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平民英雄——浜镇南市梢有对光荣夫妻

朋友你可觉得,往事犹如一颗颗滴溜溜、圆滚滚、亮晶晶的珍珠,撒落在记忆的深处。

朋友你可知道,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那撒落在历史长河里的珠子,正是“心语”笔耕者的初衷。他们重新把那些耀眼的珠子用金丝银线攒起来,让它再放奇光异彩。

看!那是蟠龙河边的古镇风波;那是蟠龙河边的名人轶事;那是蟠龙河边的古刹寺庙;那是蟠龙河边的教育文化······
一件件,一桩桩,深刻的记忆,难忘的画面,刻骨铭心的故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连日来,我一直被这故事震撼着、感动着、激励着、催促着。是它,对!是它!让我挥笔疾书、让我热情洋溢、让我急着分享给大家。
那是个可歌可泣的、让人敬畏的故事——光荣之家,平民英雄!

1.平凡人家 伟大壮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住上海市崇明县大同公社浜镇南市梢,(原浜镇建设街1号)有一排座西面东房子,那是一户姓沈的人家。这家与蟠龙河只有一院之隔,河对面就是浜镇小学。这家男主人叫沈元宰,女的叫陈品芳。他们是一对光荣夫妻。

沈元宰,1923年出生,独子。解放前学得一手开车好技术,解放后,是堡镇汽车公司响当当的汽车司机。陈品芳,1924年出生,她是中等身材,大大方方,聪明能干的农村妇女。这一家子,上有父母,下生有一女二男。由于亦工亦农(俗话说“亦工亦农赛过富农”)日子过得吃穿有余,和和美美,幸福美满。可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战火烧到我们祖国的家门口。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出征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是,向全国征兵。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在朝鲜营房前留影

1951年10月,刚翻身过上太平日子的沈元宰,时年28岁,就毫不犹豫,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踊跃报名。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决心舍小家,顾大家。在未征求家人意见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应征部队十分紧缺的汽车兵。入伍通知书下来,沈元宰回家与父母、妻儿告别。他父母知道唯一的宝贝儿子要出国打仗,哭得死去活来。沈元宰面对眼前的一家老少,内心翻江倒海,五味杂陈。但应征入朝,打世界上头号敌人的决心不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他跪拜父母,双手扶起早已哭成泪人的双亲。告别了才27岁的娇妻,吻别了三个可爱的幼小孩子(当时大女儿8岁,长子5岁,次子3岁),他热泪沾满襟,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他望着妻子一手搀着的父母,一手拉着、搂着的三个孩子,坚定地踏上征程。他随着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一道,胸前戴着大红花,昂首挺胸,唱着响彻云霄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中国,就是保家乡······”的歌,驾驶着心爱的载满祖国人民心血的军用大卡车,浩浩荡荡地奔向战场!

这真是平凡人家,伟大壮举啊!

朋友,沈元宰,他是个普通的汽车司机,他在祖国需要时,放弃安逸平静的生活,放弃美满幸福的小家,去迎接血雨腥风,生死相博的战斗生活。

他远离生养自己的父母、深爱自己的妻子、活泼可爱的骨肉;

他远离亲爱的美丽的故乡,奔赴异国他乡,枪林弹雨的战场。这是多大的勇气,何等的壮举!

朋友,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2.运输线上出奇兵 朝鲜战场立功勋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首先要有足够的物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祖国人民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祖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祖国人民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一声令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紧紧团结在党中央毛主席周围,积极响应号召。全国人民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应征入伍的、捐款的、捐物的、甚至捐飞机大炮的,大家都誓言: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

然而,这些包含祖国人民赤诚红心,倾注祖国人民血汗的物资,要及时运往朝鲜战场,送到志愿军战士手中,这是运输战线上每个战士,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啊!

朝鲜战场上,有一条运输线被朝中人民誉为“钢铁运输线”,沈元宰就是活跃在这条运输线上的坚强战士、有功之臣。

沈元宰入朝后,编在某军汽车十团,该团是运输线上一支压不弯,摧不垮的奇兵团。而他就是这支奇兵团中的佼佼者。

当时,我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所有军需物资几乎全靠汽车运输的。而美方武器、装备都大大优于我们。他们出动大批战斗机,在我方上空,耀武扬威,狂轰滥炸。千方百计要切断我军运输线,企图断绝我方前线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

沈元宰,和他的战友们,经常冒着敌机的围、追、堵、截,凭着勇敢、机智和高超的驾驶技术与敌人迂回、周旋,险中求胜。

白天目标大,敌机更嚣张,一群群敌机吼叫着,像饿狼似的,成群结队,黑压压的,向运输队猛扑而来。

怎么办?粮食运不出去,前线战士断粮几天了。

怎么办?武器、弹药运不出去,大战在即,前线战士不能凭血肉之躯硬拼啊!

