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2月25日,在日本東京,行人戴口罩經過顯示東京奧運會倒計時的電子屏。攝影:新華社 杜瀟逸

3月29日,日本《朝日新聞》稱,推遲至2021年召開的東京奧運會或於明年7月23日開幕。該報道稱,東京奧組委已經朝著明年夏天開幕的目標進行相關調整工作,其中7月23日(週五)開幕的可能性最大。東京奧組委已與國際奧組委進行協商,將在近期做出最終決定。

歷史上奧運會只有因戰爭數次停辦,但從未有過延期的先例。受疫情影響,2月以來關於東京奧運會是否延期的問題一直讓日本民眾的心搖擺不定。日本人有著濃厚的奧運情結,原定於今夏開幕的東京奧運會是日本歷史上時隔56年第二次舉辦奧運會,東京也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兩次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倫敦三次),這樣的榮耀刻在每一個國民心中。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2月15日,東京奧運會聖火傳遞大使石原里美在火炬接力彩排中。攝影:新華社 杜瀟逸

不過,日本此次奧運之旅一路坎坷,自從2013年9月東京獲得舉辦權後,先後經歷了奧運場館計劃作廢風波、徽標抄襲醜聞、前奧組委主席竹田恆和行賄疑案、WADA宣佈俄羅斯集體禁賽事件等,再加上當前的新冠病毒疫情,真可謂“一山放過一山攔”。而縱觀歷史,日本此前舉辦奧運會的經歷也是波折不斷。

1940年,東京放棄了奧運會主辦權

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國際奧組委討論了下一屆(第12屆)奧運會會址問題,當時提出申請的有日本東京、芬蘭赫爾辛基、意大利羅馬、西班牙巴塞羅那、匈牙利布達佩斯、埃及亞歷山大、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里約熱內盧等14座城市。經過幾輪投票,東京、赫爾辛基兩市獲得預選權。在最終表決中,東京以37票對赫爾辛基26票,贏得舉辦權,計劃於1940年9月21日—10月6日舉行。

如果這屆奧運會能夠如期舉行,那麼奧運會首次來到亞洲城市的歷史將提前24年。可是第二年,也就是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在北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世界輿論譁然。此後,中國奧組委代表抗議日本侵略中國,破壞世界和平,違反奧林匹克精神,並要求剝奪1940年東京的奧運會主辦權。但國際奧組委一度採取觀望態度,不過在隨後的國際奧組委執委會秘密會議上,決定將赫爾辛基作為奧運會的候補地。

1938年,日本奧組委在軍方的壓力下,宣佈1940年日本為了紀念神武紀元2600年,要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因而無法舉辦奧運會。隨後,國際奧組委決定將夏季奧運會會址改在赫爾辛基。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1940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海報

但不久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入侵芬蘭引發蘇芬戰爭,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組委放棄主辦權。在全球一片戰火中,第12屆奧運會也就被迫取消了。此後,原定於1944年舉辦的第13屆倫敦奧運會也沒能成行,直到1948年,才再次由倫敦舉辦第14屆奧運會。而日本乃至亞洲第一次舉辦奧運會,要一直到1964年的東京。

為奧運打一場“垃圾戰爭”

經歷了二戰的日本耗盡了全部國力,滿目瘡痍,直到50、60年代經濟發展才走上正軌,而1964年東京奧運會則是日本“大發展時代”中的一針強心劑。雖然日本上上下下一心渴望辦好能展現國家形象的奧運會,但社會面臨的困難著實不少,比如垃圾問題。

如今的日本以乾淨、文明著稱,但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還是一個垃圾隨處亂扔,汙物隨便投棄的國度。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舉辦前,東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骯髒都市”。這座高速發展中的城市正經歷著“垃圾圍城”:電視機、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開始大量進入普通人的家庭消費;而人口的大規模湧入更擴大了消費的量級,紙、塑料、玻璃瓶、食品廢棄物等生活垃圾塞滿了整個東京。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國鐵(JR 前身)東京站附近花壇裡的垃圾琳琅滿目,此時距東京奧運會只有兩年時間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1957年東京的夢之島第14號垃圾填埋場

