸的土地给消灭掉,变为华夏文明的国土。如在明代和清朝时候的汉化,才最终实现中原王朝对云贵地区的直接统治,之前这些边疆地带都是处在土司分割统治的状态。

只要我们翻阅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地图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古代中国开拓疆土的方向,主要是向西或者向北,很少向南、向南,一直南,到今天泰国缅甸一带的中南半岛,领土就是只到了越南北部和缅甸一带,也没有朝着泰国等中南半岛方向继续拓展领土。实质上,东南亚地区的战斗力,是比不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战斗力强大。而且,东南亚地区也没有建立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古代中国的实力,尤其是西汉和唐朝,在冷兵器时代也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却没有吞掉东南亚,只是把它们作为藩属国的身份存在,原因也就是在于这些:

疫病的影响,使国土南扩的速度缓慢

目前文献资料,使我们对中国领土扩张的脉络有清晰地把握。非常值得肯定,从中华文明发源的原始社会开始,在汉代结束之前,中原地区的汉人都没有对南方疆域做巨大的拓展。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一直到南北朝时候,南方的长江领域才得以大规模开发。可以说,领土南扩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黄河流域,最早的中原文明地带)

在地域上考察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到北方文明发展明显比南方文明早,并且一直遥遥领先,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就是北方文明。实际上,影响中原王朝对南方领土扩张和南方文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疫病。

先分析气候与疫病的关系。在中国,从北到南,气候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北方由于中原一带的群山——秦岭的存在,使从北方蒙古高原吹过黄河流域的寒冷而干燥的西北方,在秦岭被阻隔了,长江之后的南方也绝无北方的干燥和寒冷。同时,夏季季风是反方向吹来的,来自南海一带的湿热气流能保障了长江一带的雨水充沛。而且,夏季季风在穿越山岭抵达黄河流域一带之前,下降了大部分雨水,这也造成了黄河流域一带降水量比不过南方。这就是南方湿热和雨水丰富,北方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的原因所在。

(秦岭)

由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比北方滋生了更多病毒一样地寄生物。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由于干燥的气候使寄生物难以生长,严寒的气温也杀死了无法靠着冬眠方式渡过漫长严冬的寄生物,即使从南方携带的寄生病毒在北方也是很难活下去的。所以,北方就少了南方的疫病。

(北方旱地)

但是,在秦岭以南的南方就不同了。习惯于北方生活的人们,在南方生活不仅面临着多雨和潮湿,更要适应由于寄生物繁衍带来的疫病问题。古代中国由于医学技术落后,来自北方干冷一带的移民在南方潮湿闷热气候中,很容易患上疫病并且死亡,人口也很难大量繁衍,在北方却没有南方一类的疫病,人口繁衍和领土扩张速度自然是很快。

因此,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西汉帝国建立之后,阻挡中原王朝对华南和华中一带地区南方领土开拓的障碍就是疫病。北方的汉族移民直到公元5-6世纪就是南北朝时期,才完成了在长江流域一带的迁移、开发和定居,造成南方开发步伐缓慢原因就是疫病。

实际上,在古书中也流露出中国古人对南方患病危险的忧患。如司马迁在《史记》就写道“江南地卑湿,人早夭”,并且也提到这一地带“地广人稀”。可以证明,当时长江一带的南方多雨潮湿,人很容易早死。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人口迁移,所以地广人稀。这是南方流行疫病的权威性证据,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也是游历过这一地带才有有所记载。

(司马迁)

之后历朝历代的文献中,南方的疫病有害于人身体健康的文字记载就很多。如史书记载,派往南方做官的人,在上任期间没多久就死亡,短时期内死亡率高得出奇。根据现代疾病容易发生的地带统计,在湿热的南方肯定会容易患上更多的传染病。

除了疫病之外,由蚊子携带的疫病——登革热病也是影响着人口的南迁。登革热病如同疟疾一样,早就在南方的山岭一带存在了,这也是一种定期复发的疟疾类热病。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都描绘了这一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可以看到这也是危害南方人身体健康和造成南方人死亡的常见疾病。古代医学技术的落后,都没探索出能治疗这一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一种病就是血吸虫病,这也是如瘟疫一样造成南方人大量死亡的一种疾病,它的分布也与南北气候界限相符合。从考古学家发现一具公元前二世纪女尸上存在血吸虫病的病状,证明在西汉时候南方也流传这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

总之,虽然不能夸大疾病的作用,但是可以看到由于疾病在中国向南方领土扩张过程中,起到了一种阻拦作用,也是文明发展的拦路虎。中南半岛地处南方的潮湿热带地区,也自然会滋生古代会虐多人生命的疾病。疫病的存在,使南部边疆地区开发变为困难。

中南半岛地区山高林密,很难平定

在东亚大陆最南端,就是广西云南地区在南、在南、在南端就是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大致包括今天的泰国缅甸一带。中原王朝为什么难以平定这些地区,从地理特征来分析,主要是中南半岛地区山高原始野林多,很难征服。

中南半岛与我国的云贵高原相交界,山水相连。我国境内的横断山脉一直都是连绵延伸到整个中南半岛,整个地区也变为地形崎岖。再加上这一地带纬度都处在北纬三十度以南,气候潮湿闷热,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茂密的原始野林。如前面论述,深山老林和大河沼泽的存在,这些地方是很难适合人生存的。

