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十堰市是湖北省第三個地級市,行政區劃代碼420300、鄂C的車牌排名即來源於此,而實際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千零幾年,十堰的經濟在湖北省一直是領跑地位,巔峰的1992年,十堰市獲得全國小康城市第六名、全國城市綜合實力22名!直到2009年,十堰市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也是湖北省第三名!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回顧十堰的歷史,我們發現:十堰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十堰客觀條件、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作者將通過十堰地理環境區位、交通發展、丹江口水庫興建、二期選址建廠、南水北調建設、現代工業與生態城市等多個角度,深入闡述、論證: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則國家興!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連載一)已經論述:“一、老十堰地理環境、區位是成就十堰地位的根本“,

本期分享:“老白公路是十堰發展的重大起點”、“丹江口水庫的新建對十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漢渝鐵路是十堰崛起的重要決定性因素:

二、老白公路是十堰發展的重大起點

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侷限,輸運方式有限,人們只有逐水而居,尤其是築路水平不高,牲畜與馬車的陸路運力有限,水路是最省力且運量大的通道,因此古代城市都建在重要的水路通道邊。

隨著近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古老的漢江水道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緩慢的水路交通早已讓位於便捷快速的公路鐵路。漢江交通要道逐漸退出社會經濟生活,漢江裡的片片白帆,早已不見蹤影,原來由於漢江水道帶來的繁榮如同天際的雲煙漸漸遠去,曾經船來船往的漢江兩岸城鎮鄉村,變成交通不便的偏遠之地。

鄖陽地區的發展與需要外出通道,而位於川陝咽喉通道,又使其具有重要的軍事政治意義、戰略地位,古老的鄖陽迎來公路的時代!

民國12年即1923年,民國當局就開始籌劃修建襄鄖公路,幾經周折最後決定修建老白公路。老河口至白河間漢江沿岸迂迴曲折,河邊又多陡山峽谷,倘若沿河修路不但增加路線的長度,且工程十分艱鉅,故而老白公路就定在了漢水南岸地勢較平地帶的山谷中,基本按古驛道而行,為便利均縣及鄖縣兩縣城,另築草(店)均(縣)、十(堰)鄖(縣)兩支線。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於是一條東起光化縣的老河口,西渡漢水後,經冷家集、谷城、石花街、紅馬廟、土關埡、丁家營、草店.六里坪、白浪、十堰、花果、柏林、黃龍灘、鮑家店、將軍河直至終點陝西省白河縣城,全程230公里的公路橫亙十堰大地。在當時的鄖陽境內,十堰正位於公路的中間路段和十鄖公路的節點!

十堰從此成為老鄖陽西進東出的交通要道,交通中心,這是十堰發展史的現代起點!

三、漢江丹江口水庫的新建對十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1958年9月1日,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1964年12月國務院批准丹江口工程復工,1968年,丹江口水庫大壩第一臺15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初期工程全部完成。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丹江口水庫的興建,讓老鄖陽城的水路優勢也在大壩中斷,更為悲愴的是淹沒了鄖陽地區最主要的兩座古城:鄖陽古城、均州古城,兩座古縣城被淹沒後,鄖縣往江北靠後新建縣城,均縣將縣城遷往了新建的丹江口大壩附近的現址沙陀營。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鄖陽古城)

丹江口水庫的興建,在中國中部形成了亞洲第一大人工湖-----漢丹湖。這座水利樞紐,既為即將開啟的十堰二汽提供了能源,也使十堰丹江口成為了“中國水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如果說十堰的歷史文化主要由鄖陽古城、均州古城承載的話,隨著1967年兩座古城沉入水底,兩個縣城的遷址、新建,歷史的遺蹟蕩然無存,經過拆遷轉移過的些許殘存構件,已經難以承接古老鄖陽走向新生的展望。

隨著漢江水位的上升,古老鄖陽府治的歷史就此淹沒!鄖陽的歷史、文化已經註定了需要重生,尋找新的落腳點、承繼者。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均州古城拆遷沉沒水底

而江南二十多公里處,老白公路沿線,一條西進東出的鋼鐵大動脈已經規劃,一個現代工業文明的宏偉藍圖即將在此展開!

1967年,鄖陽地區黨委、行政總署遷往十堰。

四、漢渝鐵路是十堰崛起的決定性因素

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陝南鐵路一直難於規劃,晚清川、鄂地方大員、詹天佑、美國裕中公司、孫中山、民國政府等都曾規劃或勘測過進川鐵路方案,但都因沿線地質條件過度惡劣,很多方案都是修造鐵路難度的世界之最,超越當時國力,加之各種複雜因素影響,始終未能實施。

1965年鐵道部長呂正操指示“川漢線地形、地質很複雜,應進一步不受拘束地設法找更好的方案”,從根本上否決了湖北“清江鐵路”方案,以及其他沅江、澧水、桑植等川漢鐵路改道長江南岸的備選線路。鑑於此, 鐵道部副部長彭敏建議借用成都鐵二院剛剛勘測的川豫鐵路(四川成都-河南信陽),將西端接軌點由成都變更為重慶(成達段改渝達段),東端接至漢丹線,替代“川漢鐵路”使用,這就是今天重慶至湖北間大麴徑繞道陝西的“漢渝鐵路”(武漢-襄樊-重慶),此鐵路東南延伸直達武漢,因此總稱“漢渝鐵路”。

其實此方案借鑑的就是1917年美國裕中公司勘測的川豫線方案:自河南信陽,經桐柏至鄂西北以後,循漢水經光化、均縣、鄖陽、白河、旬陽、紫陽,越大巴山、改沿巴水經通江、渠縣、南充、蓬溪、射洪、潼川、中江、走廣漢與金堂間,經新都而抵成都之鐵路線,全長1460公里。其中均縣、鄖縣路段基本與老白公路平行,經過浪河、丁家營、老營、六里坪、白浪、顧家崗、十堰、花果、黃龍、小花果、鮑峽、將軍河、胡家營。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漢渝鐵路”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在老河口東銜接1966年建成通車的湖北漢丹鐵路(武漢--丹江口) ,通達武漢,1979年12月全線建成通車。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這條鐵路的規劃興建,直接決定了當時國家重大項目-----二汽的選址,成為十堰興起的決定性要素,使十堰成為了鄖陽地區的交通中心、工業經濟中心、政治中心,鄂豫川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由此起航!

十堰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十堰興國家興(連載二)


鑑於篇幅較長,本文進行連載,希望關心湖北、關心十堰、關心東風、關注南水北調水源區的朋友們,點擊二維碼關注“水源區”,我們一同分享、共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