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因為工作的原因加了一個業務上的朋友的微信。在翻看她的朋友圈時發現,她經常在朋友圈中曬孩子的學習打卡,而她的孩子已經掌握了多門才藝,我仔細數了數一共有9門。有美術、形體芭蕾、演講和主持、英語啟蒙、珠心算還有樂高、數學思維、鋼琴、古箏。看得出來父母為了這個孩子能多才多藝是煞費苦心。連寒假期間孩子也沒有休息,用手機在"雲打卡",線上學習。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可能很多父母覺得這很正常,現在的孩子總是學這個學那個,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這位朋友的孩子才5歲。而且這些特長已經學習了近1年,也就是說朋友的孩子從4 歲開始就被父母安排了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班。

看到這可能很多父母會覺得這又是一篇說孩子學習負擔重,潛力早早地被開發,拔苗助長的文章。

其實,恰恰相反,不僅是朋友,包括她的孩子都沒有感到這種學習的壓迫感,父母和孩子覺得,學這麼多,很正常。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我的這位業務朋友並不是頭腦發熱什麼教育理念都不懂的媽媽。她本人211大學畢業,每天都會花時間閱讀英文原著的兒童教育書籍,每週末都會設法騰出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她本身素質不差,在育兒這件事情上她表現的相當理性。因為她即是一位優秀的媽媽,也是一位懶媽媽。說到懶,自從朋友女兒上幼兒園之後,她就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孩子除了睡覺和吃飯,連週末都被安排滿了。而朋友自己卻絲毫不在意,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她認為把孩子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培養比她教的好,她也不必費心,有時間陪陪孩子豈不是更好。

看得出來,媽媽越懶,孩子越能感到挑戰,越容易更早獨立。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優秀其實是一種習慣

雖然。這位學了9門"神功"的孩子不知道今後會怎麼樣?但是,能肯定的一點就是他們全家都把這種緊湊的學習模式當做一種習慣。孩子習慣了學這個學那個,父母也習慣了不斷提升自己。全家人的步調是一致的,並沒有因為孩子小就照顧她少學一點,也並沒有父母是父母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不用學。

與其他"聰明"的孩子不一樣,朋友的孩子總是接受著父母安排的這一切,沒有反抗,沒有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而是把上這些課當成一種習慣。她習慣了幼兒園下課後還要去上一節舞蹈,晚餐後上一節樂高,睡前還要讀一會英語。這個雖然,孩子今後優不優秀還不能下定論,但是,養成了優秀的習慣,優不優秀都不重要了。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全世界的孩子都不輕鬆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主要內容是講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孩子每天在忙什麼?可能大家也知道在美國孩子在學校的任務並不是那麼多。那麼孩子放學之後呢?難道也是寫作業或者看動畫片?其實,不僅僅是這些,美國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每天的學習任務不比中國的孩子少,他們同樣也要學這個會那個。並不是像早幾年宣傳的那種西方快樂教育。美國的孩子一樣愛學習,而且一樣要學很多東西。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夫妻的步調要一致

在中國很多丈夫會和妻子唱反調。每當妻子詢問丈夫是不是要給孩子報一門興趣班,丈夫通常會回答:"孩子不喜歡就別學了";妻子千方百計要給孩子換一個學區房或者爭取一個優質的入學名額,丈夫又在一旁吹冷調:"我當年也沒有讀名校不也混得不錯嘛!"。多少夫妻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針鋒相對,無法統一。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養孩子更像是在慪氣,步調不一致讓夫妻之間永遠存在隔閡。犧牲的都是孩子的利益。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標準答案

說到對的教育,什麼是對的教育呢?其實,根本也沒有什麼對或者錯的教育方式。只有適合或者不適合。就像朋友的孩子,如果她不說我們外人根本看不出孩子那麼小的年齡有那麼重的學習任務。就算她說了,我們也感受不到這麼大的學習任務會給孩子不一樣的地方。她的孩子依然和同齡的孩子一樣開朗、活潑、一樣會發脾氣,會跟爸爸媽媽撒嬌,一樣會喜歡玩、喜歡看動畫片。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能承擔多少的所謂的學習"任務",父母如果能準確地衡量。這個"任務"就在正常的範圍內,在這個安全區域,孩子一樣能體會到快樂、學習到知識、拓寬知識面。

5歲的娃學了9門特長,這是最誇張的教育,卻是最好的教育


重要的不是標準,而是範圍、是適度原則。而能把握這個原則最適合的人當然就是父母。在才是以孩子為本的教育,這才是教育的標準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