我们想想,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就是海南岛,如同后来俄国流放犯之地西伯利亚一样。虽然没有北国的冰封,但是南方的瘴疠疾病更能索取人命。中南半岛与海南岛的纬度差不多,属于热带。古代中南半岛不仅离中原地区遥远,气候也是潮湿炎热,瘴疠弥漫,蚊虫种类与数目繁多,大多数是原始野林和沼泽一带,流行着前面所说剥夺人生命的疫病。

在宋元地区,岭南地区都是蛮荒地带,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这时候,可以想象东南亚地区的荒凉与人口稀少,中原王朝自然不放在眼里,自然不会认为是一块必需征服的肥沃之地。如1753年,中国乾隆皇帝时期,西班牙入侵了苏禄,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当苏禄国王向清王朝上奏了《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把整个国家的人口和土地都纳入大清的国土范围之内。可是,乾隆皇帝却认为,苏碌是一个蛮夷之地,没有获得的必要性,于是就拒绝了这个请求。要知道,当时的苏禄也有五分之一的华人,离中国最近的距离也只是两百公里,乾隆皇帝都觉得没有任何获得领土的必要性,不用说以前的历朝历代皇帝了。

可以假设,如果中原王朝的大军讨伐中南半岛,一直南下,不仅交通运输物资供给是一个问题,瘴疠疾病更容易造成士兵的减员伤亡。明朝时候,中国也占领过越南北部,却由于战斗中士兵伤亡太重,中原地区移民也不适应当地生存环境,死亡率非常高,于是最后都退回去了。实际上,不仅是中国人不适应那里的生存环境,当地生活了千百年的土著人也是不适应,那里人口死亡率很高,东南亚人口数量在古代都是不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远征军作战,当远征军穿过野人山回国的路上,缅甸的热带原始野林使士兵死伤无数。现代是这样,更不用说古代远征的困难。

所以,可以看到自然生存条件的恶劣,使中原王朝觉得即使破财破力征服了中南半岛,也是很难立足的。中南半岛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发展。一句话,征服了这一地方,对国家发展也没意义。

边际效益问题

扩张疆土讲究一个边际效应问题。由于古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原王朝控制的领土也达到农耕社会养育人口的极限。一旦超出了控制范围越远,占领成本也就跟着增多,收益不会跟着增多反而还会下降。因为占领某一地方,不仅需要耗费高额的占领费,开发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当地收不到税反而倒贴钱,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如历史上中原朝廷打越南,也吞并了好几次。但是,由于越南地区环境的恶劣,资源匮乏和民众的桀骜不驯,都是统治失败结束。造成这现象原因,就是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与获得收益不成正比,不值得。

古代的中南半岛,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方。这些人都没经历过文化的开化,很多都处在原始部落的状况,桀骜不驯,很难管理。中国古代占领一个地方方式,就是先搞开发,发展农业生产,普及儒家思想,借此教化当地人,之后收税,最后才纳入中央管理,这与西方先掠夺后开发的殖民征服方式有本质性地区别。中原王朝通过对当地人的教化,使他们认同于汉族文化,认可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后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可以看到,中原王朝对征伐东南亚地区兴趣不高,主要是教化和开发耗费成本太高。

占领中南半岛蛮夷地区不仅收不到多少赋税,反而需要中央投资,边际效益不高,是任何中原王朝不愿意接手的。

中南半岛不适合中原农耕文明

中原王朝属于一种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然经济形态,内敛性也比较突出。再加上中原王朝农业上富庶,对外扩张欲望也不是非常强。对于一些不利于农业生产地方是非常不感兴趣的。中原王朝的领土扩张是遭受威胁和反击,是一种被动式的扩张。如唐朝对北方西域地区的领土拓张,主要是反击突厥的进攻和保护丝绸之路的商道,不是简单的拓张疆土。倒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扩张性强,中国的许多领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就把本来领土和新征服领土都纳入中原王朝的范围之内。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使中国很难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海洋国家,也不会像资源贫瘠的英国和日本总喜欢向外扩张领土,对中南半岛没有自发的兴趣。

中南半岛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很难激起以农耕文明为主中原王朝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伴随着气温的上升,分子活跃速度也会加快。再加上热带地区的多雨特点,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也会变为严重,土壤也就出现了酸性特征。由于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处在多雨与气温高的环境中,土壤水分流失自然也是非常严重。土壤呈现强酸性的特征,颜色就是砖红色。这一种土壤结构,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只能种植茶树。如果征服这里,需要大幅度进行土地改造,把土壤改造为适合种植水稻的肥沃土地,这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漫长过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做一项工程是得不偿失。

中国自古地理环境比较封闭,限制了疆土的扩张

纵观中国的领土范围,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北边是内蒙古茫茫的戈壁滩、草原,再向北的地方就是严寒和杳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南边就是闷热潮湿的热带野林,西边就是绵绵不断的山脉和广袤的沙漠,都是很难生存地带,自古从中原核心地带的领土扩张在这里也到了极限。中原王朝占领着东亚地区肥沃有价值的土地,可以自给自足,剩下就是一些贫瘠又遥远没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如朝鲜、日本、台湾,在古代都是藩属国范畴之内。在古代中原王朝看来,只要这些藩属国向中原王朝宗主国纳贡,就是臣民的意思了,占不占领藩属国意义也不重大。

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在政治上也形成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后,社会阶层和统治思想文化也确立下来。整体来说,虽然地主和税务官征收的税收繁重,却没有到不能满足中国农民最低生存需要的地步,向边疆地区领土扩张也是没必要。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七彩飞扬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不知道没有经过大脑思考?还是历史无知者?