怎么办?棉衣送不出去,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蹲猫儿洞啃着雪团呢!

怎么办? 怎么办?

运输线上的战士们,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怎么办?大家群策群力。为了减少损失,决定运输线改在晚上活动。可是,晚上既不能打车灯,又不能鸣喇叭。战地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不平,到处坑坑洼洼,遍地是弹坑、陷阱。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军人登记表

怎么办?天大的困难吓不倒钢铁战士,吓不倒志愿军战士!运输队先派人侦察地形,摸清路况。扫除障碍,晚上化整为零,分批、拉开车距,摸索前行。

沈元宰机智勇敢,开车技术精良,经常当作“头车”带领大家与头顶上的敌机斗智斗勇。他采用多种战术,或前或后,忽左忽右。急刹车,急转弯,弄得敌机晕头转向。这当儿,正好是运输线战士甩开敌机轰炸、避开敌人空袭的好机会。

运输队里,战士们之间患难与共,互相照顾,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光荣而艰巨的运输任务。

当时,志愿军后勤部队为每辆运输车配备一名助手,主要负责清除障碍和搬运物资。

一次,沈元宰在执行运输任务时,遭到敌机穷追猛射,一时难以躲避。车上的助手不幸被射中,身负重伤,危在旦夕。怎么办?如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情况万分危急。他当机立断,急忙送战友去战地卫生所抢救。哪知祸不单行,刚调转方向,第二批敌机迎头赶上,一长串炸弹就落在沈元宰驾驶的军车左侧,一阵巨响,当即把他的左耳震聋了。

沈元宰的左耳听不见了!这只耳朵,再也听不见他父母亲切的呼唤声了,再也听不到儿女们亲昵的叫唤声了,他成了三等残废了!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机智勇敢、兄弟般的友情!

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英勇善战,在强敌面前无所畏惧,斗智斗勇的英雄行为!

朝鲜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伟绩,根据他的表现授予“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二级战斗勋章”

朋友,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董存瑞手擎炸药包,舍身炸桥的伟大形象。仿佛看到了黄继光一跃而起用胸口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口。仿佛听到王成对着步话机,大声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朋友,此时此刻,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唱的主题歌:“风烟滚滚,唱英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朋友,此时此刻,你一定觉得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离不开那些牺牲了的和活着的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浴血奋斗!

3.勤勤恳恳做事 老老实实做人

“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天空出彩霞约,地上开红花约,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佬约······”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在盐城地委工作证照片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了。沈元宰同所有幸存的入朝志愿军一道,在祖国人民扭着秧歌,庆祝胜利,欢迎凯旋而归的将士的欢呼声中,同年12月复员回国了。不久,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服从组织分配,先后到南通汽车公司、盐城汽车公司。最后选调到盐城地委小车队,给地委书记陈宗烈当专职司机。他昔日在朝鲜战场,是立功受奖的英雄。回国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为人处世豁达开朗,乐于助人,保持了一个军人的大度气质。工作中,他为人低调,从来不以功自居,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了组织因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安排他对青年学生作报告(曾多次在浜镇小学、大同中学作过入朝参战经历的报告)外,从来不在任何人面前,提及入朝战斗立功之事(包括家人)。他在听报告的师生面前,是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走出会场,就是个普通老百姓。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在南京中山陵留影

沈元宰不愧为一个坚强的战士,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1965年,他在盐城工作期间,在一次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上,认识了一个才十多岁的女孩子。他出于关心,了解到那女孩叫姜玉芳,她父亲是入朝的部队干部,牺牲了。他非常同情她,有意认她做干女儿。姜玉芳也了解到,沈元宰曾是个入朝参战志愿军战士,也愿意认他为父亲。此后,沈元宰视她己出,悉心照顾她、教育她、培养她。姜玉芳是个聪明懂事的、积极向上的孩子。她积极进取,从小立志参加解放军,继承父业。最终在1968年,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了一名女兵。入伍后,她努力学习,表现突出。在国庆20周年时,作为优秀战士推荐去北京,登上观礼台。以后,她不断进取,得到部队重点培养,推荐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深造。学业有成以后留校。又因工作出色,晋升到副教授,并授予上校军衔。她入伍以后,多次到崇明家中来看望认养父母。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姜玉芳夫妇携子看望义父母