除了亂扔垃圾,粗放發展還帶來了環境公害,例如1958年在熊本縣爆發的水俁病和1960年四日市的“四日哮喘事件”。

城市環境的“髒亂差”和大規模公害事件的頻發,最終激起了一些日本人的羞恥心。當時的主政者認為,奧運會是戰後復興的日本首次向外國展示自己的窗口,除了興建一系列公共設施,東京都還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美化運動”,提倡垃圾入簍、統一收集。

經過大力度的治理,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日本城市的面貌終於有所改觀。而日本藉助奧運會培養和展示出的國民禮儀素質也讓全世界感到驚訝,有報道稱東京奧運會結束後,所有的日本人都把垃圾帶回家,現場沒有留下一片廢紙。雖說當時的報道有誇張之嫌,但錄像和電視轉播可以證明,奧運會場確實非常整潔。如今,日本人在體育賽事中隨手帶走垃圾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在隨後70年代的東京“垃圾戰爭”中,社會各界再接再厲,這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日本,不過,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仍被很多人視為日本乾淨起來的起點。

鈴木之死:聖火臺承載的“工匠精神”

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中,除了加速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市容市貌的治理,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很大的考驗,日本青銅鑄造大匠鈴木家族鑄造奧運主會場火炬臺的“悲劇”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日本的奧運之旅,一路遇到了什麼坎坷?

這一屆奧運會上最後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是日本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坂井義則,他出生於廣島原子彈爆炸那天

東京奧運會所用的聖火臺,為美術名家角田榮設計,外型仿照日本新瀉縣出土的文物“火焰土器”造型,形狀像一個高腳花盆,高和直徑均為2.1米,重達2.6噸,如今已是日本鑄造業的“國寶”。

最初領受這一任務的是川口市鑄物街的大匠,有著“神手”之稱的鈴木萬之助。而奧組委選擇萬之助完成這個任務,第一個原因是他的技術精湛,第二個原因是他有鑄造大型產品的經驗——但他此前鑄造的“大型產品”,最大的也不過是笠間稻荷神社的大火缽,直徑僅僅三尺而已。在這次“不可能的任務”到了最後一道工序時,注入模具的鐵水卻破毀了模具而出,鑄造失敗,此時距要求交貨日期只剩了三個星期,心力交瘁的鈴木萬之助猝然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五天後,自知不起的鈴木萬之助把兒子鈴木文吾叫到身邊,要他繼承自己的遺志,繼續努力去完成這次鑄造。文吾含淚答應父親的要求,三天後,萬之助命赴黃泉。但鈴木文吾沒有給父親守靈,而是在工場苦苦思索,他甚至留下遺產:“如果失敗,不但我家族永無法翻身,而且故鄉都將為此而蒙羞。到那一天,我將切腹自殺。”

好在他最終想出了把周圍工場的匠師召集起來澆鑄的非常規方法,聖火臺的鑄造終於成功。而這對父子一個以生命為犧牲,一個決心不成功就剖腹來鑄造聖火臺,也成為日本“工匠精神”的象徵。

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給日本人帶來的不只有一個個困難和挑戰,還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努力。日本經濟在奧運會之後平穩高速發展,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直到2010年被中國超越。而這一時期的高速發展,也被稱為“東京奧林匹克景氣”。

日本人在此次奧運會籌辦過程中表現的迎難而上也正是奧運精神的寫照。3月27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電視節目中透露,她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及東京奧組委會尋求協助,把位於東京都中央區晴海的奧運村公寓用作方艙醫院,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以及隔離歸國人員。如果疫情之下這些奧運場館能夠發揮“救死扶傷”的功用,也算是對奧運精神另一個層面的發揚吧。

人民日報《日媒:東京奧運會或於明年7月23日開幕》

新浪體育《東京奧運會的坎坷之路:從風波醜聞到面臨取消》

搜狐體育《奧運會資料庫》

新世紀週刊《1964東京奧運會:留下傳說的一次奧運會》

大象公會《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乾淨》

薩蘇《看鄰人火燒:日本大發展時代啟示錄》

(文 / 俎燚楠,審 / 任慧)

返回搜狐文化,查看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