你所说的古代从什么时候算起呢?看看中国的发展,从上古时代先人偏居黄河中游一带,经夏商周三朝的发展,南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沿长江分别是建有吴、越、楚等诸侯国。

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结束奴隶制建立封建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称始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在统一岭南的战争中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后又统一广西及越南部分地区。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龙川(今广东河源龙川县)、博罗(今广东惠州博罗县)、四会(今广东肇庆四会市)四个县。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秦朝从中原迁来50万人,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设立“交趾刺史”(后又改为交州),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于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阯,在今河内一带)、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带)、日南(今广平省、广南省一带)三郡便属于它的管治范围。各郡内又管辖若干县份。

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上民智未开,这些地方屡屡作乱,最后中原放弃了现在越南大部分地区,但中原一直没有东南扩张,今天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都曾是中原王朝一部,后在不断地争斗中,加上气候、地理等原因,最终在明朝时放弃东南等地。







一个人的夜晚n思索


准确地说,古代中国没有向海上扩张,至于陆地上的南扩,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就已经开始。古代中国是一个由农耕民族建立的陆地强国,在陆地上驰骋千里,纵横捭阖,而面对茫茫大海时又显得手足无措,望洋而兴叹。纵观古代历史,只有宋朝建立起了强大而又昙花一现的海上贸易,而其他朝代始终视大海为一道天然的围墙,控制百姓走出,拒绝夷人闯入。直到清朝末年,有着号称是裱糊匠的李鸿章才惊觉到:19世纪的危机起源于大海,而不是西北内陆,此中国3000多年未有之变数。



确实,从秦统一中国之后直到清末,中原王朝的危机感一直来自于西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以中原王朝一直采用北拒南扩策略,并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岗底斯山)筑建起一条军事防线——万里长城。与长城遥相呼应的就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而只有唐朝与元、清朝将疆域扩展到了幽云十六州之外,这也是此三个朝代很自信地将万里长城束之高阁、任其风残雨摧的主要原因。介于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其他多数中原王朝向北很难有施展身手的空间,所以都将目光瞄准了南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马上派50万大军开启了南征百越(闽越、于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八部)的宏图大业。然而,赳赳秦军虽可以横扫六国,但是在面对复杂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和神出鬼没的越人面前却显得束手束脚。特别是受制于粮秣的供应,秦始皇第一次劳师远征,折戟沉沙。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人开凿灵渠,连通湘江与珠江水系,源源不绝的战略物质运送到了战争前线。随后,后勤无忧的秦军向越人发动了猛攻,终于公元前214年征服越族,秦朝设桂林、象、南海三郡,流放50万囚犯与越人杂居。


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广大南方地区封番君吴芮为长沙王,封无诸为闽粤王。吴芮长期为官江南,经营有方,深得人心。无诸为越王勾践之后,在闽越地区有很强的号召力。刘邦此举一石三鸟,既稳定了南方疆域又为解决异姓诸侯王赢得时间,可谓是高瞻远瞩、深谋远略。此后,广大南方地区表面上的遵从汉朝统治地位,而实际上他们又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树大根深的南越国丞相吕嘉杀死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樛氏反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国,并设儋耳(今海南儋州)、珠崖(今广东琼山)、南海(今广东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郁林(今广西桂平)、合浦(今广东河浦)及交趾、日南、九真(此三郡位于今越南中北部)九郡。此时,汉朝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至了今天的越南北部,而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了北宋时期。南宋孝宗时期,交趾独立为交趾王国。明朝时期,交趾得而复失,从此不再属于中国领地。


南越灭亡不久,汉武帝又派兵平定东越,在当地设置郡县,依当地风俗管理辖区百姓。到此,西南少数民族全部并入西汉版图,但是中原王朝一直没有对此地进行全面开发。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原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而不绝如缕的东晋王朝贵胄、士大夫惶惶南下并反客为主成为江南地区的主人。由此,为南中国注入全新活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甚至还为将来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朝的文帝时代采用的是“关中本位”政策,所以将经济重心还是放在了中国北方,但随着隋炀帝的继位,经济中心逐渐向南倾斜,甚至有取代关中本位的意图。事实上,隋炀帝的施政策略并没有达到保预期的效果,因此唐朝建立之后又纠正了隋炀帝的理政思想,依旧奉行“关中本位”策略。但是经历数百年的发展,江南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已经不可替代,其活力源源不竭,四通八达。


但是,江南并不等同于西南,与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相比,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受限西南地区一直保持了“蛮荒之地”的局面。而这一切又没有影响他做为中国领土的事实。所以,并不是古代中国没有向南扩张,而是没有向更南的地方或是海上开发。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因为我国古代的威胁基本都在北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直到清朝才得以解决。反观南方在历史上能够威胁到我国的政权,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自然把重心放在北方,对南方反倒不那么在意。

自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版图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其他朝代对那些偏远的地区国家只要臣服就足够了。

只要这些国家表示臣服,我国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不会大动干戈。这也并非是我国古代王朝对扩张领土不感兴趣,而是古代的思想观念和现在的观念不一样。



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朝贡的制度,对于那些边远地区的国家只要向我国称臣纳贡,我国就会回报给这些属国更多的东西。