沈元宰,一身正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文革”期间,为保护革命老干部的人身安全,多次与“造反派”们“捉迷藏”。机智、巧妙地把老同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了“造反派”的批斗,保护了老革命干部的生命安全。“文革”结束后,老干部得到了解放,官复原职。沈元宰从不为个人私事向组织开口,徇私邀功,要求照顾。

七十年代初,妻子一人照顾父母和五个孩子(沈复员后又生了二个女儿)沈元宰,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为了减轻妻子的家庭负担,想调到老家工作。他始终不给领导添麻烦,宁愿放弃干部编制调动的权利,作为职工调到上海自动化仪表七厂工作。

朋友,你是否觉得沈元宰,在战场上是个功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却是个默默不闻的、老老实实的平民?你是否觉得,沈元宰是个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而在利益面前却从不伸手的优秀共产党员?

朋友,你是否觉得沈元宰,与那些整天躺在功劳簿上,张口闭口要组织照顾的利己主义者相比,有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参加革命履历表

4.生产队长上封面 夫唱妇随不逊色

俗话说:“成功人士背后,总有个贤内助”,此话千真万确!

沈元宰,在战场上是个立功授勋的英雄,复员回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是个先进工作者、学习毛选的积极分子。他的事业是成功的,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背后,他的妻子陈品芳不但是个出色的贤内助,而且还是个巾帼英雄!

陈品芳中等身材,四方脸,慈眉善目,留着齐耳短发,经常穿着一身粗布衣裤。她见人总是笑盈盈的,说起话来爽爽快快,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干起活来毫不含糊。

朋友,你一定知道,要是没有她,沈元宰出不了国门,上不了战场,立不了功勋!他的双亲要他尽孝,三个孩子要他抚养,27岁的娇妻要他去疼爱,整个家怎能甩手远去?

从那次,含泪目送丈夫入朝参战开始,陈品芳就下决心,上,照顾、孝敬父母;下,抚养、教育好孩子,让丈夫安心杀敌。

陈品芳勤勤恳恳,起早贪黑,里里外外一把手。她,白天干农活。精耕细作,种好土改共产党分给她的一亩三分地,供一家六口人吃饭。晚上,打理好家务后,坐在桌旁做针线活······,她一心祝愿丈夫打胜仗,她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她把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吞进肚里,她把自己遇到的坎坎坷坷,埋在心底。她等着,耐心地等着;她盼望着,盼望着。

终于有一天,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了,朝鲜战争结束了。12月,沈元宰光荣复员回国了,他立功受奖凯旋而归了。多么庆幸的事!但是,沈元宰服从分配,去了党需要的地方。他们夫妻还是聚少离多,这样的牛郎织女生活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啊!

二十多年,对有限的人生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漫长!

陈品芳由年轻美丽的少妇,变成了年近半百的皱纹满脸的中年妇女了。她带着“吃得做不得”的五个孩子,(沈元宰复员回国后,56年、59年,又生了二个女儿)度过了三年国家困难时期;她陪着、教着孩子,经历了10年非常时期······

她抓革命、促生产,她战天斗地。家有难处,她瞒着丈夫,在她口中永远是平安无事。一次公爹(沈的父亲)为队里扎灰箕,不慎被铁丝划伤了眼球,血流不止。在她再三劝慰下,带着公爹去公社卫生院处理,后不放心再到县中心医院进一步治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公爹的眼睛总算没有落下太大的后遗症。

对于农活,她重活轻活样样能干。重活:掘、豁、挑、担;轻活:翻、刨、耕、运、种都不在话下。1958年,陈品芳被大家推选为生产队长。这样,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陈品芳当队长,最大的特点,就是凡事积极带头,以身作则。她带领社员试验旱地上种水稻获得了丰收。她对上级下达的任务,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完成。无论是缴公粮,还是寒冬腊月开河筑岸,样样事情都在公社名列前茅。所以“老队长”这个美名,不管干部还是群众都这样称呼。

陈品芳老队长不但工作出色,成绩卓著,她还是社员的好姐妹。哪家邻里间、夫妻间闹矛盾、有纠纷。只要她出面调解,总是从“火冒三丈”到后来“握手言和”结束。用她的话来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想想,是没有什么不可化解的。