这也是明朝时期为什么会有万国来朝的原因,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只要献上一些奇珍异宝,他们就能够得到数倍的回报。

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称臣而已,实在没有必要和我国王朝对抗,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我国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对这些国家有着很大的管理权,这些国家的国王、国名更换都需要向我国禀报才可以进行。

这些国家就是我国的附属领土,既然他们都已经臣服了也就没有那个必要去攻打他们。

南方没有威胁

这并非是古代王朝安于守旧,而是在那个时代最正确的做法。我国古代的大部分王朝相比于其他国家的领土都要大很多,一味的扩张领土只会带来国力空虚的后果这么做反而适得其反。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南方没有威胁到中央政权的能力就拿越南来说,越南以前是我国的领土到了5代十国的时候趁着我国内乱分离了出去。


到了宋朝才首次承认越南的独立,到了明朝又再次被纳入版图。越南就这么分分合合我国也没有强行收回越南这块土地,原因就是越南根本威胁不到我国。

我国不往南方扩张是在南方没有能力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情况下 ,到了清朝时期南方的缅甸入侵了云南本土。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够解决,当时清朝是乾隆在位时期国力还算强盛 ,打败缅甸也花费了数10年的时间。

最后双方僵持不下才签订了和平协议 ,就为了搞定缅甸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清朝就花费了911万两白银,要知道乾隆时期清朝的年收入也就5000万两白银。从这就能够看得出来,战争的花销有多么的巨大。

地理原因

我国为什么不向南方扩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广以南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偏远,当年强盛的大秦王朝政府攻打两广地区就已经花费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其他朝代有没有秦朝强另外一说,扩张领土的本质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源 古今都是如此。我国是农耕文明东南亚地区都是一些山脉可以说不适合耕种,像这种地方拿了有什么用?

其次这种地方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东南亚属于热带地区,像习惯了我国气候的士兵肯定不适合在那里作战。

除去水土不服的因素,还有其他各种的影响。领土扩张并不是简单的占领那个地方 ,还需要考虑付出与回报,还有如何安置当地人民的问题。

像清朝花费了900多万白银 才打败了缅甸 的入侵,要是想得到缅甸的领土清朝是有那个实力的可是没有那个必要。

统治这一块地方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年才能回本,这就是一庄亏本买卖。

我国古代没有往南方扩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南方没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向南方扩张。


李青蒿


上古时期,中国就很重视开疆拓土,但并不是为了土地财富,而是为了一种责任,为民做主的责任,不容许任何一个地方存在野蛮的暴政。商朝以前对民主是非常重视的,天子要关心到每一个普通人,强调“匹夫匹妇不获自得,民主罔与成厥功”。圣王开疆,都是文明开疆,是用先进取代落后,用文明取代野蛮,用仁慈取代暴虐。夏商时期追求的是声教讫于四海。就是到了中古汉朝时期,也是礼义为先,都是其他国家先挑起事端。

中国古代是礼义之邦,不搞扩张。但是周朝的时候有句铭言,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说,全天下都在周天子的治理之下,也就是都在中国的治理之下,那时候的中国是指首都也就是东都洛阳。上古时期,中国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国是市县级行政单位,一国就是一城,就是一邦,也叫城邦。国的上级行政单位是州,州牧是各国诸侯的上级长官。

战国早期的时候,墨子曾强调,交址,也就是越南,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天子的政令达不到交址,说明这个天子德行不够,不能服远人。其实西周时期,强盛的时候,《诗经》里面说,已经“奄征南海”了。《左传》里面说,楚国再度“奄征南海”。

秦朝时就不用多说了,征服了交址,设置了郡县。秦朝跟先秦时期有些不一样了,不讲究民主,但是朝代存在的时间也不长。南征也是为了完成墨子所说的那个标准。汉朝时,交址虽然独立,但是官僚系统都是秦人。秦人汉人都一家人,一家人不能说两家话。

元朝时,是扩张的,铁血扩张,最南扩张到印度尼西亚,西南武力征服缅甸,东南亚各国都成为附属国。后来明朝继承了这个宗主国的地位,并经营南洋。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就越来越闭关锁国,对天下、对世界开始不感兴趣了,附属国爱进贡就进,不爱进拉倒。乾隆晚年将滇西南一大片直接领土当做封赏,送给了缅甸。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将宗主权转交给了法国,法国在交址废除了汉字。

中国古代,向南经营的总体来讲还算可以,交址、九真曾经颇具华风。但是往北不太成功,游牧、农耕的融合一直不太理想。明朝时,草原各部都迫切希望,能与中原实现畅通无阻的贸易,但是明朝的官员们、学者们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可行方案,来实现双方的和谐贸易。该怎样管理牧民,孔子没讲,他们也想不出来,这是一大遗憾。至于清朝采取的办法,是下策,因为让草原越来越落后了。


秦客逸民


实在更大程度上,统治效率同样是“夷夏之辨”产生的原因。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围其实是在不断扩大的,大致说来,大约是从黄河中游、下游的中心,慢慢扩张,并向南拓展,到了宋以后,中国现在的版图骨架才初具规模。

这个拓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军事占领,与之相关的,还有一整套的政治经济文化控制模式的移植,而这套模式,就是区分夷夏的标志。

如果我们看江西以南很多地方的地名,就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如定南、安南等等政治色彩非常浓厚的城市名,这些城市其实很多是以前的军事要塞,而这也只是中央政府对当地控制的第一步。

然后是经济上的扩展,也即中国传统农耕模式的扩展。凭借着先进的水利技术优势,加上传统中原百姓在耕作上的经验,以及优越的耕作组织形式,中原的农耕经济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当地的生产效率,这些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直接的就是随着移民的进入而带入南方,“移民实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拓展模式,虽然很像西方的”殖民”,但是其实质却大不相同,就是因为,“移民实边”其实是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张,而“殖民”则是把当地的经济优势纳入原有体系之中。但是,经济模式的扩张,却并不是完结。

然后是对当地的“开化”,这个是一个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有很多甚至要经过几个朝代才能确定下来,比如移民与当地民众的融合,比如教化当地本地民众等等。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与文化结合的过程,其最终完成的标志也有几个,但是最重要的是编户制度的建立,也就是把当地的不管是移民进去的“客家人”还是本地人,都吸纳入“国民身份”之中。这个过程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传播过程,与当地原有统治体系的博弈,宗教信仰的冲突和交融等等,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当地“由夷变夏”。

这样一个复杂的扩张过程,也就造成了其适应性的限制,而最大的限制就是效率,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向南扩张,是因为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个过程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而对当地的移民与教化,与当地和中央政府都可以说是能够盈利的。这点上,我们可以从南方从唐宋以后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耕地面积大量拓展上得出证据。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而中国从唐代就在伊利等地设置了都护府,可谓实现了军事占领这个第一步,但是却再也不能迈出第二部经济模式的扩张,其原因很明白,关外的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禁区。


广西VLOG阿五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向南扩张了。

题主莫不是以为现代中国的领土是充话费送的吧,我们先祖最开始可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怎么到了今天,就坐拥如此辽阔的国都了?显然,这是先辈们前仆后继奋斗的结果。

先秦时期的南扩:沿着长江走

自有明确纪年以来,我国的中心都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至迟到商朝末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已经经常出现在统治者的视线中。

在周太王在位时期,其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逊位于弟弟季历,断发易服,从今天的陕西一路跑到了江苏,以示不再继位。二人逃到太湖流域后,在当地建立了句吴,而季历也继承了周族之主的位子,随后传给儿子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继位。

另一边,商纣王(帝辛)持续对东南夷用兵,把商朝势力扩张到江淮一带,即将面临交锋的两大势力,都已经把自己的触手伸到了长江。

然而,恰恰是因为商朝把太多军队放在了东面,降低了西部和都城的防守,直接被周武王率军打到城下,商朝灭亡。

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检阅了自己的部队,提到了八家从属的诸侯:“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其中,蜀、髳、微三国在长江上游的巴蜀,庸、濮两国在长江中游的江汉,也就是今天的湖北。

武王伐纣以后,为了稳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封仲雍之后周章为吴子,算上顺带承认的越国,吴越居于长江下游。

长江三段的配角都集齐了,就差主角了,到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时期,周王室把周初功臣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楚子,封地就在江汉。

刚立国的楚国仅五十里方圆,还都是蛮荒之地,地狭人少、经济落后,但从熊绎起,数代楚君筚路蓝缕,一面扩大疆土,一面发展生产,扩大疆土,最终把楚国打造成了泱泱大国。

到春秋时期,眼见周王室不行了,楚国也不装了,直接称王,一面吞并、拉拢、打压江汉地区的其他诸侯国,继续扩大疆土、发展生产的老路,一面积极北上,参与中原称霸。你问他为什么不南下?南方的蛮荒之地哪有繁华的中原吸引人呐!

春秋后期,唱配角的吴国跟越国不甘寂寞,出来过了把主角瘾,吴国小宇宙爆发把楚国国都都打没了,架不住楚国体量大,很快又走上了复兴之路。而吴国沉迷于北上争霸,被越国钻了空子,亡国了。

越国照着吴国的模式走了一遍,到战国中期也被楚国给端了,残余势力跑到今天的福建发展去了,至此,长江中下游都归于楚国。而在此之前,秦国出兵自关中入汉中再入蜀地,以调停巴蜀冲突之名,吞并了巴蜀两国,长江上游归于秦国。

秦汉时期的南扩:沿着山和大海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顺势降服东越部落,设置会稽郡,这似乎在预示着,六国并不是秦国的终点,秦王政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

两年后,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军征讨百越。百越是中原对居住在今天浙江沿海岸直至越南北部众多部族的统称,包括吴越、东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

百越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程度的文明,但由于山川阻隔,并不是统一的国度,而是各部落分立,秦军由此兵分五路,逐次击破。第一路攻取浙江南部和福建;第二路经江西、第三路经湖南,共同攻取广东;第四路、第五路经湖南,共同攻取广西。

第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完成既定目标,设置了闽中郡,其余四路却陷入了岭南,群山环绕的地形和遥远的距离给秦军后勤带来巨大阻碍,加上岭南越人的反抗,秦军征伐不利,主帅尉屠睢战死。

为解决后勤运输问题,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至前214年,灵渠修成,秦始皇再派任嚣与赵佗率军攻入岭南,同年即平定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至此,秦朝的南界由长江以南扩展到南海岸边。