队里有个年轻寡妇,膝下有三个女儿,家境贫困。房屋长年失修,破烂不堪。每逢下雨,外面大雨,里面小雨。陈队长自己也拿不出多少钱接济她,就想方设法,发起成立“互助会”筹集资金。老队长带着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帮助她盖起了新房子,让她得到了集体的温暖,尝到了互助互爱的甜头。后来,这个方法,为队里很多人家排忧解难,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更取得了社员们的支持。

陈队长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对社员一视同仁。她能公开、公正评价人。一次,队里种黄豆,一个邻居把种子偷偷藏到事先准备好的裤腰袋里。被队长发现了,就当场教育批评了她。指出这是自私自利的小农经济思想,教育大家要树立“爱社如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1960年二十三期支部生活内刋登陈品芳优秀事迹

队里有几个地富分子,陈队长一面按政策对其进行教育,要求他们遵纪守法,老实改造;另一方面,对改造好的,奉公守法的地富分子和其他社员一样,同工同酬。对他们的子女重在看表现,不拘一格,择优使用。让他们有信心,有希望。其中一人,因表现优秀,“文革”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选了村干部。

陈队长出身贫穷,上不起学,她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她深深感谢共产党、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过上了好日子。她积极参加扫盲学习,认识了几个字。在全国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中,她积极主动,带动社员坚持天天学。会前学,田头休息学。自己不识字,请教人家。自己不懂的意思,请教别人。劳作之余,回到家,要求孩子给她念毛主席语录。她还会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1964年,全县召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广播会,全县各行各业,所有人都收听有线广播。当时,我们读高中,坐在教室里听到:下一个有陈品芳发言。全班师生都同时把惊奇、羡慕的目光,齐唰唰转向陈品芳的儿子,沈志钧。事后据知,连她儿子也难以相信,几乎是一个文盲的母亲,能讲出如此流利的心得体会来。

陈品芳是个生产队长,在她的领导下,队里出现了民风淳朴,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往来。社员们团结一致,凝聚力大增,队长一呼百应的,欣欣向荣的好现象。他们的队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作为典型。大同公社浜西大队第四小队,评选为全县“模范生产队”;老队长陈品芳,评选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队长陈品芳,从一名普通的的文盲成长为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光荣的共产党员。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她自身的努力,党的培养;另一方面,来自于丈夫沈元宰的榜样力量的促进作用。

陈队长的优秀事迹,在大同公社广为传颂。她的照片在1960年第24期支部生活上,作为封面人物刊登了出来。她的先进事迹,在本期支部生活上作了介绍。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市三八红旗手陈品芳作为封面人物

朋友,你现在总该为:沈元宰有这样的贤内助,点赞了吧!

你现在总该为:陈品芳这个模范生产队长、巾帼英雄,喝彩了吧!

你现在总该为:沈元宰、陈品芳,这对夫唱妇随、携手共进的英雄夫妻,赞美了吧!

5.身教言教家教好 青出于蓝胜于蓝

众所周知,一个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沈元宰、陈品芳的家庭里有父母、五个孩子是个九口之家的大家庭。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上下三代人和和睦睦,敬老爱幼;夫妻恩爱,婆媳和气,孩子上进。几十年如一日,沈元宰因为工作需要,远离家乡,公婆帮助媳妇带带孩子,做做家务。陈品芳视公婆为亲生父母,主动担负起照顾二老的责任。平时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把最好吃的饭菜先敬公婆,再给孩子,唯独不考虑自己。她常说:“家和万事兴”。家里一切好了,丈夫可安心在外工作。沈元宰也很体贴妻子,关心父母和孩子。.他自知分居二地,照顾不到家庭,主动为减轻妻子的家庭负担。1959年(国家困难时期)先后把二个儿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地——盐城。他既当爹又当妈,上班积极肯干,下班洗衣做饭,还要关心儿子学习。兄弟俩在盐城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二年多,直到大儿子考高中才回崇明。在这宝贵的两年里,兄弟俩,得到了父亲身教言传,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之子,左边是长子沈志伦,右边是次子沈志钧合影

母亲是兄弟俩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母亲39岁那年,长子高考结束,应征入伍。母亲从公社武装部拿回入伍通知书,对儿子说:“儿子去吧,当年你爸参加了志愿军,现在,你又去当解放军。好好干,别惦记家里,别给咱家丢脸!”