然而,新附的疆土非常不稳,前210年,龙川县令赵佗率兵进攻瓯骆,镇压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反抗势力,相信在这场战役里,赵佗是以秦将自居的,但随着时局变幻,他自己也走到了秦朝中央的对立面。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陷入战乱,无暇南顾,南海郡尉任嚣生出异心,但次年他就病逝,没时间实施自己的计划,临终前,他把赵佗叫来,阐述自己的谋划,并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赵佗上任后,以今天的广州为中心,出兵封锁五岭,防止北方势力进入岭南,随后杀掉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赵佗出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以广州为王都的南越国。

另一边,闽越国也复国了,更确切的说,是又把国王名号改回来了,秦灭闽越时,只是设置了闽中郡,却没有派遣官吏,闽越王以君长的名号继续统治,秦朝灭亡后,闽越王又称王了,还向汉朝称臣,获得了短期的安定。

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可谓四方出击,北击匈奴、东并朝鲜、西通西域,南方自然也没闲着,南越国、闽越国相继被灭,为了维持稳固的统治,汉武帝不仅向当地派遣官吏,还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对这些地区的长期消化。

另一边,汉武帝还大力开拓西南,早在灭南越之前,汉武帝就曾打算顺流而下俯攻南越国,为此派出使团出使今天四川南部和云贵地区的夜郎国、滇国等西南夷国家。

汉朝以后的南扩:消化与丢失

对于南部的消化从汉朝就已经开始了,总体而言,东南远比西南要成功,虽然汉朝在西南部分地区也设有郡县,还派遣了官员,但实际上该地区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稳定程度一直随着中央实力的变迁而反复。

汉朝灭亡后的三国时期,蜀汉需要面对南中的反水,镇压以后也没法设置郡县,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可东吴却直接在交州设置了郡县。

西晋统一后不久即覆灭,东晋跑到了南方,后来灭掉成汉算是占了整个南方,虽然东晋以及后面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南方,但西南的稳定性越来越弱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西南不像岭南,北上可以直接威胁到南朝都城(今天的南京),事实上,距离过远注定了南朝不会把西南当作命根子,而且西南山地多,又是内陆,像广州那种出海做生意的条件都没有,吸引力太低。更重要的是,南朝进入西南的通道经常出事。

开始是蜀地,自东晋立国之日起,蜀地在成汉、前秦、东晋之间几易其手,到梁末陈初,成了西魏(北周)的地盘;也是在南梁时期,交州爆发大规模反叛,一度称帝建国,虽然被消灭了,但乱子一直持续到隋朝统一后。

如此长时间的联系减弱,使得本就不强的统治更加削弱,到最后基本没了。这点可以从史书记载来验证,《后汉书》和《晋书》的地理志都记载有西南地区的人口数,《宋书》、《南齐书》记载了部分郡,到《梁书》就没了,说明到这个时期南朝已经放弃了云贵地区。

隋朝太短,最多在越南北部那边用了兵,还没来得及经营云贵。唐朝倒是设置过不少羁縻州县,但随着吐蕃崛起,唐朝与之展开明争暗斗。

云南地区有六诏,除蒙舍诏外都向吐蕃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臣服,唐朝因此扶持蒙舍诏。蒙舍诏居于六诏最南,又称南诏,在唐朝的帮助下,它逐渐崛起。

到唐玄宗时期,南诏已经不满足于当小弟了,屡次与唐朝交战,唐军屡战屡败,愣是啃不下这块骨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为了西南安定,与南诏和好,联合大败吐蕃。

随着唐朝内乱的加剧,唐朝势力不得不退出,使得南诏成为西南小霸,屡次攻打西川(今四川)和安南(今越南北部)、邕州(今广西),一度攻陷成都外城。

从唐朝后期开始,唐朝、吐蕃、南诏三国几乎同时走向了诸侯割据、分裂内乱的局面,南诏也没有了对外扩张的动力。

经过几十年战乱后,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其实也是内部藩镇割据,大理只能控制洱海周围,其余地方势力只是口头承认一下。所幸大理碰到的是宋朝,北宋灭后蜀以后,“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曰:非吾有也。”

宋朝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西南的经营,大理则一门心思搞内讧,偶尔彼此使者往来顺便做做生意。

另一边,安南也在唐朝灭亡后走向了独立,宋太宗尝试了一把收复,结果失败,然后安南就成了宋朝的藩属国。

元灭大理,把西南重入版图,明朝也将云南收入麾下,并设置了贵州省,同时进行改土归流,灭麓川、平播州,对西南进行大力经营。可在安南方面,收回十几年后战乱不断,又放弃了。

全面的改土归流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但大土司基本在清朝时就被解决了,清朝接手的时候也打了几仗,到乾隆时期基本上已经把云贵攥在手里。这时候,清朝从真正有了向东南亚展望的踏板。

可惜的是,清缅战争清朝惨胜,非战斗减员比战损还多,主帅也因此染病声亡。另一边,清朝入境安南帮黎朝对付西山朝,一度有效仿明朝收复安南的想法,但战争的结果是清军战败,此举不了了之。

总的来说,古代的南扩讲究循序渐进,一步步来!

这一点,明朝田汝成在《炎徼纪闻》已经指明了:

“太伯端委以治吴,犹不革裸发文身之习。秦汉开百粤,而武帝以闽夷叛乱,徙其民於江淮间空其地,其时固荐奔狐兔之墟也,乃今声华文物与中州等矣。武帝遣唐蒙通夜郎,闭於昆明。元始拓土,然直羁縻之而已。我朝龙兴始列郡县,而西洋海国亦皆宾贡,盖气化渐开则人文渐被,若旋风之披拂,首西北而终西南者之明验也。焉知百世之后,涢僰之地不有声华文物如闽广之交者乎?又焉知八百车里、缅甸诸夷不有列郡县置官吏之日乎?”


平沙趣说历史


说到领土的扩张,不得不关注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个政权或是一个文明的经济及政治组织形式,不是的经济基础对土地的要求是不同的,中国作为一个诞生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天然所带的经济属性就是农耕,所以一切的土地扩张都要以农耕文明作为大前提的情况下分析,农耕文明的土地扩张必然伴随的是对占领领土的农业化改造,而其中的难易程度也是扩张时间早晚的一个衡量尺度。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较为落后,加之人口数量不足,故对土地的改造能力不足,因此王朝的疆域只能在农业开发相对容易的地区,因此在这个时期,王朝的势力范围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例如陕西关中、山西的各个盆地、河南及河北一带,并且王朝能够直接控制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关中、河南、山西等地。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雨热同期,四季分明,仅需要简单的改造即可成为粮食产区。

即使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几乎全部的淮河以南,楚国依然在竭尽全力向北拓展国土,理由便是长江以南以当时的生产力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不足以为国家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以形成有效国力。

二、秦汉时期

秦在公元前223年攻灭楚国之后,其领土范围依然没有触及到五岭的南的广大区域,因为楚国本身没有对该区域实现有效统治,这里依然是少数民族区域,秦挟灭亡六国之余威,派屠睢、赵陀等领军平定百越,由此中央王朝才初步实现对岭南地区的形式统治。

当然此时对南方的统治依然只是拥有一个政权组织形式而已,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地形多山地丘陵、疫病多发,以当时的生产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开发南方的时机。

三、衣冠南渡

南方的大规模开发还要得益于因北方大规模动乱引发的中原人口成规模南迁。

第一次发生在西晋灭亡中原战乱不堪,东晋在南方正式建立政权之后,中原汉人无论是士农工商皆为避北方战乱向南方迁移。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唐朝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此次叛乱中,蜀中成为唐王朝一个避难之所,南方因波及面较小较为安定,也为中原人民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第三次发生在北宋灭亡时期的靖康之变,当时北方完全为后金所占领,不堪异族统治的民众更是向南方蜂拥而来。

人口的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也促进中国对南方区域控制力度的加强。

可以说自古以来,并不是中国不向南方扩张,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王朝一直都在竭力向南方扩张,更得益于机缘巧合的三次人口规模性南迁,实现对南方的完全开发,以至于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悟非居士


中国古代历史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到三国,属于中国的扩张期,后一阶段是五胡乱华至清,属于中国的守成期。这个划分当然不是很科学,但大略可以看出一些历史轨迹。在汉代以后,中国在南方的扩张基本就停止了,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中国领土往南是大海,往西南有横断山脉阻隔与原始热带丛林,都不是适宜居住区,着实没兴趣。

下面我重点来说说秦汉中国在南方的扩张,这两个朝代奠定了中国在南方的版图。

第一,秦对岭南的经略

华夏文明原本是出现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国能成为一个大帝国,是两千年对外拓展的结果。在南方的拓展上,最重要是秦、汉两个时代。

先说说秦。

在中国东南及广阔的南方,是传统上的蛮夷区,这里文化落后,民风强悍,又称为“百越之地”,这些蛮人又统称为越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挟灭六国之威,派尉屠睢统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东南与岭南,先后征服瓯越、闽越等。然而,在征服岭南时,秦军却遇上大麻烦。一方面南方多河流,且山深林密,士兵容易染疾,后勤补给跟不上。再者,岭南这些越人十分骁勇,《淮南子》一书曾这样写:“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他们过惯自由的生活,现在有人想统治他们,当然得奋起反抗。在越人英勇的抵抗下,一向战无不胜的秦军竟然吃了大亏,“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说秦军死了数十万,这夸张了,但秦军久战无功,却是事实。

要解决南方战事,就得解决运输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想到用水运的方法,沿着河流用船运输。只是长江水系与南方珠江水系并不相通,总不能让将士们抬着船只,翻过山走水路吧。为了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秦始皇派史禄主持开挖灵渠。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建设,灵渠终于顺利开通。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发兵攻打南越。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征服南越并不难。越人虽悍勇,但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很容易被秦的优势兵力一一击破。在秦的铁拳之下,南越被征服,分置为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秦始皇把国内五十万罪犯迁移到岭南,与越人同居。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经略南方。


第二,汉代对南方的经略


秦末天下大乱,秦国南方驻军将领、龙川令赵佗乘机割据南方,建立南越王国。南越国存在了将近百年,直到汉武帝时才被征服。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大举南征。南征军兵分四路:第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指挥,从桂阳出发,顺着湟水南下,进攻番禺;第二路由楼船将军杨仆指挥,从豫章出发,顺横浦南下。另两路分别由南越降将指挥,一路从零陵出发,沿湘江支流溯流而上,再经灵渠进入珠江水系;另一路从牂牁江出发,经盘江,下西江,然后东进番禺。

路博德与杨仆顺利在番禺会师,发动猛攻。南越国宰相吕嘉见大势已去,趁着夜半时分,与新任国王赵建德分乘几艘船,逃离番禺城。路博德派几十艘快船,在南海海域进行拉网式搜捕。经过一夜的搜捕,终于在第二天追上了吕嘉与赵建德的逃亡船只,并且将两人全部擒获。