要不是第二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有先学后军的政策。所以长子只能去大学,否则长子肯定参加了解放军。前有送夫参军,后有送子参军,这是陈品芳一贯的“听党话,跟党走”思想的体现。

次子沈志钧,是六七届高中生。1970年响应号召,应征入伍。那年母亲46岁,她依然义无反顾地支持,嘱咐儿子:“听党的话,在部队好好锻炼。”父亲考虑到小儿子有文化,心境高。为了端正他入伍动机,专程从盐城赶到浙江定海给小儿子上了一课。教育儿子:要吃大苦,耐大劳,努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锻炼,练好保卫国家的本领。

一个父亲,以身示范,自己参军入朝战斗,教育儿子参军炼好保卫祖国本领。

一个母亲送夫参军,入朝战斗;送子参军,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这是多么平凡而伟大的父母!多么淳朴高尚的品格!多么值得歌颂的事迹!

自古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沈元宰、陈品芳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茁壮成长。

长子沈志伦,1968年大学毕业,1973年入党,高级经济师。历任宁夏钢铁厂技术员、团委书记、政治部副主任、宁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副处长、处长;中青旅总社、上海航空公司经理、总经理助理;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总经理等职,2010年退休。

次子沈志钧,1970年入伍,1971年入党,入伍不到三年就提干。历任书记员、参谋、战勤处副处长、海军定海供应站站长、海军舟山基地军需处处长(上校军衔)。1994年转业,任上海市崇明区司法局副局长,直到退休。

沈元宰夫妇,一辈子勤劳俭朴,教子有方,父慈子孝。他们俩生有二男三女,个个有出息,人人有孝心。可谓是,子孙满堂,好福气。时光荏苒,沈元宰夫妇渐渐步入老年。二个儿子在外工作期间,照顾他们夫妇俩生活的责任,主要落在三个女儿身上。(大女儿沈亚兰在东风农场橡胶厂工作,家住东风农场风伟社区。小女儿沈娟兰顶替父亲工作,家住南门。二女儿沈美兰与父母同住本小队。)她们姐妹三个,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特别是二女儿,近在咫尺,生活上的细枝末节,都能照顾周全。其他二个女儿也三天二头,有事没事都要赶来看望父母。

1986年,62岁的陈品芳积劳成疾,不幸患了胃癌。九年中,多次住院手术。住院期间,姊妹三个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她们千方百计、尽其所能,照顾母亲。为了方便轮换值班照顾母亲,大女儿和二女儿也搬到小女儿家住,姊妹三个挤到才二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躺沙发、睡地板都毫不在乎。甚至二个儿子二媳妇来探望母亲,也挤在一起。小女儿更是尽心尽力,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招待哥哥嫂嫂姐姐。他们都有一颗为母亲的康复,不惜自己的所有精力、财力。

出院后,在家休养,主要三个女儿照顾。她们时时陪伴左右,全心全意,吃喝拉撒洗,从不嫌弃繁杂,服侍得父母亲满意,二个儿子夫妇感激,左邻右舍羡慕。1995年陈品芳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崇明县妇联,施美凤主席,及其他二个领导来吊唁,送花圈。

陈品芳、沈元宰这对平民夫妇,分别在1995、1998年相继过世了。他们的后代,兄妹五个,仍然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他们生前那些英雄事迹、光辉形象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里;永远铭记在儿女们心中,永远不可磨灭。

沈家兄弟俩,沿着父母亲引导的路走,孩子的成功不可否认有其父母的培养、教育的功劳。

沈树玉|崇明岛浜镇角上的平民英雄

▲沈元宰陈品芳家五个子女五对夫妻集体照

朋友,听完这个故事:

你不觉得应为,浜镇南市梢,蟠龙河边有这样光荣的人家竖起大拇指吗?

你不觉得应为,这对夫唱妇随、同舟共济的平民夫妻歌颂吗?

你不觉得应为,这家“子承父业”的优秀儿女鼓掌吗?

沈元宰一家,是平凡的一家,又是伟大的一家。这对英雄夫妻的故事,犹如撒在蟠龙河边的珠子,永远熠熠生辉,放出奇光异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辗过的车辙渐渐退去,但是,留在历史长河里的珠宝却永远闪耀光芒!心语

●上海电气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档案。

●其他材料由沈元宰、陈品芳之子,沈志伦、沈志钧提供。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 END -


沈树玉 浜镇小学开学读书,大同中学64届毕业,大新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86届毕业。高中毕业后在大同代课六年、大新中学代课二年。东风农场中学语文中教一级教师,上海闸北区新河中学任教五年,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学任教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