南越王国至此灭亡,此时距赵佗立国,共计九十三年。

自从秦帝国经略岭南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南越这片广阔的土地再次并入中国版图。汉帝国将南越分割为九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范围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越南的北部与中部。

平定南越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是汉帝国开疆拓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幅员广阔的南方地区,成为中国永久性的领土。

第三,汉对西南的经略

汉武帝除了平定南越外,还大力开拓西南。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以唐蒙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夜郎国。唐蒙拜见夜郎国王多同,代表汉帝国政府,提出由汉朝廷向夜郎委派官吏,实际上就是将夜郎纳入中国的管辖。夜郎等国贪图汉之财物,纷纷表示愿意缔订盟约。于是武帝下诏设置犍为郡,负责管理夜郎国及其周边的小国,夜郎王改称为夜郎侯。

位于巴、蜀两郡西南部的邛都、莋都、冉駹等国,听说夜郎与中国交通,捞到不少好处,也纷纷派出使者到长安,表现愿意归附中国,接受帝国政府管辖,请求朝廷派出使者前往沟通。武帝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西南夷,赏赐给这些国王们大量的巴蜀物产及金银帛物。这些西南国家得到赏赐,非常开心,纷纷表示愿意内附中国。于是汉政府设十个县,派遣一位都尉,负责管理这片新开拓的土地,在行政上属于蜀郡管辖。

在唐蒙、司马相如等人的努力下,汉帝国对西南的开拓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带回一个消息,他认为从西南可以打通一条经印度通往中亚的道路。汉武帝认可张骞的判断,决心打通一条西南国际交通线,直抵西域。然而,由于西南地形实在太复杂了,山河相间,丛林密布,加之受到当地人的袭击,这条国际通道最终未能打通。

公元前111年,西南诸夷爆发大规模的叛乱。

最先叛乱的是且兰国,且兰王杀死汉使者,率兵对犍为郡发动袭击,杀死犍为郡太守。而后邛都、筰都纷起响应,加入叛乱的行列。汉武帝起用一名非常优秀的将领,曾经多次追随卫青出征匈奴的中郎将郭昌,平定西南之乱。郭昌作战以勇猛著称,且经验丰富。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解决且兰国的叛变。且兰国的军队武器窳劣,焉是汉军的对手,又没什么战术,很快便被击破。郭昌进据且兰国的都城,斩首数万,国王在逃跑途中被斩杀,且兰国的叛乱完全平定。

然后郭昌挥师西向,又击破邛都、筰都两国,杀死两位国王。汉军的进攻势如破竹,西南诸夷大为恐慌,冉駹等夷国纷纷向汉军表示归附,请求汉帝国派官吏管理。

武帝刘彻诏令在西南设立五郡:牂牁郡(管辖区为且兰国,位贵州都匀)、越嶲巂郡(管辖原邛都国,四川西昌一带)、汶山郡(管辖原冉駹国,位四川茂汶)、沈黎郡(管辖原筰都国,位四川汉源)、武都郡(管辖白马氐部落,武都在今甘肃成县)。

这次出兵西南,一举将这些夷国置于郡政府的管辖之下,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更强了。

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决心以武力征服滇国、劳浸与靡莫。

汉军深入南方,由在西南战场立下卓越功勋的将军郭昌任总司令,势如破竹,轻松击破劳浸与靡莫,进入滇国境内。滇王大惊失色,自思不是汉军的对手,决定举国投降,归附汉朝。刘彻下诏,在滇国、劳浸、靡莫这一地区设益州郡。

从元光五年(前130年)唐蒙出使夜郎,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滇国入帝国版图,前后共计二十一年的时间,汉帝国领土向西南方向大大扩张,共设立七个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嶲郡、汶山郡、沈黎郡、武都郡、益州郡),归降的西南夷国家及部落共计一百多个。

至此,中国南方及西南的领土,大体就确认了,两千年没有多大变动。


君山话史


一个黑人问号送过来先。

若古代中国不向南扩展,今天的汉族应该是在黄河划船了。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真以为广几(西)真的就在秦国版图了?

汉武帝时期才真真意义上存在于版图中,用了百年时间才控制住各个要地,直到南宋时期,才有大量汉民移民至此。要么之前都是当做羁糜地区。

大理国是忽必烈打下来的,要么已经独立在外八百年了。

贵州土司一直以来靠中原政权的羁糜政策活得极其潇洒,若不是明朝大军横扫那些魍魉,为清朝打开了川贵基地的基础,吐蕃怎么可能会那么听话。

题主无非是想问,为什么不吞下东南亚而已。

吃了,只是步子迈得太大了,扯了下蛋,所以又吐了部分。

为什么缅北有华人?看看南明时期的地图,已经推到了湄公河流域了…

越南北部以前叫做交趾郡,只是朱棣死后就撤销了。

还有马六甲,曾经为了维护郑和的舰队,也占据过一片岛屿,也是朱棣死后撤销了。

清朝时,广西的边防快到谅山了,后来法国殖民者来了,慢慢就退回了传统上的区域镇南关。

知道为什么外交部一说话时,某些地方的人就像是被呛到后猛翻白眼了没。以前本来就是,连历史都是中原王朝书写的,还怎么反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